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发展现状与问题的探讨

2021-07-27 01:01张冀东王丹马继何清湖孙贵香曾小珂毛欣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治未病理论体系人才培养

张冀东 王丹 马继 何清湖 孙贵香 曾小珂 毛欣

〔摘要〕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系统梳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十余年来在预防保健服务、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专业人才培养、学术平台搭建、科研体系构建、治未病文化传播与推广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升级版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 治未病;养生保健;理论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1.03.029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health project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re than ten years, and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major achievements that have been made in th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discipline theory system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cademic platform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spread and promotion of TCM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health project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upgraded version of TCM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health project.

〔Keywords〕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health care; theoretical system; talent cultivation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自2008年开始启动实施以来已逾十年之久[1]。回顾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在预防保健服务、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专业人才培养、学术平台搭建、科研体系构建、治未病文化传播与推广方面硕果累累。

1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发展现状

1.1  新时期背景下中医治未病政策的完善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升级,医学的目的和模式转变为防、治、养,这为中医“治未病”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传统中医药养生保健市场不断壮大,我国的中医药政策也变扶持为发展,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中医药与健康服务业的相关文件。2008年,国务院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强调指出,要专门思考和研究中医学“治未病”理念。201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发办〔2015〕32号)[2]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方法,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2016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国发〔2016〕15号)[3]中明确指出,要让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4]提出,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5]中明确指出,结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中医药主管部门,为了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特色,推动中医治未病产学研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下发了一系列利好文件。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6]。2013年印发了《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年)》[7]的通知,指出要系统整理和诠释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建立理论体系框架,提升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2014年发布了《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8],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进行了修订。同年出台《国家中医“治未病”重点专科建设要求(2014版)》[9],对“治未病”重点专科建设作出详细的指导和要求。

1.2  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在预防保健服务的落地实施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10]中“治未病”服务核心指标是:具有提供“治未病”服务的平台,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辅助区域等区域定位明确。不满足核心指标的则具备否决作用。

在《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7年版)》[11]中则有以下核心指标与治未病健康工程息息相关。临床科室建设:治未病科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治未病”服务:治未病科科室功能定位准确,为医院的一级科室。与2012年版相比,2017年版在前几年的实践基础上作了进一步修订和调整。

得益于三级中医医院的评审标准中将治未病科(中心)的设置作为核心指标且具有否决作用,治未病科(中心)迅速在全国三级中医院中铺开,使得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有了落地实践的基础。此外,在评审细则中对治未病服务的内容也有相应的规定。《国家中医“治未病”重点专科建设要求(2014版)》[9]对治未病科(中心)的基本条件、人才队伍、服务水平和能力、科研教学、组织管理等不同方面作了规定,推动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在预防保健服务方面的落地实施。

根据2016《中国中医药年鉴》统计数据显示[12],2015年全国中医类医院(包括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治未病”服务人次达到16 056 643人次,其中中医医院(包括中医综合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中医“治未病”服务人次达到14 452 735人次。

1.3  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的构建

1.3.1  中医治未病学科构建  学科构建是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构建的第一步。互联网为中医治未病学科构建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广阔的拓展空间,将“互联网+”融入中医治未病学科的构建之中,属于“中医+”思维的具体运用[13]。一方面,充分运用信息检索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信息分析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打破传统中医治未病学科构建的短板,解决因信息匮乏、数据分析方法陈旧而带来的学科壁垒。另一方面,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医治未病学科范围不断扩大,除固有的传统中医学科领域外,中医治未病的信息化、移动化,成为了学科内研究热点。

1.3.2  中医治未病相关教材的融合创新  治未病相关教材编纂是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当前,中医治未病系列教材主要是以中医药创新教材的形式存在,主要供中医养生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使用,主要包括《中医未病学》《中医治未病学概论》《中医饮食营养学》《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中医健康管理学》等。此外,亚健康作为中医治未病的主要落脚点,以《亚健康学基础》《亚健康临床指南》为代表的亚健康专业系列教材已出版24本。同时,教材的编纂不再拘泥于传统纸质教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配套融合教材已铺展开来,与章节配套的电子幻灯片、课后习题等网络互动模式成为中医治未病相关教材创新的一大亮点。

1.3.3  中医治未病相关专著的出版  治未病相关著作的出版是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完善的重要内容。中医治未病思想古已有之,自《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未病”概念起,《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养性延命录》《千金要方》《丹溪心法》《景岳全书》《长生秘诀》等古籍均对治未病思想有所阐发。然而及至20世纪90年代,方出现《未病论》和《未病学》专门研究未病的两本专著。进入21世纪之后,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学界对中医治未病的关注度日益上升,围绕治未病的养生保健书籍相继出版,如《新编未病学》《中医治未病》《中医健康传播学》《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调理》《亚健康学》《未病与亚健康》《走出亚健康》等。其中,以《中医治未病》为代表的专著内容详实、说理朴约,受到了读者的喜爱。

1.3.4  中医治未病相关标准的制定  标准的制定是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3]提出要系统开展中医治未病标准等的研究制定。由于中医治未病技术手段丰富而零散,且流传广泛,又长期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中医健康服务业存在专业人员技能不过关、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手段五花八门等诸多问题,亟待规范化文件的出台。中华中医药学会为中医治未病领域标准体系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14],2016年发布《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15],2018年发布了《中医治未病服务规范》[16]等中医治未病的规范化文件。标准和规范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新标准不断填补行业空白,健康服务市场趋于规范的未来,要不断检验原有标准的科学性,对其进行阶段性扬弃,从而适应健康服务市场的发展需求。

1.4  中医治未病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行业内从多层次构建人才梯度、设立学位点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对中医治未病人才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

1.4.1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而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是培养中医治未病人才的主要方式。根据培养目的的不同,学历教育可划分为以培养学科建设顶层设计人才为主的博士教育,以培养科研、师资储备人才为主的硕士教育,以培养具备“三基”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主的本科教育,以及以中医治未病实践技能为主的专科教育4个梯度。中医治未病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便利化和普及化,人才培养不再局限于院校的培养,还拓展到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等。其中,继续教育是学历外的一种补充教育,主要是为中医治未病各层次人才更新、补充知識、拓展提升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职业教育则是针对目前养生保健服务市场从业人数庞大、专业技能薄弱的现状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对象是养生保健服务相关人员,主要提供的是服务专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无论是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亦或是职业教育,在线课程、远程辅导、运用互联网新媒介开设微课堂、付费语音班已经开启,并且必然成为一种时代趋势。

1.4.2  学位点设置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发办〔2015〕32号)[2]中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校设立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专业。目前,中医治未病相关学位点设置仍以硕、博士为主。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系2003年开始招收中医养生康复专业硕士研究生,2009年开始招收本专业博士研究生;2012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始招收中医治未病、中医体质及亚健康研究等方向硕士研究生;2012年,湖南中医药大学获得中医亚健康学硕、博士学位授予资格[17];2014年,杭州师范大学招收“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博士研究生。本科学位点的建立则稍有滞后。至201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创办“中医养生学”本科五年制(医学学士学位)专业;成都中医药大学亦于2017年开始招收中医养生学五年制、健康服务与管理四年制本科生;湖南中医药大学于2019年开始招收以亚健康作为专业特色的中医养生学五年制本科生。

1.4.3  实践基地建设  中医治未病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实践基地建设刻不容缓。鼓励院校联合、校企联合,为中医治未病人才提供实践基地,加强治未病服务技能实践。如: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授牌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为“亚健康管理服务示范基地”;2013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授匾深圳市兆福源科技有限公司为其在深圳的“养生实践基地”。与此同时,实践基地应当为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可、达到四星级以上的保健服务企业或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的工作组单位,其具体建设应当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规范标准进行。2017年,中国亚健康产业总部基地落户长沙,这也是全球首家、规模最大的集政、产、学、研、服(服务机构)、用(用户)、金(金融)七位一体服务的大健康产业服务平台。

1.5  中医治未病学术平台的搭建

学术平台的搭建是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学术组织、学术会议、期刊杂志都是中医治未病学术平台的载体,能够起到强化中医治未病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为行业内人员及时获取、发布前言研究成果提供机会。

1.5.1  行业协会及学会组织  中医治未病相关的学会或协会组织,是目前中医治未病学科领域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如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慢性病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中国保健协会、中华国际健康养生协会、世界养生协会等。这些学术组织每年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举办若干治未病相关的学术会议,如“全国中医治未病学术会议”“中医养生与营养保健分会”“全国中医治未病高峰论坛”“第十届中和亚健康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等亚健康分会2017年年会”“第八次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防治论坛”“2017治未病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大会”等。

1.5.2  相关学术期刊  期刊杂志是实现学术交流的主要载体。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的《世界中医药》杂志是可向全球发行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药类别杂志之一。中华中医药学会也主办很多医学期刊,其中包括有《中医健康养生》《中医研究》《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国医论坛》《光明中医》《中华养生保健》《中医药文化》《新中医》《中医药管理》等40多本杂志,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的期刊《新中医》《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全国各个中医药大学的学报及《人民日報》《健康报》《法制日报》《中国中医药报》《中医药通报》《中医学报》等报刊,《健康生活》《四季养生》《中医药与亚健康》等杂志,这些报刊杂志大部分刊登了与治未病相关的内容,为治未病思想传播创造了途径。

1.6  中医治未病科研体系的形成

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标准规范,主要为以下3个方面:“治未病”服务提供体系建设基本规范、“治未病”服务技术(产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治未病”服务培训与人员准入标准规范。为响应国家中医药管理的号召,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同开展了《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4个部分的行业标准制定工作。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相关人员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规范》4个标准研制的任务。同时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44条[18]相关规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研究制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项目,均已于2017年12月顺利完成。2016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合作成立“中医治未病合作研究中心”,为研究中医治未病在疾病预防中的创新技术有着重大意义。201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经教育局批准成为首批可招收“中医养生学”五年制本科专业的学校。2017年,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成都中医大康和生命科技研究院;2017年,“治未病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高峰论坛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成立及揭牌仪式”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举行,对中医治未病的发展及推进中医治未病走向国际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治未病科研的目的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科研新思路,从而促进中医治未病的发展。2013年,上海市“治未病”发展研究中心、长宁区“治未病”工作办公室正式落户天山中医医院。2015年,《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2016年)》[19]中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项目”,重点关注“治未病”在旅游、文化、养老、康复、信息等方面的扩展运用。2016年,上海市推进区域性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项目。2018年,粤、港、澳三方在广州签署了《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共识》以及包含“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国医馆-养生中心综合项目”等26个合作协议[20]。这些项目充分发挥了中医治未病在促进人们健康的优势。除此之外,治未病转化平台也形式多样,其中主要包括治未病中心、亚健康4S店、健康管理中心、体质测评中心、亚健康睡眠专业调理机构等等。

1.7  中医治未病文化传播与推广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体系与科普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离不开各种形式相关作品的完成。自2008年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以来,治未病相关学术著作及科普著作相继出版,为中医治未病文化传播与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中医治未病丛书》《中医“上工治未病”丛书》《中医治未病适宜技术手册》《中医治未病养生有道全图解丛书》《漫画中医治未病》等科普读物,都对中医治未病文化科普与宣传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出版的科普书籍外,以电视、互联网、微信、微博等为传播载体的优秀中医药科普电视作品如《本草中国》《养生堂》《中医说》《本草誉方》等,都将治未病的理念与技术传播到千家万户,从而充分发挥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中医治未病文化传播与推广方面的优势。

2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存在的问题

中医治未病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更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领域。回顾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发展的瓶颈。

2.1  在治未病中心缺乏成熟而完善的服务模式

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细则中将中医治未病中心的建設作为核心指标之一且具有否决作用,因此,治未病中心作为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重要落脚点迅速在全国铺开。然而大部分的治未病中心缺乏成熟而完善的服务模式,多是以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专家门诊、养生保健产品制作与营销等零散内容为主。此外,治未病中心的服务人群定位不够清晰。“治未病”的理念本身涵盖了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等丰富内容,贯穿于生命的全周期[21]。在医疗机构中,治未病中心的主要服务内容应主要集中在“未病先防”和“欲病救萌”两方面,而各临床科室在诊疗过程中也将“已病防变”的理念贯穿始终,“瘥后防复”则主要是康复科的服务内容。

2.2  治未病服务缺乏有效的测评与干预设备

依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17年第104号文《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归类,中医设备分为中医诊断设备、中医治疗设备和中医器具3大类[22]。在临床应用中,中医诊疗设备主要集中在治疗肌肉软组织损伤、骨关节疾病、神经损害所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等方面,在用途方面以“治疗”和“辅助治疗”为主。而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诊疗设备评估选型推荐品目中,有关治未病的诊断设备明显滞后、治疗设备缺乏规范。

2.3  中医治未病相关人才的培养机制仍有待完善

尽管近年来中医药高校相继开设了中医养生学、中医亚健康学、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且在职业院校中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制度,从而为培养治未病相关的技能操作型人才开辟了新的途径,但目前从事治未病相关工作的医务人员在专业职称晋升时仍无治未病的方向。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中医亚健康医师纳入中医行业新增的9大新职业之一[23],虽与治未病工作息息相关,但目前还未将中医亚健康医师的专业职称晋升考试纳入目前的职称考试体系中。中医治未病相关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成为制约专业团队发展的关键瓶颈。

3 结语

针对目前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存在的诸多问题,充分结合我国中医药工作的实际,在新版的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中需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修改制定较为完善可行的服务模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14年发布了《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8],对科室名称、服务对象、科室构架与管理模式、科室区域划分、服务项目与技术、设备配置、人员队伍、文化宣传等各方面作出原则性规划,但具体内容仍有待完善和修改。如“服务对象”中“亚健康人群”与“病前状态人群”应合并皆属于亚健康人群;“服务项目与技术”中涉及中医健康管理的内容,但并无细化的具体内容;“设备配置”中并无针对治未病服务的中医诊疗和疗效评估设备,无法凸显治未病的特色。近年来,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对以上相关问题提供了答案,如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15],首次对中医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和具体内容进行规范化;红外热成像技术、心肺耦合技术等新技术应用于治未病领域的诊断与疗效评估的研究成果纳入治未病中心的设备配置中,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际服务中面临的问题。

第二,加强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治未病诊断与干预设备的研发。201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医医疗器械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24],从中医医疗器械产品研发和升级改造,健全中医医疗器械的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的研究,积极推进中医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建设与国际化发展等几个方面作出详细指导。治未病诊断与干预设备的研发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设备研发要以中医药理论为理论基础;二是设备的评价标准要遵循中医药的基本规律;三是鼓励中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催生许多新的设备应用于临床,如何从其他学科的视角来论证中医学的科学性是值得借鉴的新思路。如利用非平衡热力学原理和熵增定律论证中医学的阴阳理论和生命现象;探寻睡眠周期不同阶段的心率与呼吸频率的特征和子午流注理论之间的关系等。

第三,建立健全中医治未病相关人才的培养机制。尽管目前高校开展了中医养生学、中医亚健康学、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但治未病科室的专业人员的职称晋升渠道仍未完善,从而制约了专业人员的长期发展和专业队伍组建。目前,新增的中医亚健康医师新职业的职称晋升考试相关工作还在持续推进中。2017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和治未病分会联合对相关专业的人员规模、从业人员的职业定位与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从而为中医亚健康医师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开展奠定了基础[23]。

尽管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也为升级版的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改进和完善的依据,从而推动中医治未病产、学、研齐头并进,实现全面、高效、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清湖,张冀东.全面升级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N].中国中医药报,2018-12-7(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07/content_9704.htm,2015-4-2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26/content_5046678.

htm,2016-2-2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2016-10-25.

[5] 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進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10/26/content_

5445336.htm,2019-10-20.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EB/OL].http://www.satcm.gov.cn/yizhengsi/gongzuodongtai/2018-03-25/6641.html,2008-8-21.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年)[EB/OL].http://www.satcm.gov.cn/kejisi/gongzuodongtai/

2018-03-24/3295.html,2013-3-25.

[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EB/OL].http://www.satcm.gov.cn/yizhengsi/gongzuodongtai/2018-03-24/2754.html,2014-1-28.

[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国家中医"治未病"重点专科建设要求(2014版)[EB/OL].http://yzs.satcm.gov.cn/gongzuodongtai/2018-03-24/2755.html,2014-1-28.

[1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EB/OL].http://yzs.satcm.gov.cn/gongzuodongtai/2018-03-24/2891.html,2012-5-28.

[1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7年版)[EB/OL].http://www.satcm.gov.cn/yizhengsi/zhengcewenjian/2018-03-24/3151.html, 2017-9-13.

[12] 中国中医药年鉴(行政卷)编委会.中国中医药年鉴2016行政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81-282.

[13] 张冀东,刘  琦,叶培汉,等.基于“中医+”思维促进中医治未病学术的传承与创新[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2):133-136.

[14]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15]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第1部分中医健康状态信息采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16]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治未病服务规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

[17] 张冀东,何清湖,孙贵香,等.中医亚健康学发展现状与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0):1344-1346.

[1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EB/OL].http://www.npc.

gov.cn/npc/c12435/201612/b0deb577ba9d46268dcc8d38ae40ae0c.shtml,2016-12-25.

[19]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2016年)[EB/OL].http://www.shanghai.gov.cn/nw31929/20200820/0001-31929_38371.html,2014-1-30.

[20] 粤台视窗.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DB/OL].http://www.huaxia.com/gdtb/gdyw/szyw/2019/02/6036416.html,2019-2-25.

[21] 孙  涛,何清湖.中医治未病[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92.

[22]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局关于发布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公告(2017年第104号)[EB/OL].https://www.nmpa.gov.cn/directory/web/nmpa/xxgk/ggtg/qtggtg/20170904150301406.html,2017-8-31.

[23] 张冀东,胡镜清,何清湖,等.全国中医亚健康医师专业相关数据分析与思考[J].中医药导报,2018,24(12):14-18.

[2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疗器械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EB/OL].http://kjs.satcm.gov.cn/zhengcewenjian/2019-01-15/8868.html,20179-1-15.

猜你喜欢
治未病理论体系人才培养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
《文心雕龙》“通变”论主旨研究综述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初探管理会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