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校本化建设现状研究

2021-07-28 20:05唐娟
速读·中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职课程核心素养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注重根据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本文通过对核心素养与校本课程的介绍,分析当前校本课程建设期间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构想。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职课程;校本化建设

核心素养是全球教育发展和改革讨论的中心议题,引领现代化课程、教学和评价体系改革的方向。1979年英国率先提出掌握有益终身的核心素养,随后各国相继投入研究。我国最早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2015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2016年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职业核心素养,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职业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为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校本化建设,是在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指引下产生的,回应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学生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具体的运用与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核心素养目标不明确、缺乏教学内容支撑、没有教学活动设计,培育职业核心素养的结果无法评价等。到底应如何以“核心素养”为顶层设计来建构适合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校本化体系,使“核心素养”更好地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得以实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概念的界定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的表现,是个体在特定情况下,能成功地满足未来世界复杂情境中的要求与挑战,并获得成功及优质生活所需要的最关键、最必要、最不可或缺的品质。

“课程校本化”指学校根据本身的办学理念,结合学生需求整体评价结果,全面发挥现有资源的价值,自主创建的课程。本文研究的高职课程校本化不但涉及国家、地方两种课程的校本化探索,也包括了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实施的拓展型、探究性课程。

二、当前校本课程开发普遍存在的问题

1.校本课程开发不注重学生需求

校本课程开发应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是一切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终极追求。高职院校的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是要通过学校的学习获得就业的职业能力。怎样的职业能力,才是学生所需求的?回答这个问题的应该是学生就业的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必须具备职业能力才是学生所需求的。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教育需求,达成让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但是,大部分学校建立校本课程时,往往从行政角度出发进行考虑,实践阶段也未进行学生需求方面的分析与了解。

2.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比较薄弱

在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下,课程专家决策、编制课程,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而"能力本位"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是整个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开发的主体。部分教师以"没有时间、没有能力、没有任务,不用参与";"没有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没有动力参与"等为理由不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只能说明教师的主体意识仍比较薄弱。很多教师毕业于"学科本位"的普通高校,强调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一直都是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对于高职院校倡导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仍缺乏深刻理解与把握。

3.行业企业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力度不够

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任务要求,参考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行业企业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力度不够,使得教学内容滞后,操作技能老旧,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行业岗位工作。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以下几点:其一,行业、学校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双方"共赢"的结果,没有予以充分重视,故而缺少人力、物力的支持;其二,行业、学校领导没有协助搭建沟通合作的平台,这样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不符合行业需要,行业还需对学生再培训,又加重了行业的负担。学生就业因此受到影响,导致学生招生也会下降,这样的恶性循环是双方都不愿见到的。因此,行业企业是职业院校校本課程开发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还应加大合作力度。

三、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

1.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建设

(1)从“核心素养”出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直接经验、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能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学校活动课程设计最重要的是强调学生的直观体验,强调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和感受;体验式学习能够使学习发生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印象深刻,而能够更好地接受。

(2)开设灵活的校本选修课程。在选修课程申报管理方面,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总目标,要求每位教师在课程申报和内容设计中,更加关注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具备“核心素养”的培养意识。

2.多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

(1)教师——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教师是推行校本课程改革的前提,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方向。因此,教师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在开发中扮演“主力军”的角色。让教师在其中占据核心地位,使教师真正拥有主导权力,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能够针对学生实际需要和自己的专长提出建设性意见,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自主选择和发挥个性,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2)学生——课程开发的“新生命”。在校本课程开发进程中,我们需要思考“我们的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我们的学生更倾向何种类型的师生关系?学生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是自主地对自己的整个课程学习加以整合的过程。

(3)行业企业——课程开发的“增长点”。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服务于行业企业中的,企业、行业的要求,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企业中的专家和技术骨干熟悉工作过程,清楚工作任务,了解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可以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一些更切合实际的新的知识,使课程内容丰富和充实。

3.多层次的校本课程评价

(1)对学生评价——强调表现性、过程性评价。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强调评价工作必须充分结合学生现状来完成,即通过对学习阶段的实时评价,发挥评价的预测、诊断、反馈、导向、激励的功能;重视学生的表现性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表现性评价;设立“每周之星”和“每月之星”评选;建立学生成长纪念册;学生作品展示等。

(2)对教师评价——质性与量化相结合。学校对教师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主要从课程设计实施的过程性材料、教师流动公开课展示以及课程满意度的调查三个方面进行。对于课程设计实施的过程性材料方面,教师的教案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课程内容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富有时代气息、符合学校办学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的興趣爱好、服务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课程实施方面,要求教师授课形式丰富,注重互动和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对于教师流动公开课展示方面,每学期末,校本课程有关的教师,比如统筹选修课程的教师,可申请参加公开课展示,不仅能够交流开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而且能够强化校本课程这一理念。

(3)对课程评价——重视激励作用。学校课程管理小组可设置特色课程评选项目、选修课程考评制度,激励教师们主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在特色课程评选项目中,通过文本材料审核、听课打分、课程小组现场答辩的方式,评选出年度特色课程和任课教师,给予专门的奖励津贴。在选修课程方面,结合选修课程评价制度,对学生和教师评价、课堂常规方面要有具体的要求,设置不同的加分项目,鼓励教师们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评价,逐渐地筛选出一批有效塑造学生核心素养、符合学生需求的特色选修课程,形成选修课的品牌效应。

当然,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化路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一定植根于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弘扬,任何改革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创新。高职院校要认真思考的是如何用核心素养培育体系审视现有的改革布局,结合学校实际,校准方向,找准路径,定准措施,精准实施。

参考文献

[1]左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养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6(02).

[2]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球教育展望,2016(01).

[3]姜宇,辛涛.以核心素养模型推进课程全面深化改革[J].中国德育,2016(01).

作者简介

唐娟(1981.12—),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9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汽车营销专业课程校本化建构与实施研究”(课题号:XJK19CZY09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高职课程核心素养
SPOC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微信平台实现高职课程慕课化的研究
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途径分析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高职选修课《演讲与口才》训练策略与原则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