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多模态MRI 成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2021-07-28 03:52高红英
系统医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脑膜瘤胶质瘤符合率

高红英

曹县县立医院放射科,山东曹县 274400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分为良性与恶性,手术切除是脑膜瘤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其发病率居于颅内肿瘤第二位[1]。通常出现在40~60 岁之间,在绝经后的妇女身上更为常见。脑膜瘤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头疼、癫痫、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 因此,需要及时鉴别诊断脑膜瘤,以改善脑膜瘤患者的预后。磁共振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成像清晰,目前已经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鉴别诊断中。 基于此,该研究对该院神经外科于2018 年10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68 例脑膜瘤患者进行了研究,结合磁共振平扫、增强扫描、 扩散加权成像等技术探讨多模态MRI 成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8 例患者进行研究。该研究已经该院伦理会批准,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学检测证实为脑膜瘤; ②依从性良好;③认知功能良好可正常沟通;④患者与家属对该研究内容知情。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全者;②既往精神病史者; ③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病史者。 在68 例患者中,男性31 例,女性37 例;年龄最小者32 岁,年龄最大者 73 岁,平均(45.78±2.11)岁。患者就诊原因:反复性头痛、头晕28 例,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16 例,体检等偶然发现14 例,步态不稳5 例,其他原因5 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平扫与增强扫描、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检查方法如下。

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GE-HDe 型1.5T 超导型磁共振系统对患者进行扫描检查,采用8 通道头部正交线圈,首先对患者进行平扫。 扫描参数设置为:T1W1扫描重复时间设置为900 ms,回波时间设置为9 ms,层厚 6 mm, 层距 1 mm,FOV230 mm,flip 角度为垂直。 T2W1 扫描重复时间设置为5 000 ms,回波时间设置为90 ms, 层厚与层距参数与T1W1 扫描一致,FOV230 mm,flip 角度为 150°。 冠状面与矢状面扫描采用FLAIR,重复时间为9 000 ms,回波时间为90 ms,层厚与层距参数与T1W1 扫描一致,FOV256 mm,flip角度为 150°。

平扫后,于患者右手静脉处注射增强扫描造影剂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国药准字J20171009)静脉注射,剂量 0.1~0.2 mL/kg,注射速度为 3 mL/s。 注射后行增强扫描,扫描参数设置为重复时间900 ms,回波时间9 ms,层厚 6 mm,层距 1 mm,FOV230 mm,flip 角度为 90°。

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参数设置为重复时间3 400 ms,回波时间100 ms,层厚与层距与增强扫描参数一致,矩阵160×160。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参数设置为重复时间28 ms, 回波时间7 ms,共扫描 80 层, 层厚为 0.46 mm,FOV190 mm,flip 角度为20°。

1.3 观察指标

MRI 检查结果出来后,由放射科与临床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师共同研究,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边界等信息,当意见不相同时协商达成一致的诊断意见。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予以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模态MRI 诊断结果与诊断符合率

多模态磁共振检出符合率为97.06%(66/68),2例被误诊为脑胶质瘤。脑膜瘤瘤体剖面呈致密的灰色或暗红色的组织,有时瘤内含砂粒体。 2 例被误诊为脑胶质瘤患者的病理学诊断为脑膜上皮型脑膜瘤。在66 例检出患者中,34 例为WHOⅠ级脑膜瘤, 其中过渡型脑膜瘤13 例,纤维型脑膜瘤13 例,血管型脑膜瘤 5 例, 砂粒型脑膜瘤 3 例;30 例为 WHOⅡ级脑膜瘤,其中砂粒型脑膜瘤16 例,混合型脑膜瘤12 例,透明细胞型脑膜瘤2 例;2 例为WHOⅢ级脑膜瘤,均为横纹肌样脑膜瘤。 另有2 例经过病理学诊断为WHOⅠ级脑膜瘤,均为纤维型脑膜瘤。

2.2 多模态MRI 图像表现

磁共振与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显示,68 例脑膜瘤患者中,所有患者图像可见不同程度占位效应,其中53 例病灶周围可见明显的水肿图像,WHOⅠ级脑膜瘤患者图像边界清晰、规则,WHOⅡ级脑膜瘤患者图像显示边界清晰但不规则。MRI 平扫与扩散加权成像检查表现见表1。

表1 68 例患者磁共振平扫与扩散加权成像表现

增强扫描显示大部分患者为不均匀-中等明显强化,18 例为均匀中等-明显强化,34 例可见脑膜尾征,其余可见D 字征。 MRA 检查病灶内或病灶边缘可见血管推移包绕,其中13 例还可见多发血管穿行。

3 讨论

脑膜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脑瘤和最常见的脑脊膜瘤,有数据显示[2-3],90%的脑膜瘤是良性的,6%是非典型的,2%是恶性的,可根据症状或偶然诊断。 由蛛网膜帽细胞引起的脑膜瘤通常在颅底和静脉窦周围发现,这些细胞丰富。 尽管大多数脑膜瘤病例是散发性的,但具有神经纤维瘤病2 基因和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的人风险更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病变分为良性(I 级)、非典型(Ⅱ级)或间变性(Ⅲ级)。 组织学分级对脑膜瘤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有研究表明[4-7],Ⅱ级和Ⅲ级脑膜瘤与复发、侵袭性和侵袭性增加相关。

MRI 为脑膜瘤的诊断、手术切除以及治疗监测提供了依据。 磁共振检查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成像清晰,可以较好地鉴别与诊断脑膜瘤。在该研究中,多模态磁共振检出符合率为97.06%,与冉勇[8]的研究结果:诊断符合率为92.0%的结果十分接近,可以为临床快速诊断脑膜瘤提供依据。典型的脑膜瘤呈无柄或小扁豆状,边界清晰,显示宽的硬膜附着,其具有强烈的层流增强,在T2 加权和FLAIR 图像中通常是等强和高强的。 脑膜瘤体积较大时,可出现脑实质的瘤周水肿。 与良性脑膜瘤相比,非典型和间变性脑膜瘤的肿瘤体积更大[9-10]。 此外,脑膜瘤级别越高,肿瘤生长速度越快。 在该研究中,在66 例检出患者中,34 例为WHOⅠ级脑膜瘤,30 例为WHOⅡ级脑膜瘤,2 例为WHOⅢ级脑膜瘤, 另有2 例经过病理学诊断为WHOⅠ级脑膜瘤。 WHOⅠ级脑膜瘤基本为良性脑膜瘤,这类患者若瘤体体积较小,对患者视野、肢体功能无影响,且尤其是老年人通常不需要手术治疗或是手术切除术后定期观察即可,而非典型脑膜瘤则需要手术配合放射治疗并且患者需要定期复查,术后复发风险较高,WHOⅢ级脑膜瘤具有较高的病死率,需要采用综合治疗的手段。这一诊断结果便于医生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案与确定随访时长。

在该研究中,2 例患者被误诊为脑胶质瘤。 这主要是因为当胶质瘤位于脑室内且血供丰富时,其磁共振征象与脑膜瘤类似,不易与脑膜瘤相区别。 肿瘤周围水肿程度是判断良恶性与生长速度的标准之一,该研究中所有患者图像可见不同程度占位效应, 其中53 例病灶周围可见明显的水肿图像, 包括2 例被误诊为脑胶质瘤患者的病理学诊断为脑膜上皮型脑膜瘤的患者,属于不典型脑膜瘤,患者周围出现大片状瘤周水肿,而胶质瘤也可引发瘤周水肿,这也是2 例患者被误诊的原因之一。

有文献报道[11-16],脑膜瘤磁共振特征性表现为平扫信号均匀或较均匀,T1W1 呈等或稍低信号, 边界清晰,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 但在该研究中,WHOⅠ级脑膜瘤患者图像边界清晰、规则,WHOⅡ级脑膜瘤患者图像显示边界清晰但不规则,且多数患者磁共振各序列信号混杂, 这可能与该研究患者肿瘤病理类型、钙化程度不一样有关。

综上所述, 多模态MRI 成像对脑胶质瘤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对脑膜瘤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确定脑膜瘤组织学亚型以及肿瘤的体积、部位等信息,为手术治疗以及术后随访与干预提供有益的帮助,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脑膜瘤胶质瘤符合率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CT与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TGIF2调控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评价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Sox2和Oct4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99mTc-HL91乏氧显像在恶性脑胶质瘤放疗前后的变化观察
凋亡相关基因BAG-1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基于灵敏度和特异度任意赋权的广义标准化诊断符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