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五”德: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的三种五德说解读

2021-07-24 06:30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孟涛
区域治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五德河图天道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孟涛

在五行思想的大背景下,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尚“五”的传统。《尚书》中有大量的五元化的事物分类概念(如五品、五教、五刑、五服、五流、五宅等),之后的经典文献中更出现了名目繁多的五分类法,如《庄子》中有五帝、五音、五官、五釆、五色、五臭、五藏、五声、五常、五兵、五德、五谷、五刑、五味等。在古人看来,似乎万事万象都可以纳入“五”行之中。在这些以五为基础的分类体系中,有一个特别的类目在后世不断开枝散叶,影响深远,因而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这就是五德说。

一、德目之数

中国文化历来重德。先秦经典中有很多德与数字联用的情况。《尚书·咸有一德》云:“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唐代孔颖达在其《尚书正义·咸有一德》中认为“一德”应解释为“纯一之德”。可见这里的“一”不是数词,而应理解为哲学上的“道一”。真正的数词与德连用的情况,出现在《尚书》《左传》《易传》《逸周书》等典籍中。《尚书·洪范》云:“次六曰乂用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其“三德”所指为三种不同的德目。《尚书·皋陶谟》中有“三德”“六德”“九德”的说法,后者所指为“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九种德行。《左传》有“三德”“四德”“七德”等说法,《国语·楚语下》和《周易·文言传》分别有“六德”和“四德”的说法。可见在周代,数词与德连用情况比较常见,但多为对个人德行种类的划分,也就是德目。“五德”的用法也有出现,但是情况稍有不同。《逸周书·大聚解》记载,武王问周公如何为政,周公答以“德教”“和德”“仁德”“正德”“归德”五种德政,并说“五德既明,民乃知常”。周公的“五德”指的是政德,即实施德政的五个方面,还没有与个人的德行联系在一起。有学者提出,曾子是首个把“五”数与个人德行联系起来的人[1]。但其实曾子关于庄、忠、敬、信、勇“五者”的论述与《左传》中计数德目的做法并无多少不同。真正从理论上阐释德与五之间关系的思想家是子思。

二、道德的“五行”:子思的“五和”成德说

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中发现了一篇题名为《五行》的文献,学界一般认为其出自《子思子》一书,陈来认为其作者是子思[2],其中的思想就是荀子曾经激烈批评的“子思唱之,孟轲喝之”的道德的“五行”说。从《五行》的具体内容来看,子思以“五”论德,继承了春秋时期以数词概括德目的传统,同时又创造性地引入了《洪范》的五行思想来说明具体德目与“天道”之德的辩证关系,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竹简《五行》:“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德之)行。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①子思聚合了儒家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五个德目—仁、义、礼、智、圣,称之为“德之行”,从数量上看明显区别于《左传》《尚书》中三、六、七、九等德目之数。仁、义、礼、智、圣这五个德目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左传》《尚书》中各种德目之间平等或并列的关系,而是表现出一定的结构性。圣这一德目在五者中处于特殊地位,无论它“形于内”还是“不形于内”都是“德之行”,是“天道”之德的组成部分。其他仁、义、礼、智四者则会因“形于内”与否而有“德之行”和“行”的区别。圣的这种特殊性与五行说中的土非常类似。《国语·郑语》云:“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礼记·乐记》云:“地,土之别名也,比于五行最尊”。《春秋繁露·五行对》云:“五行莫贵于土”。土之特殊,在于其是成物的关键。圣也是如此,唯有圣“形于内”者能够成德、知“天道”。子思所谓的德,其内涵与本质是天道,“德,天道也”。仁、义、礼、智、圣只是“德之行”,只有“德之行”“五和”在一起才可以谓之德。这里的“五和”,我们既可以理解为五者简单累加在一起构成德(此时“五”作纯数词用),也可以理解为是居于特殊地位的圣统合仁、义、礼、智四种德目而由中位通达“天道”以成德(此时用的是“五”的纵横交叉之象[3]。后者则与《洪范》五行思想密切相关。

李学勤认为,子思是借助了《洪范》五行畴和五事畴的思想资料构建了道德的“五行”说[4]。从《五行》篇中没有出现水、火、木、金、土五行的文字这一点来看,子思并没有取《洪范》五行的具体名目而是借用了其中的五行“象数”模型,并与《河图》的五个生数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说明:图1为《河图》五生数;图2为《洪范》五行结构图;图3为子思道德“五行”图(依李学勤《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一文而作);图4为董仲舒五德图(依《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的五方、五行配五德而作)《河图》中有十个数,生数一、二、三、四、五,成数六、七、八、九、十,生数是成数之本。生数之中,五最特殊。《河图》之五居中位,从象上看,与一、二、三、四之间形成纵横交叉的关系模式(一、二为纵,三、四为横,交中为五,见图一)。《洪范》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等五行之数与《河图》生数严格对应,同为“天道”之数。按照《河图》象数排列《洪范》五行,其中之土也居中位,调和四方之金、木、水、火,纵横“杂”交,“以成百物”(见图二)。子思《五行》篇中虽没有那么强烈的象数气息,但其中的关键被凝练在四、五之别和圣的极端特殊性上。仁、义、礼、智四者相和,只能是“人道”之“善”,唯有第五者—圣的出现(“形于内”),才能让仁、义、礼、智四者变“行”为“德之行”,从而能够“五和”成德,得见“天道”(见图三)。可见,《五行》之圣,与《河图》之五、《洪范》之土之间具有鲜明的可类比性,它们在其各自的结构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通的。子思借用了《洪范》五行之土居中五之位,“枢纽”、统合其他四者的模式,建构了圣统合仁、义、礼、智而成德以通“天道”的道德理想。子思《五行》篇中并没有出现“五德”一词,而只是有四种“行”和五种“德之行”之分。在子思那里,与其说是德可分为“五”,不如说“五和”成德。从这一角度来讲,子思的道德“五行”说与后世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和汉儒的仁、义、礼、智、信五德说有着明显的区别。

图1 《河图》五生数

图2 《洪范》五行结构图

图3 子思道德“五行”图

图4 董仲舒五德图

三、五德终始说

子思开创了把《洪范》五行思想引入道德人伦领域的先河。子思之后五德思想沿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德比附朝代的德性而进入社会政治领域;其二是以五种具体德目把五德的内容加以固定。我们先来讨论前者的代表—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邹衍原著已佚,综合《吕氏春秋·应同》及司马迁《史记》所载,邹衍五德终始说的核心要义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德性配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以五行相胜来解释王朝的兴衰更替。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中所使用的五行思想与子思有很大的不同。子思道德的“五行”说以“德之行五和谓之德”立论,其中并没有涉及五者之间的生克关系。而五德终始说的核心支柱则是以五行相胜说来解释历史上的朝代更迭,这说明邹衍所使用的五行说另有源头。白奚指出,《管子》中包括《五行》在内的多篇阴阳五行家言,是邹衍学说的直接理论来源[5]。《管子·五行》云:“黄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时。睹甲子,木行御……睹壬子,水行御,天子出令,……七十二日而毕。”这种历法观念是天时之气五行相生思想的来源。《左传》中的史墨曾经以相胜说为依据议论战争的结果,五行相胜的说法可以从相生说当中推出,故应不早于相生说。邹衍吸收了这些五行生胜思想,把木、火、土、金、水的天时五行相生之气,“转换为”水、火、金、木、土的物气五行的相胜之性,并与帝王朝代的德性一一对应,由此把《洪范》中原本没有显露的五行生胜思想引入到了社会政治领域,以解释和预测朝代的更替。在邹衍那里,自然物气之德与帝王的人德、朝代的政德是可以相通的,它们都逃不过五行之间生胜循环的运动规律。

四、仁、义、礼、智、信五德说

子思以圣统合仁义礼智四种“德之行”的“五和”思维模式带有些许“神秘”色彩,《荀子·非十二子》中关于子思道德“五行”说的批评非常激烈。甚至受子思影响很大的孟子也以仁、义、礼、智“四端”说立论,而没有列全五种德目。但五德观念并没有停止演化,而是在汉代是以五种具体德性或德目—仁、义、礼、智、信—把五德的内容加以固定,形成了“五常”说。

仁、义、礼、智、信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德目组合出现,始于董仲舒。董氏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将五方、五行与仁、义、礼、智、信相配,又说“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汉书·董仲舒传·举贤良对策》)。其后的班固、郑玄、王充也都以这五个德目配五行。此时虽然另名为“五常”,但从内容来看实质上还是五个具体的德目,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五德说(见图四)。汉儒虽然只做了一个字,但是与子思道德“五行”说相比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信”作为德目之一,与其他四者处于并列地位,内涵上也没有圣的直通天道的功能,这样也就完全消解了子思德论中天道与人道的区隔,让五德的内涵完全归属人道的善行了。这一改动消除了子思“五和”成德的神秘性,新的五德思想变得更容易理解,从而广为接受,流传了下来。汉代之后,五德说仍有多种类型,如将之五德:智、信、仁、勇、严(《太平御览·兵部·卷一》);鸡之五德:文、武、勇、仁、信(《太平御览·羽族部·卷五》);少阴、太阴、少阳、太阳及“和中”五德说《云笈七签·魂神部·卷二》,但并没有形成广泛的影响力。汉代之后的五德说始终以仁、义、礼、智、信五者为主流。

综上,中国思想史上的五德说,以周公用纯数目之“五”描述政德为开端,以子思道德“五行”说为理论最高峰,通过邹衍五德终始说而产生了最显著的影响,在汉代被定型为以仁、义、礼、智、信为具体内容的德目“五常”说,宋代之后仍有多种五德说的余声。凡此种种,无不与中国人尚“五”、贵“五”、以“五”为神道之数、以五行为天道模式的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注释

①引文取自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错漏字据《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页补改。

猜你喜欢
五德河图天道
早春
天道
“封禅”与“登极”:中国传统政治宣誓制度的“天道”视域
汉代谶纬界对“河图”“洛书”概念的重整
——兼论“汉无河图”通说中《河图赤伏符》的官方定位
道德仁义礼:“蜀学”核心价值观论
从河图浅述人体的气机升降理论
五行视域下《孙子兵法》“五德”思想探讨
德运何以成迷
血染玉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