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下斜肌切断术联合应用于小儿斜视的治疗效果观察

2021-07-26 10:43刘玉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0期
关键词:斜视术式眼球

刘玉超

(哈尔滨爱尔眼科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0 引言

小儿斜视是临床儿科常见的眼外肌疾病,主要是指患儿双眼无法同时注视同一个目标,可根据眼球运动及斜视角有无变化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1]。其中共同性斜视是指眼球能正常运动,双眼斜视度数一致;非共同性斜视包括麻痹性斜视及限制性斜视两种[2]。斜视患儿常伴发下斜肌的功能亢进,导致弱视、立体视觉减弱或丧失,同时也会对其美观造成严重影响。手术是治疗小儿斜视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有效矫正眼位、重建双眼视功能、改善眼部美观。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主要是通过改变视轴方向而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但由于多数患儿合并的下斜肌功能亢进可造成内旋、外旋作用肌肉力量失衡,而下斜肌切断术能够针对下斜肌作出处理,故有学者提出将这两种术式联合应用[3]。但目前联合应用于小儿斜视的报道还较少,本文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98例患儿纳入研究,观察临床疗效及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视近、视远斜视度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接收的98例小儿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患儿纳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关于小儿斜视诊断[4];②经眼部外观、视力检查及屈光检查确诊;③符合手术治疗指征;④家长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手术禁忌证;②合并先天性疾病;③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④凝血功能障碍;⑤既往有眼部手术史;⑥眼球运动障碍。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参照组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龄2~11岁,平均(6.58±1.45)岁;病程3~22个月,平均(9.56±2.17)个月;斜视部位:左眼25例,右眼24例。研究组49例:男27例,女22例;年龄2~11岁,平均(6.63±1.52)岁;病程3~22个月,平均(9.24±2.05)个月;斜视部位:左眼26例,右眼23例。两组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参照组: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予全身麻醉,患儿取仰卧位;于颞侧象限和鼻侧分别与角膜水平位置作一长约3 cm切口,贯穿结膜、眼球筋膜、肌间膜至巩膜。研究组: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下斜肌切断术联合治疗。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方案与参照组一致;钩起下斜肌,分别将两个大斜视钩伸至外直肌和下直肌附着点,钩起结膜眼球筋膜后唇,于巩膜与tenon膜交界处可见下斜肌前缘;钩起下斜肌前缘,分离小斜视钩的尖端以暴露斜视钩;分离与下斜肌有联系的筋膜层组织丛,露出5~8 mm长的下斜肌,用两个止血钳夹住下斜肌,从中间切断下斜肌,电凝残余部;除去止血钳,使下斜肌断端自动缩回,缝合球结膜。

1.3 观察指标。以临床疗效、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视近、视远斜视度变化情况完成对治疗效果的评价。①疗效评定标准[5]:治愈:术后可上转、下转25°,水平斜视度<15°;基本治愈:术后可上转、下转25°,水平斜视度15°~20°;欠矫:术后可上转、下转25°,水平斜视度>20°。总有效=治愈+基本治愈;②水平斜视度:分别于术前(术前10 min)、术后(术后3个月)采用儿童图形视力表、新型视力检查卡、视动眼震仪进行斜视度的检查,对比水平斜视度数;③对比两组患儿术前、术后视近(5 m)、视远(33 m)斜视度变化情况[6]。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88%,参照组为80.43%,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n(%)]

2.2 水平斜视度。术后,研究组水平斜视度较术前降低,且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的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的比较(±s)

组别 术前 术后 t P参照组 26.25±3.41 10.58±2.92 24.433 0.001研究组 26.47±3.55 6.41±1.86 35.037 0.001 t 0.313 8.431 - -P 0.755 0.001 - -

2.3 视近、视远斜视度。术后,研究组视近、视远斜视度均较术前降低,且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视近、视远斜视度的比较(±s)

表3 两组手术前后视近、视远斜视度的比较(±s)

注:与同组入院时对比,*P<0.05。

组别 时间 视近斜视度 视远斜视度参照组 术前 36.52±3.74 31.58±2.69术后 6.58±2.02* 6.13±2.01*研究组 术前 36.29±3.68 31.27±2.55术后 4.16±1.35* 4.86±1.27*t组间术前 - 0.307 0.585 P组间术前 - 0.760 0.560 t组间术后 - 6.972 3.739 P组间术后 - 0.001 0.001

3 讨论

小儿斜视是指双眼视轴分离的情况,由于眼球位置或运动异常所致,其病因较为复杂,常见的包括遗传因素、外伤、眼内直肌减弱、眼肌力失衡等[7]。眼球正常运转受6条眼外肌控制,依次为内、外直肌(支配眼球内转、外转)、上、下直肌(主要作用支配眼球上转、下转),上、下斜肌(主要作用支配眼球内旋、外旋),当眼外肌功能异常时可造成斜视。正常情况下,儿童注视的物体影像会落于视网膜中心凹中,而斜视时物体影像则会落于中心凹外,故斜视患儿会出现复视感,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患儿视觉发育不良,造成弱视。目前临床针对小儿斜视主要包括手术及非手术治疗两种手段,其中非手术治疗以戴眼镜、正位视训练、戴眼罩遮盖等,促进双眼的发育而对偏斜眼加以矫正,但其周围较长,且对患儿配合度要求高,故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是治疗小儿斜视的常规手段,主要是通过直肌松解,纠正视轴方向,从而矫正视力[8]。但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该术式对下斜肌功能亢进效果不显著,故还需寻找更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肖志刚[9]认为,在上述术式的基础上配合下斜肌切断术,能够针对性对斜肌功能进行处理,更加符合眼球转动时眼外肌的支配原则,从而强化治疗效果,改善患儿视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手术组水平斜视度、视近、视远斜视度均低于术前,且低于单一手术组,差异显著(P<0.05);联合手术组临床有效率为93.88%,高于单一手术组80.43%,差异显著。由此可见,联合手术治疗能够提升临床疗效,显著降低患儿的斜视度数,疗效确切。下斜肌切断术能够沿眼外直肌、下直肌钩出下斜肌,并离断下斜肌,能够有效改善斜肌功能亢进情况,从而强化手术治疗效果。闫利霞[10]将上述两种术式联合应用于小儿斜视的治疗中,结果发现联合手术组临床有效率为95.45%,高于单一手术组的81.82%,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3个月,联合手术组水平斜视度、视近、视远斜视度均低于术前,且低于单一手术组,差异显著,进一步证实联合手术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应用于小儿斜视中切实可行。但本研究的缺陷在于未对手术的并发症、远期疗效进行评价,同时选取的样本容量较少,故在今后的工作还需作进一步的完善,如增加观察指标、扩大样本容量等,以明确本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斜视采取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下斜肌切断术联合治疗方案能够强化治疗效果,纠正外斜肌功能,降低斜视度数,提升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斜视术式眼球
抓人眼球
抓人眼球
不同术式治疗剖宫产切口部位妊娠的效果比较
目不斜视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经阴道及腹腔镜辅助阴式两种术式切除子宫临床疗效
发现斜视后应该如何治疗,你知道吗?
“上帝”视角回顾2017年:8张照片震撼眼球
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比较
斜视手术后如何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