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双创基础课程实践经验与思考

2021-07-22 05:55母一宁
高教学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摘  要:为了在我国新工科、新产业快速崛起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满足我国不同学科、领域、专业大学生群体对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迫切需求,文章首先探讨了当下社会发展赋予创新创业基础教学的时代意义。接着,结合大学生课堂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并揭示了当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最后,列举我校理科、工科、文科三个学科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分享了不同学科与专业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侧重点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新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8-0030-04

Abstract: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urgent requirem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fields and major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under the special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rise of new engineering and new industries in China,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d the epochal significance of basic teach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ndowed by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Then,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college students' classroom questionnaire survey, we further analyzed and revealed the primary task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 and basic teaching. Finally, by listing the specific difficulty encountered in the detailed teaching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liberal arts, and som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eaching method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majors were shared.

Keywords: talent cultiv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new engineering section

作為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前身,创造教育在我国的学术研究史已有近百年[1-5]。而直到上世纪末,应我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局面,源自于国外的“创新教育”西方概念被学界广泛关注,并于1998年首次获得中共中央认可[6-8]。而中国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则是在1988年被我国学者首次提出[9]。直到本世纪,针对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在教育部直属的几所试点大学悄然展开。其标志性成果便是2008年,教育部建设了32个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区,为“创新创业教育”于2010年被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所采纳奠定实践基础[10]。最后,于2015年5月在国务院办公厅颁行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中继续沿用了“创新创业教育”概念,这标志着在全国层面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的长期战略目标[11]。同年,我国教育部首次成功主办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了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878所高校的57253支团队报名参加,提交项目作品36508个,参与学生超过20万人。而到2019年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有来自124个国家和地区、4093所院校的457万名大学生、109万个团队报名参赛,总体规模增长了四倍多。457万人的参赛规模,基本达到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六分之一。如果仅从学生工作与学生动员的角度讲,其规模确实是空前的。但就2018年吉林省省赛而言,可以提交完整商业计划书的参赛项目不超过90%(含学院级选拔)。这充分地暴露了我国大多数高校仍然在日常教学中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节或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课程存在明显误区,进而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者明显不得其法、不明其道。

为此,针对我国上述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学校层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学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

本文作者依托长春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2019年开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为教学实践平台,针对我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工科)、“信息与计算科学”(理科)、“俄语与日语专业”(文科)三个课堂,437名大学二年级本科生进行了课堂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超过31.5%的同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直接持否定态度(理科和文科居多),觉得学生的本职工作是读书,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才会在后续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所谓的创新与创业会分散自己的学习精力,进而影响自己的前程。

这一认知误区可能来自于我国广大民众在人才选拔与能力培养之间存在的理念混淆。无论是追溯到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还是1978年重新恢复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在每一位莘莘学子心目中或许都有一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阶层跃迁之梦。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人才的区分与社会地位的高低是直接相关的。不可否认这种面对基层人民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不仅有助于我国在极度缺乏现代管理手段的前提下长期维系大一统局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而且在我国由农业社会转型成工业社会,由农耕文明进化成商业文明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体系逐渐完善,源自于农工文明的单一目标人才培养与选拔体系已然无法满足我国产业进一步发展。例如:2013年秋季,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12-14]。这标志着中华民族自蒙元之后,再次将构建商业文明与世界的商业中心作为自身国家的发展目标。传统农工文明要求教育系统为农业、工业培养整齐划一、具有标准化的技能人才。所以单一目标人才培养与选拔系统非常适用于这类传统产业结构对标准化人才的需求。而自2015年以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多个新技术领域率先在我国迅速崛起,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正在快速步入以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商业化社会,而且还对我国教育系统提出了多目标人才培养与选拔的新要求。为此,我国教育部于2017年正式提出将新工科建設作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这将为解决新时代国家对复合型人才的大规模需求、加快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加快产业升级等提供正确的指引[15-18]。

综上,作为新工科快速崛起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学的首要任务便是从学生思想的角度解放广大同学对单一目标人才培养与选拔的错误认知。让同学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正确理解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以及商业文明的变迁过程以及不同时期对人才培养提出的特殊需求。使其可以正确理解并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培养环节中。另外,由于不同学科、专业大学生群体的认知与知识体系存在明显差别,所以针对不同学科体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切入点也将成为重要的探究课题,这也是本文后续着重探讨的核心内容。

二、跨学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学实践

仅从新工科分类的角度讲[19-20],当今学界便将新工科大致分为“新兴”“新型”“新生”三个维度。其中“新兴”强调理科应用,“新生”追求学科交叉融合,而“新型”则是侧重传统工科的进一步升级。然而对于面向全校层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学,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侧重方面必须具有专业针对性。应根据具体的学科特色开展定制化教学内容设计。基于此,本节分别针对长春理工大学在2019年为我校理科、工科、文科三个学科门类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所获得的教学实践经验加以论述。

(一)新工科背景下理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与心得

本文作者于2019年对长春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展了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这类学科或专业的大学生在攻读自身专业学位时,虽然有一定的实验环节验证所学的理论,但所学到课程的主体内容、自身知识体系与社会日常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进而导致该学科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环节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为此,我们主要从两个方向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第一,使同学们可以理性地看待创新与创业的内在联系。随着我国逐渐进化成商业社会,创新与创业的已经逐渐变成相辅相成的复合体。以我国最具有计划经济特色的空天与军工领域的科技创新为例。自2015年以来,涉及国家安全技术领域的民营上市企业逐年增多,甚至很多民营上市企业都可以垫资进行国家级科技项目的预研工作。这些民营上市企业一旦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立项,便可以在股市获得巨大收益弥补科技创新投入。可见商业社会下的金融杠杆是撬动科技创新的最佳手段。第二,让理科专业大学生明晰自身获取创新创业资源的最佳切入点也是十分关键的。在新工科快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新兴”工科是整个新工科体系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在理论层面,甚至有部分学者将“新兴”工科直接称为“应用理科”[21]。最为典型的代表便是数学与应用数学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进化;所以从基础理论层面,引领学生结合产业需求,开展创意类项目创业训练,对该专业同学后续参加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很大。

(二)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与心得

就工科大学生群体对“双创”教育的理解而言,其认知水平是最为正面的。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的教学环节中不难发现我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这类工科专业的绝大多数同学基本可以做到非常积极地参与创新与创业实践活动。但主要问题在于创新创业资源获取方面存在明显误区、创业训练的切入点往往存在一定偏差。中国企业评价协会2015年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大学生科技型企业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不到1%。如何引导大学生顺利获得创新创业资源,实现快速成长,是我们针对这一群体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重点。虽然近年来新工科快速发展,尤其为我国工科大学生群体带来了最多的产业机会。但不可否认,我国在新工科领域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例如,我国教育部2018年批准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的数量是2017年的近8倍[22]。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依托母校优势学科、自身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开展新工科创新创业是提升这一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关键。可见,这一群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对师资的要求较高。一般需要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与行业洞察能力。然而,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管理机构多由就业指导中心发展而来,并由教务处、校团委和学工部共同管理。这导致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节的教师群体主要来自两课教师、思政教师、教务处或学工部老师等群体。例如,2019年参与长春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课程教学且拥有专业技术类背景的任课老师占比仅10%。所以,如何促使专业技术类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已然成为提升该学科群体创新创业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三)新工科背景下文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与心得

相比于前两类学生而言,文科生针对创新与创业教学环节的积极性往往是最低的。但以我校“俄语与日语”专业同学参与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实际效果为例,第二年该专业参与互联网+比赛的团队数翻了两番,获奖团队数增加了近三倍。针对文科大学生专业特点,辩证地引领同学探寻自身创新创业核心竞争力,是面向文科专业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学的核心突破点。例如:据美国H1B工作签证数据库综合显示,从2014年至2019年全美大数据行业从业人数逐年上升,仅2019年上半年的新增从业人数就超过了2018年的三分之二。然而,相比于2018年,2019年从业者的平均薪资已经开始明显下降[23]。从宏观角度讲,未来新工科产业规模还将持续增长,但落到微观层面,如何开展新工科产业的新边疆将成为未来新工科产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

所以对文科大学生群体,尤其语言学大学生创业群体而言(除了类似新东方等语言类培训创业类项目以外),或许在知识体系结构、自身学科平台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很难形成自身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但该类大学生群体相比于前两类理工科学生,存在两方面的绝对优势。第一,直接竞争压力极小。至少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发展重点,仍然集中在产业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两个维度。第二,就语言类大学生创业者而言,他们的核心优势是相比于其他专业同学认识更多的外国合作者,更了解外国的发展情况与需求。只要让其充分理解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图,很容易将我国现有的互联网+商业运营模式直接复制到“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这种教学切入方式不但可以很好地调动非理工类大学生参与双创教育的积极性,锻炼其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而且还可以将语言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融入当下国家发展战略,至少在大学创新创业大赛阶段快速获取创新创业资源方面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三、结束语

本文共得到以下三点结论:第一,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结构逐渐从工业社会进化成商业社会,面向大学生阶层开展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十分必要。未来的创新必然依靠一定的创业行为予以支撑。第二,广大同学潜意识里仍残留大量农耕文明人才选拔、工业社会人才培养思想。如何树立、培养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正确价值观与方法论是当前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需求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三,不同层次、学科、专业大学生的知识体系、认知水平与创业心理存在明显的不同,所以针对不同种类的授课群体应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与授课重点。

相反,从思想层面改变大学生群体对创新创业行为的正确认知或许还是相对容易的,但如何转变广大专业技术教师对创新创业行为的误解,如何动员专业技术教师积极投身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将成为亟待学界研究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伦信.创造教育理论研究回溯——以民国时期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91-96.

[2]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7.

[3]文明国.陶行知自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207.

[4]宗荣秋.创造教育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访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武升博士[J].教育研究,1999(8):16-19.

[5]王灿明,文云全.中国当代创造教育:探索、困境与对策[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12):7-14.

[6]江泽民.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79-882.

[7]“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2007(9):16-22.

[8]魏所康.创新教育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76.

[9]胡晓风,姚文忠,金成林.创业教育简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9(4):1-8.

[10]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72/201105/xxgk_120174.html.

[11]國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12]张德军.“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才需求与高等教育支撑路径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6(21):35-37.

[13]阚阅,周谷平.“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结构改革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2016,37(10):19-24.

[14]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36(10):4-9+22.

[15]林健.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4):1-10+54.

[16]张安富,刘超.“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新工科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7(9):21-23+33.

[17]吴爱华,杨秋波,郝杰.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7+61

[18]王义遒.新工科建设的文化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16-23.

[19]杨小兵.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3):6-8.

[20]胡波,冯辉,韩伟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2):20-27+2.

[21]王义遒.从应用理科到“新工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5-14.

[22]贺文武,刘国买,刘建华.新工科专业育人共同体与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为例[J].教育评论,2018(8):46-51.

[23]潘海生,彭乾刚.工程教育学科建设: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180-186.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生创业资源获取型服务模式研究”(编号:GH150132);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资源获取能力培养方法研究与实践”(编号:JLM5964120190719131252);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以学科特色创业资源获取为导向构建新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编号:JGJX2020D67)

作者简介:母一宁(1985-),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长春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方向带头人,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

猜你喜欢
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