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植物染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开发

2021-07-25 16:15闫雪梅
歌海 2021年3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研学旅行少数民族

闫雪梅

〔摘 要〕中国植物染技艺源远流长,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历经上万年的时间与考验,仍然顽强地扎根于民间。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含有天然色素的植物极其丰富,并完整保留着多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的传统植物染技艺。研学旅行是近年来我国积极倡导的素质教育新方式,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为样本,探索植物染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路径,通过研究性学习和体验式教育,以期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植物染色;研学旅行

引 言

植物染色技艺发源于中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摸索并掌握了各类植物染材的选取、染液的萃取以及染色工艺的逐步优化,主要是从植物的根、茎、花、叶、果实、果皮、干材等中萃取染料,通过直接染色或者间接媒染的方法,对麻、葛、丝、毛、棉等天然纤维材料进行染色,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纺织品。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经对植物染色有所描述,“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采蓝,不盈一襜”。周朝还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即“染草之官”,又称“染人”。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1中国应用天然染料的经驗曾跟随丝绸一同传播到海外。采用植物染色的多项传统技艺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枫香印染技艺、蓝夹缬技艺等。很多地方还将植物染色技艺应用于食材制作中,或提升食物的美观度,或延长食物的保质期,同时也与当地的民风民俗息息相关。

19世纪中叶,化学合成染料发明后,工艺繁复的植物染色技艺在很大范围内被逐步取代,但与此同时,化学染色带来的污染问题和影响身体健康的重金属毒素问题也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工艺振兴的高度重视,以及大众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人类又开始重新审视植物染的价值与意义,曾经一度式微的植物染文化开始复兴,成为极具国际性的热点话题。

研学旅行是近年来我国积极倡导的素质教育新方式,主要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更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体验式教育。本文选取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极具代表性的2种食物类植物染技艺以及3种纺织类植物染技艺作为样本,探索植物染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路径,以期助力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一、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代表性植物染技艺的类型与分布

(一)食物类植物染技艺

1.五色糯米饭染制技艺

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因糯米饭呈黑、白、红、黄、紫5种颜色而得名。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源于壮族传统农耕社会生产生活,依托武鸣壮族三月三、清明节等民间节庆习俗并以之为载体而传承下来。2010年,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入选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五色糯米饭的制作历史悠久,明万历《西事珥》记载:“青精饭,用南天烛染饭作黑色,谓之乌饭……今粤人以社日相馈送,然又有染作青黄赤以相杂,谓之五色饭者。”2“五色”中的白色是糯米饭本身的色泽;黑色染料提取自枫叶(金缕梅科植物);黄色染料提取自密蒙花(醉鱼草科植物)或姜黄(姜科植物的根状茎);红色和紫色染料均提取自红蓝草(菊科植物,又名红花)。五色糯米饭的制作方法为:采用热萃取的方式从上述植物中提取各色染液,称取等量的糯米分别在不同色彩的染液中充分浸泡,待其上色后,或将各色糯米组合成预设的图案,或将其均匀糅杂,置于蒸笼中蒸45~60分钟。这样做出来的糯米饭色彩鲜艳、晶莹透亮,既美观又美味。壮族人民把五色糯米饭视作幸福吉祥的象征,是招待客人的绝佳美食,也是祭扫先祖的供品之一。

2.艾叶糍粑染制技艺

艾叶草为菊科植物,多为野生,在我国大部分省区都有分布,可药用。广西靖西市旧州村等地在清明前后用艾叶制作糍粑,也叫作“麻叶馍”,其中的植物染工艺主要体现在从艾叶中萃取的色素将糯米粉染成绿色,因此不少地方也将艾叶糍粑称为“青团”。制作糍粑所用的艾叶需去掉叶面上的筋,只取叶肉,用舂碓将洗净的叶肉舂至泥糊状,加入适量的糯米粉搅拌,继续用舂碓舂至二者充分融合,达到色泽均匀,此时,白色糯米粉已完全被染为绿色。用分切均匀的艾叶糯米团包裹花生、芝麻、红糖做成的馅料,有的还要在里面放一小块肥肉,增加油性和口感。然后用蕉叶包好,上锅蒸熟。③旧州村一带还有一部分年长者习惯用一种叫作“白头翁”的植物叶片代替艾叶制作糍粑,《神农本草经》中对其有所记载,“白头翁,味苦温”,“近根处有白茸状似人白头,故以为名”。其植物染原理与艾叶糍粑相同。

(二)纺织类植物染技艺

1.三江侗布染制技艺

侗布是侗族人使用范围最广、使用年代最久远的侗族特色鲜明的染织品,由于侗布做工精细、色泽独特,侗族人视其为珍品。在清代,侗族妇女自纺自织的侗布享有盛名,并成为皇家贡品。④如今,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少数村民还在沿用古法染织工艺。侗布的主要染材为野生板蓝(爵床科草本植物),是蓝色系植物染料的主要来源之一。浸泡后的板蓝茎叶经过2~3天的充分发酵,提取出的沉淀物即为蓝靛泥,此为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固体染料制作技艺,可打破植物生长的季节性限制。待到使用时,在蓝靛泥中按比例加入草木灰水作碱性助剂,以及米酒作还原营养剂,每天早晚各搅拌1次助其发酵,5~7天后方可达到理想的着色效果。将白胚布染成紫红色侗布的工序较为繁复,一般的色度需浸染十数次,历经十余天。其间还需用薯莨(藤本植物)的块茎煮水进行套染,用牛皮胶或鱼鳞片煮水进行上浆整理,用木棰反复均匀捶打进行轧光整理,并折叠置于木桶内用柴火熏蒸,晒干,反复数次,以此增加侗布的挺括度和光泽度,这些都是侗布之所以呈现紫红色金属光泽而被称作“亮布”的关键工序。得益于三江侗族自治县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传统侗布产品依然有较好的销售市场。

2.那坡黑衣壮服饰染制技艺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广西百色市那坡县一带,壮族男女均着上下一色纯黑的对襟土布衣服,人们因其服装的特点称之为“黑衣壮”。⑤黑衣壮以黑为美,以黑作为穿着和族群的标记。黑衣壮服饰通常用自织自染的土布缝制,染黑布的主要染材与染侗布的相同,也是板蓝或蓼蓝(蓼科草本植物),染液制作和染色方法与侗布相似,但步骤更为繁复,至少需要反复浸染30遍以上,历经2个月之久,使蓝色反复叠加方可达到令人满意的黑色。与侗布染制技艺类似的工序还有薯莨和牛皮胶的应用,同样是为了起到套染和上浆整理的作用,不同的是在牛皮胶煮水染环节,还需加入猪血或鸡血,同煮2小时后将布捞出晾干,再轮回往复地交替进行熏蒸、复染、锤布等工序,轮回越多,色牢度和光泽度就越好。

3.南丹白裤瑶树浆染技艺

白裤瑶作为瑶族的一个古老支系,因其男子常年穿着齐膝白裤而得此他称,主要聚居地为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有“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之称。1白裤瑶服装通常用自织自染的土布缝制,树浆染是白裤瑶目前保存下来的较为古老、独特、精美的防染工艺。树浆染的染料主要提取自板蓝,染液制作与前述的侗布和黑布染制技艺相同。防染剂取自刺臭椿(苦木科),又名黏膏树。每年四月至五月,白裤瑶女子用砍刀在黏膏树距离根部1米左右的位置砍凿,数月后,被砍凿的地方集满淡黄色的黏膏,将黏膏刮下来加入牛油熬煮至二者完全融合。用蜡刀蘸取熬制好的黏膏汁,在布上画出预设的线条或图案,再将绘制好的白布浸入染缸约2小时,取出晾至半干,再浸染、晾晒,如此反复数次。待布染至理想的色泽后,放入草木灰水中热熔脱膏,画过树浆的地方就会露出土布本身的白色,显现出清晰、精美的图案或纹饰,这是白裤瑶图腾文化符号得以保留并流传的独特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植物染研学旅行的现状与优势

(一)植物染研学旅行的现状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同年,原国家旅游局公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 054-2016),从2017年5月1日起实施,作为行业标准进一步促进研学旅行健康发展。

广西的文化旅游部门和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创造性开展研學旅行活动。比如推出《纪念湘江战役——重走红军路 共筑中国梦》《百里岩画 骆越神工——广西左江科考探秘研学之旅》等研学旅行课程;评选出“十佳文博研学课程”和“十佳文博研学线路”;依托现有资源建立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据广西旅游协会研学旅行分会统计,截至2021年3月,广西已有自治区级以上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127个,其中国家级基地16个、国家级营地1个、自治区级基地103个、自治区级营地7个,此外还有市级基(营)地若干。研学旅行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公众认知、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

目前,各地博物馆、传统工艺工作室等相继推出以蓝靛染为主的植物染体验活动,但尚无业已成型的植物染专题研学旅行课程,多种植物染技艺联动规划的系统性研学旅行课程就更为缺乏。大众对植物染的认知渠道还较为有限,大都局限于各地旅游景点畅销的蜡染、扎染等蓝染工艺产品,误以为这些就是植物染的全部表现形式,对广西本土独特的植物染技艺缺乏足够的了解,对植物染的历史和成就更是知之甚少。因此,依托研学旅行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植物染文化进行有计划的推广和普及势在必行。

(二)研学旅行之于植物染认知的独特优势

植物染技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一方面,植物染所选用的染材有相对固定的分布范围和生长环境,比如白裤瑶树浆染所用的黏膏树,仅生长于白裤瑶生活的地区,且无法作为便携式教材易地使用,如果脱离了其生长的环境本身,大众就难以对植物染材及关键工序有更直观更准确的认知。另一方面,植物染的载体也根植于当地的各种属性特征和禀赋特色,比如五色糯米饭和艾叶糍粑通常都会在相对固定的传统节日特意制作,具有食用功能之外的文化意义。植物染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也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所处地域的生存现状。因此,结合民风民俗、乡土乡情体验植物染技艺,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基于此,研学旅行对于植物染认知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根据区域特色,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场地的作用,创造沉浸式、体验式的认知与习得过程。学员能够亲身观摩和体验植物染材的生长环境、采撷方式、取用部位、染色方法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等,以此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自然的亲近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培育生态审美意识。同时,研学旅行将各种植物染技艺有机串联,学员通过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相结合的探究过程,可以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植物染文化形成更系统更全面的认知。

三、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植物染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构想

植物染研学旅行是集知识科普型、体验考察型、自然观赏型于一体的研学产品,研学是目的,旅行是手段。因此必须在研学对象、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组织保障等方面精准定位、精心设计,从而避免重旅游轻研学、以行程代替课程的现象。

(一)植物染研学旅行的主体对象

目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自治区层面,研学旅行大多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包括相关文件的出台也是面向中小学生限定范围、制定规则。然而据笔者调研,内容丰富的研学活动在高校学生以及成年人中也有广泛的市场需求。有的高校学生期望结合研学旅行择定创新创业项目的主题,有的成年人选择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践传统手工技艺,并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探索植物染的现代设计和应用范围。因此,本文所涉及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受众将拓展至不同年龄层人群,以满足更多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有助于激发中小学生对传统植物染色文化的兴趣,丰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表现手法,其它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植物染研学旅行,良好的学科交叉能为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植物染课题拓展更为广阔的视野。将植物染研学旅行的主体对象拓展至热爱传统文化的不同年龄层人群,也是秉持终身学习理念,助力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的具体实践。

(二)植物染研学旅行的师资配备

多元融合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研学旅行的关键要素。目前,研学旅行活动中通常配备的是导游类或者讲解员类的研学导师,偏重的是知识普及、景点导览、文娱活动组织等。对于植物染等实践性较强的传统工艺教学来说,还应针对性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按照研学实践教育中师生比(含学校教师)不低于1:15的配比要求,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在地村民以及设计类专业人员作为植物染研学旅行课程的研学导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在地村民负责传授植物染材的辨识和采集、原汁原味的染制技艺以及当地相关的民风习俗等,设计类专业人员负责指导植物染相关衍生产品的设计与创作,二者有机结合,接续引导学员体验植物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进阶课程还可以特邀文化学者同行,进一步普及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植物染技艺相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源流,助力增强学员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三)植物染研学旅行的课程设置

本文选取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极具代表性的2种食物类植物染技艺以及3种纺织类植物染技艺作为研学旅行课程的主题。课程设置遵循如下原则:研学时间选择植物染材生长旺盛、易于采集的时段,或者植物染载体所对应的传统节庆;研学地点选择传统植物染技艺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研学对象根据年龄结构和认知规律划分,大致分为中小学生、高校学生及其他成年学员等学段;研学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学员已有的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进行分众化设计,基础课程面向所有学段学员,进阶课程主要面向高校学生和其他成年学员,合理安排研学内容的主次、难易和详略;研学周期分为以单项技艺为单元的短周期和以同类技艺为单元的长周期,结合研学内容设定合理时段,学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兴趣愛好自主进行单项选择或多项选择;研学线路需结合植物染工艺的繁复程度和大众的认知程度循序渐进安排,以降低学员的认知负荷,促进研学成效。总体研学旅行课程构想详见下表:

(四)植物染研学旅行的组织保障

植物染研学旅行课程可以采取政府主导开发、学校自主开发、校企合作开发等多种模式,无论是何种模式,均须以《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为依据,通过行业标准强化组织保障,确保研学旅行课程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安全保障方面,要探索建立研学旅行工作制度,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做好行前安全教育,为全体师生购买短期综合意外保险;与旅游、教育、公安、交通、文化、食品药品监管、保监和共青团等部门定期互动联系,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资质保障方面,相关组织部门必须具备法人资质,有营业执照及相关许可证;教职人员中持导游证、教师资格证、安全员上岗证等相关技能资质的不低于30%。人员保障方面,除了按规定比例配备研学导师之外,还可与当地群团组织合作,吸纳在校大学生、退休教师(干部)、社会能工巧匠和家长等建立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研学旅行志愿服务团队,并做到事前培训和事后考核。经费保障方面,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研学旅行经费,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1成效保障方面,要建立健全研学旅行评价体系,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和分析,投诉处理及时、妥善,切实做好跟踪问效。

结语

植物染技艺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植物染料来源广泛,自然界的植物很多都可以用来制作染料,且每年都可再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染料来源。广西民间含有天然色素的植物极其丰富,除前述的植物染原料外,还有含红色素的苋菜、落葵、苏木、紫草、茜草、辣椒、玫瑰茄,含黄色素的虎杖、栀子、桑葚子、穿破石,含黑色素的乌榄、滇白珠、乌饭树、旱莲草等。2且染色技法丰富,应用领域广泛,不仅可以应用在纺织业、食品业,在书画、家居、建筑、工艺品、化妆品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今后可在本文探索的植物染研学旅行课程基础上动态补充完善,打造示范性植物染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建立植物染研学旅行活动品牌,让更多人有平台有渠道体味染色的智慧和劳作的艰辛,感悟文化的价值和遗产的珍贵,坚定传承的信念和发展的责任,3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讲好新时代广西故事。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研学旅行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