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方案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有急性加重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7-28 03:52黄娥孙敏谢轶群杨晔
系统医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阻塞性急性差异

黄娥,孙敏,谢轶群,杨晔

南京中医药大学如皋附属医院(如皋市中医院)重症监护室,江苏如皋 2265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以气流受限为特征。 COPD 发病率高、病程长,且通常治愈困难、致残率高、病死率高[1]。 主要临床表现为咳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 COPD 的气流限制不是完全可逆的,表现为渐进性发展。 如果慢性阻塞性肺病病情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急性发作后患者肺功能可能继续下降,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差,并发展为肺心病或呼吸衰竭[2]。西医治疗COPD 主要集中在吸氧、利尿、抗感染等方面,但仅在短时间内起到作用,中医特色护理干预辅助治疗则有利于长期改善患者的咳嗽、咳痰、喘息等临床症状。 基于此,该研究选取2018 年1—12 月于该院收治的60 例慢阻肺伴急性加重患者,探讨对该院慢阻肺伴急性加重患者行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3]的60 例慢阻肺伴急性加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所有患者均存在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 对照组中,男 26 例(86.67%),女 4 例 (13.33%);年龄 50~73 岁,平均年龄为(62±6.52)岁。在观察组中,男 25 例 (83.33%),女 5 例(16.67%);其年龄为 52~72 岁,平均年龄为(63±5.68)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患者及家属愿意参加该研究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该研究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给予无创正压通气, 通气模式:S/T模式,氧浓度:30~45%,呼吸频率:14~16 次/min,初始吸气压力 (IPAP):5~7 cm H2O, 缓慢上调, 维持在11~17 cm H2O,呼气压力(EPAP):3~5 cm H2O, 通气时间3~5 h, 2 次/d。 采取基础护理,其主要包含:①心理干预:患者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可通过心理咨询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 ②吸氧护理:当患者处于缺氧状态时, 及时帮助患者清除痰液,确保呼吸道畅通,并继续给予低流量氧;③气道护理:严格遵守无创正压呼吸机治疗的无菌操作原则,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保证气道持续湿润,保持气道通畅。

在对照组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中医护理方案,根据常见症状、证候施护,包括中医特色治疗护理、物理治疗、饮食指导、康复指导等。 具体包括:

①针对咳嗽咳痰症状的护理。保持病房室内温度18~22℃,湿度50%~60%,以减少环境因素的不利刺激。取舒适体位,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咳嗽咳痰。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每天清洁口腔2 次,取肺、肾、平喘、皮质下等穴进行耳穴贴压,每穴 1~2 min/次,3~5 次/d。食用具有清肺化痰作用的食物。 饮食宜少量多餐,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为主,以炖、蒸、煮烹调方式为宜。每天注意对患者的咳嗽、时间、痰色等进行仔细观察[4]。

②针对喘息气短症状的护理。观察心电监护及血气分析的结果,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正压通气和吸氧治疗。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练习,通过深吸气,慢慢呼出,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帮助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如高枕位、半身位)。对足三里穴、内关穴、列缺穴、气海穴等穴位进行指压按摩。每穴按摩时间为 2 min/次,按摩 2~3 次/d。 将艾条的灼烧端靠近患者的足三里穴、肺俞穴、大椎穴、三阴交穴和命门穴进行艾灸[5]。其局部皮肤将出现温热的感觉,非灼痛感。艾灸 3~5 d,1 次/d,取定喘穴、膏盲穴、天突穴进行敷贴,敷贴时间为 6~8 h/次,1 次/d,共 5~7 d。

③针对发热症状的护理。 用温水擦浴、戴冰帽等方法进行物理降温。 对大椎穴、风池穴、脾腧穴、肺俞穴进行刮痧,若出汗则即可把汗擦干。此外,注意饮食清淡,食用易消化、具有清肺除热作用的食物。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 测量FEV1、FVC,计算FEV1/FVC。

采用症状评分量表对患者咳痰(0~5 分)、咳嗽(0~5 分)及喘息(0~5 分)的症状程度进行评分, 评分越高则症状越严重。

在出院前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 t 检验,组内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FEV1/FVC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观察组的 FEV1/FVC 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组别 护理前FEV1/FVC护理后FEV1/FVC t 值 P 值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60.9±7.9 60.2±6.4 0.482>0.05 70.5±6.3 62.5±4.4 6.429<0.05 4.529 1.127<0.05>0.05

2.2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

护理后两组的咳痰、咳嗽、喘息等慢阻肺症状评分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 2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 2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分]

注:#表示护理前后组内比较,P<0.05;*表示组间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咳痰 咳嗽 喘息观察组(n=30)对照组(n=30)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3.11±0.51(1.17±0.26)#*3.12±0.49(2.02±0.42)#3.19±0.48(1.20±0.27)#*3.18±0.53(1.95±0.37)#3.22±0.49(1.16±0.37)#*3.19±0.55(1.91±0.33)#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COPD 属于呼吸系统常见病,患者会发生气道狭窄或塌陷,不完全可逆的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可引起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COPD 病程较长,需长期服药。 尤其是伴急性加重期COPD 的患者,常因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导致气道分泌物增多、肺组织弹性下降、支气管痉挛,加重呼吸肌负荷,诱发呼吸肌疲劳[6]。 该病迁延难愈,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 还可能与心力衰竭、 呼吸衰竭等致命疾病有关。 临床研究表明[7],在实施严密、完善的护理干预的同时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其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对于COPD 的治疗, 以往常采取西医治疗方式,包括利尿、吸氧、平喘、抗感染等方面,虽然在短期病情能有效控制,但患者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不能得到根除,不利于患者的长期恢复[8]。中医认为COPD 属于 “喘病” “肺胀”范畴,长期慢性咳喘气逆反复发作导致患者发生五脏功能失调、气血分布障碍,并且中医认为“气滞血瘀, 水停痰凝、痰淤互结”是本虚标识,该虚实夹杂之症候即为COPD 的病因[9]。 中医护理中最常采用的是中医辨证施护,其主要根据中医辨证治疗的方式, 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价, 明确患者的疾病类型,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的有针对性的护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为指导,根据患者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进行辨证施护[10]。

在叶莉[11]的研究中,70 例患者就治疗后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对比来看,护理前,研究组FEV1/FVC 为(61.5±8.4)%,FEV1 预计值(44.6±5.4)%,对照组FEV1/FVC 为(62.7±8.6)%,FEV1 预计值(43.4±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 FEV1/FVC为(67.5±9.1)%,FEV1 预计值(64.4±9.5)%,对照组FEV1/FVC 为(63.2±8.4)%,FEV1 预计值(58.3±6.2)%,研究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中医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中的应用对患者各类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对患者疾病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该研究在基础护理上采用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耳穴贴压、穴位按摩、敷贴、艾灸等中医方法。 结果显示,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FEV1/FVC值分别为(60.9±7.9)%、(60.2±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EV1/FVC值分别为(70.5±6.3)%、(62.5±4.4)%,观察组的 FEV1/FVC 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这与叶莉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研究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除此之外, 该研究还分析两组的慢阻肺症状评分,护理前两组的慢阻肺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的咳痰、咳嗽、喘息等慢阻肺症状评分分别为(1.17±0.26)分、(1.20±0.27)分、(1.16±0.37)分,对照组的咳痰、咳嗽、喘息等慢阻肺症状评分分别为(2.02±0.42)分、(1.95±0.37)分、(1.91±0.33)分,可看出护理后两组的咳痰、咳嗽、喘息等慢阻肺症状评分均有所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苏莉等[12]的研究中,80 例患者就治疗后咳痰、咳嗽、喘息等慢阻肺症状以及CAT 等的评分对比来看,护理后,对照组评分平均为(3.24±0.15)分,研究组平均评分为(1.63±0.69)分,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中医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中的应用对患者各类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对患者疾病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一次说明采用中医护理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患者的COPD 病情得到明显有效的控制,有利于患者协调平衡状态,增强机体防御能力。

经过穴位按摩、穴位敷贴、艾灸后,达到止咳平喘、宣肺解气、促进排痰的效果,有效地改善其肺部的通气功能,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说明该研究采取的中医护理方案其操作简单易行,且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 此外,通过中医饮食护理,机体摄入营养的同时也提高了机体代谢能力和免疫力。 中医护理方案使病情得到明显控制, 避免了病情复发,增加患者机体内的正气,穴位按摩和敷贴治疗可发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效用。

综上所述, 中医护理方案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有急性加重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改善了患者肺功能,改善了咳痰、咳嗽、喘息等症状, 且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也明显提高。

猜你喜欢
阻塞性急性差异
相似与差异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及护理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50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