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维系良好的父子关系

2021-07-25 16:32李闻新
心理与健康 2021年6期
关键词:傅雷家书孩子

李闻新

副标题摘自鲁迅先生1919年著文《我们怎样做父亲》,文章距今已经百余年,我们的世界经历了翻天覆地,世代传承的思想走过了时移俗易,父子亲情也因情随事迁发生变化。然而,当我们阅读《曾国藩家训》、品味朱自清的《背影》,感叹傅雷的《万金家书》,依然会被触动心弦,可见时间并没有改变父子亲情最根本的那部分,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依然可以成为我们做好父亲最为生动的指导。

健全的产生

前不久,一名患有抑郁症的女生跳下高楼,舐犊心切的父亲想要徒手接住,却最终父女双双身亡……我的一位来访者,在对孩子一顿拳脚之后,发现激越的儿子留下一纸“生命我不要,还给你们”负气而去,所幸及时找回孩子,没有让悲剧发生。

健全的产生,既要有身体的健康,更应有精神的完整。现代医学的备孕手段,也许可以让我们的子嗣原身优质,却难以设置精神世界。父亲给予子女的,除了先天的生物元素,更在于引导孩子在精神上走向成熟。而孩子的身心健康绝非单向,同样会回馈父亲健全的生活,父子关系的健康完整关乎着彼此的幸福,关乎着家庭的和睦。心理学将个体成长最重要的部分称为“社会化”,也就是人类幼崽从单纯生物物种进化为社会物种的过程。人的社会进化程度取决于父母的养育理念,进化的成就体现在能够顺利应对来自社会的干扰。与母亲相比,父亲会成为幼崽历经社會化更为重要的引导者。

傅雷家书中有这样一段:“工作不顺手是常事,顺手是例外。彼此都一样,我身心焦疲,工作的苦闷比你更厉害得多”,这样一句,既让孩子明白了顺与不顺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又将父亲在生活中经历的无奈与无助展现出来,使得父亲之于儿子的教导更为鲜活。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父亲喜欢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积极的一面,不愿让孩子看到自己也有软弱、消沉,这种教育通常具有欺骗性,误导了孩子对真实生活的观察,也给了父亲做“超人”的压力。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亲在生活、工作中如何遭遇压力、解决困难应该成为生动的教科书,在适当情景下讲给孩子,以身体力行教导孩子每个人都会遭遇困难,现身说法教诲孩子困境总会过去。

尽力的教育

我总认为世上最烧脑的职业是做父亲。很多时候,孩子与我们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我们使出浑身解数依然显得捉襟见肘,无法给孩子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久而久之孩子便会放弃向父母讨教。

尽力的教育,其实质是父亲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我们相比于孩子,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却为什么在孩子有求于自己时,拿不出见解?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脱离孩子太久,想要同频去理解并给出符合他们特点的解决之道就会很难,也就是说,我们已经难以与孩子建立同理,缺少同理的交流常常会导致失败的结果。可见父亲对孩子的陪伴是不可中断的,就像追剧,一集空缺了,后面的就不容易看得懂,家长的很多焦虑也来源于这样的挫败感。孩子在成长中汲取了大量新知,体验着全新的社会关系与实践,父母如果长久固化自我,势必会距离社会、距离发展越来越远,以固守陈规应对孩子遇到的新问题,自然会显得苍白。

一位少女自杀后,父亲整理遗物时才看到孩子留在日记中的话:父亲,他们不是人。原来是孩子因网贷债务累累。如果孩子与家长建立了有效沟通,这位父亲便会及早发现孩子的异常,及早了解孩子的需求,提前干预,悲剧也就不会上演。教育家佩里女士说:“孩子应当可以告诉父母任何事情,比如,孩子会说:我不喜欢去姑姑家,因为我不喜欢她做的香肠。父亲反馈:那就别吃了。这位父亲只想要把问题解决掉,忽略了孩子的主动。假如父亲这样反馈:她的香肠确实不好吃,那你想怎么办呢?孩子就会主动:我要告诉她我不想吃。”父亲给孩子搭建解决问题的空间,而不是直接甩给他一个办法,“也许这个孩子接下来就会愿意告诉家长:我不喜欢钢琴老师把手放在我的腿上”。从中,家长会发现孩子身边真正的危险,并及时解决。

完全的解放

20岁的北美高材生张一得自杀令人唏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一得父亲“窒息式”教育的讨论。我们都说,父母的责任是养育子女独立,好的独立才是完成了长者的任务。

完全的解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做到解放孩子,父亲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现实中,很多父亲将孩子视作自己的作品,而非独立人格,也许这与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君臣父子观不无关系。傅雷家书中,大量父与子的教导都是探讨式、情景式,比如,老先生认为小先生在演奏时有摇晃身体的毛病,提出一些建议后,会说“以上有些话不过是随便提到,作为闻者足戒的提示罢了”“我这个分析你说对不对”,很显然他们的交流是双向的,给了孩子“还嘴”的机会,反驳的权利。

现代父母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活在未来,忽视了眼前的孩子,我们总是操心几年之后孩子的状态,却不知处理好此时孩子面临的问题才是至关重要,将现在的事情做好,才会防患于未然,家长也就不再高度焦虑。当然,为父者的确希望孩子朝向自己期待的样子发展,如何引导是一门学问,决定了我们是束缚孩子还是解放孩子。心理学有一个罗森塔尔效应,它源自一场实验,学者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傅雷家书中,父亲对孩子的所有肯定都非常有支撑、有说服力,老先生的笔下从无空洞称赞,大都非常情景化、具体化,孩子会发现原来父亲眼中我是这样的。聪明的父亲善于将孩子现实表现与父亲期待之间搭建桥梁,孩子会不由自主朝向你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心理暗示,非常适用“中二期”的孩子,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我,完成自我认同。

猜你喜欢
傅雷家书孩子
傅雷的称赞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春节家书
一封家书
没有寄出的信
家书( 连载一)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 on Poetry Translation
孩子的画
人小鬼大狄仁杰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