数字人民币的市场发展与运作机理

2021-07-22 01:46黄敏学
人民论坛 2021年19期

黄敏学

【关键词】数字人民币 用户思维 生态赋能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世界各国对于央行数字货币仍处于观望状态,而我国央行已经进行前瞻性布局和快速推进。目前全国多个城市正在进行试点,已经实现数字货币在多类场景中的应用,包括公共消费领域的燃气缴费、居民消费领域的餐饮与商场购物、日常出行领域的长途客运与加油、物流快递领域的邮政快递以及旅游休闲领域的景区观光等。作为新兴事物的数字人民币,其出发点是解决实物人民币的数字化问题,实现M0、M1与M2货币的全线数字化,为数字中国的建设提供数字金融基础。

拉动数字人民币的使用:从支付思维到用户思维

实物人民币体现国家意志和服务国家经济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考虑的是交易安全性和可靠性。数字人民币(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简称DC/EP)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它由中国人民银行提供兑换,由指定运营机构如商业银行参与运营,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纸钞硬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无限法偿性,支持可控匿名。由此可见,数字人民币的本质就是流通中的数字现钞和数字硬币。

数字人民币具有实物现金交易的“支付即结算”、无限法偿性、“双离线”支付、可控匿名性和零手续费等诸多优点,相比于实物人民币更加方便安全,相比于第三方支付的“支付加结算”方式更为直接透明。但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具有先天优势的银行推出了很多安全系数很高的支付工具,得到大规模使用和推广的却是之前没有进入背景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可见,再好的工具,如果不能从用户视角出发,做到让老百姓易用、好用和想用,在推广应用时也将面临被忽视和弃用的风险。

讲“人”性。易用的关键是从“人”性出发,进行设计与运作。数字人民币在支持智能手机APP钱包模式的基础上,应该融合新技术,特别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软硬件结合,让广大老百姓都可以方便快捷地存储和使用数字人民币。比如,能否设计出可随身携带的、支持指纹加密的实体数字钱包,既支持双离线支付,又支持在线的账户关联和理财管理。再如,能否利用已有的支付平台和工具,进行适当的软件和硬件升级改造,让其具有数字人民币的功能,比如现有的具有特定支付功能的交通卡、社保卡和医保卡等能否进行适当升级改造,成为数字人民币的载体。当然,身份识别和支付等多个功能融合,也会带来更大的风险问题,这是未来数字人民币在设计和发展时必须考虑的。

为“民”用。好用的关键是充分利用数字人民币的直通性,解决中央和地方政府直达老百姓的转移支付问题,让各级政府可以更好关注和服务民生。央行的数字人民币体系设有三个中心:对机构和用户身份集中管理的认证中心、登记数字货币主权权属的登记中心、以及进行金融行为分析的数据分析中心。如果数字人民币未来能够普及和推广,就能以上述三个中心为依托,成为政府进行普惠民生的有效工具。首先,利用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性,在保证隐私和安全的情况下,实现政府对老百姓的直接支付如发放困难补贴,从而避免传统多级拨付难以精准管理的问题。其次,通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人民币消费的监测,可以直接了解各个地区老百姓的生活支出水平与消费模式,有利于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及时了解和洞察。当然,实现与个人数字人民币账户的精准关联,涉及隐私和安全问题。为此,未来可探索将身份证加以升级,成为数字人民币的钱包,在保证隐私的情况下,实现对老百姓的精准服务支持。

有“币”值。想用的关键是确保数字人民币的价值等价性。老百姓对于实物人民币已经有长期的认知和使用习惯,如果突然转为使用数字人民币,感觉不习惯和不踏实是正常的,这需要从法理和观念上进行完善与普及。2020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公众征求意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拟扩大人民币的范围,将数字形式的人民币也纳入法币范围(第十九条)。但是,在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二条称,央行依法发行的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没有数字形式的法币。这意味着按照现行法律,人民币的形态只有纸币和硬币两种实物形态,不包括无形的数字货币。不过,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对可继承遗产的范围有所调整,将此前继承法中规定的“公民收入、房屋、林木、文物和著作权等”改为“一揽子”提法: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这为数字人民币继承提供了法理空间。

推动数字人民币的普及:从工具补充到生态赋能

央行推出数字人民币实现对货币的全方位数字化,是为了适应数字经济建设,降低实物货币的制造和流通成本。为避免对现有金融支付体系带来冲击,央行在设计数字人民币的运作体系时,采取了“一币、双层、三中心”的架构,在维持央行法定的中心控制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机构的枢纽作用,建立“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双层运作体系。同时,为避免对现有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带来冲击,将数字人民币定位于“钱”,将第三方支付定位于“钱包”,实现功能上的区隔。此外,为避免大家对货币全面数字化的恐慌,还将数字人民币定位为“现有零售支付的补充和候补”。可见,央行对推出数字人民币采取谨慎的态度,避免对现有金融行业造成过大的冲击和影响。

推进人民币的全面数字化,是实现从金融业信息化管理转向金融业数字化经营的弯道超越发展的良机。同国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业相比,我国金融业发展时间较短,很多模式和方法都是借鉴或吸收国外金融业的做法。因此,我国央行可以利用这次数字人民币的推广普及,倒推中国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必须指出的是,金融管理信息化是從管理者出发,其目的是提升现有金融业务的运作效率和风险控制,进而降低业务运作成本,其出发点是不改变现有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与体系;而金融业的数字化经营则是从用户服务出发,利用业务数字化后的灵活智能性,围绕用户需求进行业务模式的迭代创新和自适应性重组,当然业务创新必须符合金融监管的底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