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中求安 静中寓净
——龚贤《夏山过雨图》赏读

2021-07-28 11:53李文倩
老年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用墨山石层层

□ 李文倩

龚贤曾隐居于南京清凉山,筑扫叶楼,赋诗作画,陶然自乐。他善写茂密、滋润、幽深的江南山水,笔墨劲利、苍厚潮润。观龚贤的画,但见山川奔荡、云蒸雾绕、气象万千,让人如沐清风、心向往之。独特的人生际遇与孤傲个性,造就了他独具魅力的画风。其深厚的艺术造诣不仅居“金陵八大家”之首,而且成为清初画坛与“四王”并驾齐驱的特立独行的大师。龚贤山水画注重构图,视野开阔,气象万千,“三远法”构图原则在他的作品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纵观其作品皆“满”,但“满”而不塞,常以云带、流水贯穿其间,空白透气,气韵十足。

《夏山过雨图》描绘夏日山雨过后,山峦如洗、浓荫滴翠、空气湿润明洁、万物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营造出墨气扑鼻的雨后初霁、夏山如洗的厚重之感。此图通篇笔墨交融,层次分明,表达出画家对自然的挚爱与赞美之情。全图自下而上分为三个部分:前景夏木茂林相映左右,一道坡岭横贯眼前,林中雾气间掩映两间茅舍;中景云气蒸腾,以如烟似霭般的淡墨描绘出一间茅舍和一片远林;远景是左右参差、大小层叠的几重山峰,显得苍翠欲滴。图中,缭绕的烟雾仿佛一条通往仙境的路,指引着观者的视线——自山下望向山巅,进而忘却人间烦忧。前景可谓整幅画作的点睛之笔,画家以强烈的黑白对比,使观者的视觉从丰腴的茂林向后推进。龚贤刻意将树木分为三组,聚散之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正中央三棵树左右摇摆,颇具动态,与左右两组静态的树丛相呼应,产生“动中寓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之势。

此作在构图上顶天立地,严谨饱满,上不留天,下不留地,画幅左上角仅有的空隙处亦被画家以款署填补。在浓荫蔽日的山林空隙处,透进一缕阳光,两间小屋隐现于烟光浮动之中,使寂静的山林更添幽邃之感。在章法安排与意境塑造上,画家以高远和深远法为之,通过数段留白将画面层层宕开,步步深入。

在笔墨技法上,画家用笔老辣朴拙、沉着稳重,秃笔与尖笔兼用。秃笔,圆浑苍劲,画树和点苔浑厚有力;尖笔,笔锋流利,勾勒出石质的峭利感,其晚年多用此法。用墨以层层积墨见长,虽非泼墨,实具泼墨苍润淋漓之效果,颇有宋人用墨特点。写山石,多次皴擦点染,反复积墨,以求浑厚苍润。更为独特的是,龚贤在浓重的山石上留出受光部分,运用积染法表现山石微妙的明暗变化及结构,真实而富有新意。树木以挺劲的墨线画出,干直枝疏,且多留白少皴;树叶用墨极浓,由淡墨画起,多次加积而成。整体浓黑浑然、层次丰富,表现出江南夏日密林浓荫的山林风光。

龚贤主张“奇而安”。他认为“倘能愈老愈秀,愈秀愈润,愈润愈奇,愈奇愈安,此画之上品”。墨气一定要厚润,故其多通过积墨法来追求苍润之境,呈现沉雅深厚、墨韵无穷之气象。龚贤的山水画分“墨龚”和“白龚”两种面貌。前者笔丰墨健,层层积墨,墨气蓊郁,擅黑白对比,产生光影明灭、空气流动之感;后者强调用笔,极少皴擦,简淡雅洁。《夏山过雨图》作为他年近半百时创作的精品,正是“黑龚”风格的代表作,画面洋溢出的高情逸致,至今依然荡涤观者心灵。

《夏山过雨图》,云山奇、林木奇、茅舍奇,可谓奇厚奇幽、奇静奇净。此图的成功之处,在于用墨的巧妙。为了强调夏雨的淋漓和雨后的岚气朦胧,龚贤用积墨法层层点染,浓黑的树叶和多次皴染的山峦在黑中又分出最黑、次黑、再次黑。在无数层次的黑中,由浓到淡的过渡生动自然,使一片黑墨之中透出万般清晰玲珑,生出无穷韵味,无怪乎时人称赞他“之所以独有千古,更在于墨”。画家通过对丛树、山石的层层积墨和晕染,反衬出烟云、雾霭的轻盈和缥缈,带给观众黑白相生、动静结合的律动美感。其实,龚贤作品给人最强烈的印象并非黑与重,而是静与净。积墨只是手段,黑与重亦是表象,静与净才是龚贤作品的本质所在。

《夏山过雨图》清·龚贤 绢本墨笔 141cm×57.8cm 南京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用墨山石层层
层层批示≠层层落实
层层请示≠层层重视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草木化英魂 山石写丰碑——脚山铺阻击战纪实
微思考
山行
山行
从画家书法谈对书法墨法的理解
女人味,层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