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的来冀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研究
——以河北科技大学为例

2021-07-23 09:11李亚楠河北科技大学
长江丛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文化课河北留学生

■潘 硕 李亚楠/河北科技大学

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从单纯的汉语教学转变为全面的文化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和方法就是为来华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化课程。随着河北省留学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的促进下,我省留学生的数量和层次不断变化,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再不断提高。河北省作为留学生教育发展较慢的省份,中国文化课的教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区域文化的教学更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可以参考和借鉴的经验有限。河北科技大学总结借鉴其他省份和我省高校的中国文化课程开设经验,结合我省的地域特色以及我校“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基地”的优势,通过近10年不断的尝试、总结和修正,以学生实践和体验为导向,将课程的讲述和文化的实践相结合,地域文化的体验和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我校基于实践的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的教学模式。

一、河北科技大学留学生中国文化课开设情况概述

(一)第一阶段,以外出参观活动为主的文化课程

开始招收留学生阶段,全国留学教学的研究也都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教材不足,多以汉语语言教学为主。为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语言教学,我校文化课程多以外出参观、短途旅行的形式。参观河北博物院,河北民俗博物馆,游览省内名胜古迹赵州桥、西柏坡,游览长城、故宫等。这样的形式,虽然学生喜欢,但是游览后由于缺乏中国历史知识,汉语水平有限,他们对这些文化参观的体悟往往是片面、局部、表面的,无法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第二阶段,以讲授为主的中国概况课程

此阶段全国的留学生文化教学无论是从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模式的研究等都有长足的发展。我校教师选择双语教材为留学生开始开设中国概况课程,经过两学期授课,发现很多问题,效果欠佳。

首先,文化课程如果只是以课堂授课的形式进行,学生由于文化差异,即便配合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也难以理解,容易失去兴趣;其次大部分教材涵盖了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授课教师自身也很难全面掌握,教授过程困难重重,教师和学生的疑问都较多。

(三)第三个阶段,中国概况课程和文化体验课程相结合的中国文化课

基于以上教学实践的经验,将我校的中国文化课程设计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集中在初级语言生和大一新生的中国概况双语课程;第二部分,每学期一个主题的中华才艺体验课程并结合我校的特色教师开设书法,太极拳,河北非遗艺术等课程。学生的课程体系化,课程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学活动也丰富起来。但是同样两个学期后我们发现,理论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文化差异问题严重,往往是似懂非懂;中华才艺实践课程的问题是学生往往是三节课热情,开始看热闹,有兴趣,进入正式学习阶段难度增加,教师英文水平又有限,一个学期下来,能够真正坚持的学生很少,出勤问题严重。

基于之前的教学实践总结,通过授课教师的集体教研,积极改进、实践,形成了新的以实践教学为主的中国文化课程。

二、基于实践的中国文化课课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系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国情,使留学生能够更好理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且在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前提下,结合河北地域的文化资源更有针对性和深入地了解学习河北的地域文化。

(二)教学方法

总结近几年来中国文化课程开设的经验,将学生感兴趣的、必须掌握的教学点进行梳理,形成不同的板块,每个板块配合相应的实践,重视学生实践和自主学习,大众科普性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非常感兴趣、想要坚持学习的课程,会配合社团活动和我省外籍师生的才艺大赛,让学生完全掌握感兴趣的中华才艺;同时结合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基地”的优势,利用学校每个学院都有一项“非遗”项目表演的特色优势,让留学生每个学期都参与不同学院的“非遗”项目排练,从“观众”的身份过渡到“演员”,在学校就能“体验河北”。同时,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利用“反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以国家为单位来介绍本国的风土人情,进行同学之间的文化交流,活跃课堂气氛,特别适用于低年级的班级,更有助于学生缓解“文化冲突”和思乡情绪。

(三)教学内容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几本被广泛推荐和使用的“中国文化概况”教材,总结出了几个需要留学生必须掌握的、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特点的课程模块,并配合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每个学期都将课程模块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大一进行英文授课,大二逐步过渡到双语授课。同时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艺术体育教学模块和文体活动结合,给学生开设一些有意义的中华传统舞蹈和体育课程。具体模块如下,课程的具体时间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河北科技大学中国文化课教学安排

(1)初识中国(文化讲述)。课程模块:此模块介绍中国国土、中国地理、中国气候、中国行政区域,中国的古代文明。课程活动:“我的家乡”,按国家划分小组,分别介绍自己的国家。实践活动:参观河北省博物院。(2)中国的艺术(文化讲述、文化体验)。课程模块:此模块分为书法、舞蹈、戏剧。书法课程配合语言教学中的汉字部分,向学生普及中国汉字的特点和历史,聘请专业的书法老师配合中国文化课老师进行书法实践;舞蹈的学习聘请专业的舞蹈教师配合文化教师的讲述,同时发挥我校“非遗实践基地的优势”,组织学生到相关学院观看“二贵摔跤”和“井陉拉花”等演出,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参与到相应的社团中去。(3)中国的教育、历史(文化讲述)。课程模块:中国古代和现代教育的介绍,中国的历史介绍。课程活动:“我的留学生活”,分享留学中国的感受,对比中外教育的不同。(4)中国的科技、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讲述、体育实践)。课程模块:介绍中国科技发展和中国武术。体育实践:八段锦、太极拳。(5)中国的风土人情(文化讲述、文化实践)。课程模块: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课程活动:“我们的节日”,学生分按国家分小组介绍本国的节日和风俗习惯。课程实践:包饺子、剪纸、多国美食节。(6)中国旅游(文化讲述)。课程内容:中国的旅游资源、名胜古迹的介绍。实践活动:郊游。(7)我校中国文化课教学安排(表1)。

三、反馈与不足

在上述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团队对授课教师和学生进行追踪访谈,了解他们对于这个模式的感受。

授课教师表示,一反之前的满堂灌的授课弊端,这种基于体验、实践的教学模式更容易达成教学目标,尤其是专题讲授和文化体验环节的配合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之间也有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们通过此模式的学习不仅系统学习了中国概况,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且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实地观摩和亲身体验,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融合贯通运用一些文化精神进行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

但是该模式在实施中也出现种种不足。首先,本课程对授课教师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对中华才艺精通,同时可以适应留学生的双语甚至纯英文授课。其次,由于授课教师和实践教师的时间安排,未能保证相应主题的理论讲授和实践环节能够无缝衔接。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也尚需进一步完善保证其逻辑性与系统性。同时,理论授课教师和实践体悟教师事先未能集体备课,他们授课内容的重难点的一致性尚需继续提升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更好配合从而能更加立体的诠释中国文化深邃的精神。

猜你喜欢
文化课河北留学生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合理安排训练 树立学习榜样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艺考生如何“逆袭”
艺考生不能轻视文化课
梁丛
孙婷婷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阵地不容"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