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精准传播研究

2021-07-26 13:44牛娜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如今形成了新的交流环境,传播者和受众的距离缩短,传受双方的界限被打破,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把关难度日益增加,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精准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从拉斯韦尔“5W”模式出发,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精准传播的有效对策,为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251-02

一、拉斯韦尔“5W”模式概述

1948年,拉斯韦尔在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功能与结构》中首次阐明了传播中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五大基本要素,即“5W”模式[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传播过程中的“5W”即思政教育传播者、思政教育内容、思政教育媒介、思政教育对象、思政教育效果。通过对思政教育传播过程中的“5W”分析,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過程,能为实现科学精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提供框架,推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2020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规模达了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67%,在我国网民群体结构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了23.7%。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数字化和交互性的固定或者移动的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新媒体[2]迅速进入广大受众的视野。依托新媒体,用户可以实现信息传播一体化、学习生活便捷化等,因此分析了解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新挑战,有利于精准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

(一)社交媒体日益增多,传播主体更加多元

截至2020年6月,15—19岁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数量多达83个,20—29岁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数量是72个[3]。新媒体准入门槛较低,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大量信息可以通过任何一个网络进行生产和发布,并以非线性的方式流入互联网,从而进入大学生视野。有些传播者为了吸引公众眼球、获取更高的流量,甚至肆意抹黑英雄人物。现在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以00后为主,他们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高,但网络信息辨识能力较差,如果高校不进行把关,会给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带来很大的挑战。

(二)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增强,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受到冲击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作为用户享有极大的主动权,可以对信息的内容、接收的形式、接收的时间、接收的顺序进行自由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海量信息中找出目标信息,实现个性化的信息获取,这使大学生与教育者在信息资源获取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使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逐渐弱化,引领能力逐渐降低。因此必须看到自媒体的迅猛增长带来了传播权的滥用,任何人都可以怀揣不同的目的传播任何消息,其中不乏谣言、偏激思想、不正确的价值观念甚至是危害校园安全和国家安全的信息,但大学生在泛滥的信息中无法辨识信息的真伪,可能会受到网络有害信息的影响,高校如不及时引导和关注、主动争取话语权、开展思政教育的精准传播工作,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三)受众接近权实现,高校舆论引导难度增加

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发布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校传递的信息。但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言论和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人人都可以扮演自媒体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发言权,获得了更大的表达空间,他们拥有了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实现了接近权的突破,因此原来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秩序受到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对于网络热点舆论,校园对舆论的引导难度增加。

三、基于“5W”模式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精准传播对策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高校可以从“5W”模式入手,围绕拉斯韦尔提出的五大要素破解问题与挑战,从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精准传播。

(一)传播者要做好“把关人”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传播者,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主动权,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用科学的理论进行思想引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探索求知,使学生勇担历史使命,激扬青春的航帆。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担负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责任,把好信息的“入口关”,选取符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观的信息并传递给学生,对错误的信息和观点做好引领和教育,教导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学会辨别和取舍。

(二)传播内容的构建上要“浇花浇根,育人育心”

新媒体通过超链接使信息可以快速发生跳转,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线性方式,更符合当前受众的思维活动,但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信息传播是以线性的方式进行的,很难使思维活跃的00后大学生群体接受,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对信息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增强育人实效。

正所谓“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高校既要在信息化潮头乘风破浪,也要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既要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又要加强内容建设,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号召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政教育内容构建要从“心”入手,从“心”出发,避免僵化的照本宣科,而要用通俗的、可感知的内容把“理”与“情”结合起来,只有找准情感的触发点,增强话语的感染力,触及学生内心深处,才能使在海量信息中迷茫的大学生对高校教育工作者传递的内容听得进、记得住。

(三)传播媒介的选择要“把牢方向盘,打好组合拳”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方向盘”,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南指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打好组合拳”要求高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媒介使用和选择上要多元化、多渠道,形成思政教育合力。一是加强思政课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高校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加强思政课程建设。二是推进校园媒体深度融合,唱响高质量“大合唱”。高校的校园广播站、校报、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是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要改变各校园媒介“各自为政”、唱“独角戏”的现有局面,推进校园媒体的深度融合,整合不同类型的校园媒体,深耕优质内容。三是创新呈现载体。新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互动性很强,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高校如果利用虚拟现实技术、H5等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呈现载体,让青年学生参与到思政教育过程的互动中,就能在传授双方交互中使思政教育内容的传播力大大增强,从而达到最佳育人效果。

(四)对传播对象的研究要做到“知己知彼”

大学生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傳播对象,必须牢牢把握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特点,探究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落实因材施教是做好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传播的基本原则。高校要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关注学生、围绕学生开展工作,解决学生的需求,设置个性化信息内容和传播手段。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对社会化媒体的利用能力和使用能力较强,社会化媒体的核心产物是内容,与内容有关的就是信息互动,当高校能促使学生通过新媒体等手段对思政教育传播的信息进行分享的时候,思政教育内容传播范围和覆盖面就会扩大。

(五)对传播效果的研究要“多维度、全方位”

就拉斯韦尔“5W”的五大要素中的传播效果而言,不论是传播者、信息内容、媒介渠道还是传播对象,都会对其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熟悉和研究思政教育传播者、思政内容、思政教育媒介、思政教育的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的关系。通过研究分析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促使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在认知、态度和情感方面发生转变,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抵制错误观念,明事理、辨是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另外,不能忽视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具有隐匿性、积累性和延时性的特点,高校必须加强对思政教育传播效果的跟踪研究,既要注重短期效果,也要注重长期效果,通过多维度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助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从拉斯韦尔“5W”模式寻求思政教育的精准传播策略,面对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及时针对五大要素制定对策进行调整,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精准性,提升思政教育的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2.

[2] 谭辉煌,刘淑华.新编新媒体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15.

[3]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66.

作者简介:牛娜(1990—),女,山西长治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沟通问题探析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