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美术课堂语言运用的中庸之道

2021-07-28 23:19李晟瑜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美术教学

李晟瑜

【摘 要】小学生缺乏精確思维能力的思维特点和美术本就模糊的艺术特质,此二者决定了小学美术需要模糊教学。教师在讲授时要充分利用模糊信息,利用模糊语言的弹性语义,在语言表达上要有中庸之道所倡导的“适度”理念,用模糊含蓄的语境,为学生营造想象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感悟力,展现无穷的教学魅力与效度。

【关键词】模糊 模糊语言 美术教学

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64年提出“模糊”概念,认为“模糊概念比清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此处的“模糊”,绝不是糊里糊涂、词不达意,而是指意境深邃、意义深远,使人玩味不尽的韵味。“模糊”在艺术中更具表现力,如古代诗词讲究朦胧含蓄、余韵袅袅,传达的意蕴模糊且深远,耐人寻味;绘画艺术中的留白无色,朦胧写意,带给观者无穷的想象空间等,这些都是艺术家创作的模糊表现手法。由此,笔者联想到美术这门充满艺术韵味的学科,由于每个欣赏者审美思维的模糊性,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内含的模糊韵味尤为突出。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教师将自己的个人理解用精确的语言机械地灌输给学生,把所有的问题和疑惑都解释得清清楚楚,学生就无须思考。这只会造就人云亦云、失去思考力的学生,只会偏离艺术所传达的美感,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韵味也会变得味同嚼蜡而生涩无味。

教学语言要说得恰到好处,说少了达不到效果,说满、说透了又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语言表达运用上要有“度”,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具有朦胧而又深远的语义外延。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穷尽自己所想说的,不“嚼饭于人”,忌直贵曲,含而不露,留有余地,让学生能自主思考思而得之,此恰恰表现了语言表达之“度”。笔者认为模糊语言的效度与儒家所主张的中庸之道是相契合的,中庸强调“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的理念,“中”表现为恰当的一个“度”,孔子曰“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说得太少达不到效果,说多说透了又索然无味,模糊语言“点到即止”“点而不破” 等表述上的委婉和适度正体现了中庸之道的语言之“度”。

模糊语言虽然“模糊”,却极其富有表现力,把握好课堂语言的中庸之“度”,勿说透、勿说绝、勿说满,语言便会散发出斑斓的色彩和意蕴,发挥巨大的作用。教师要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情绪,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主动思考,给予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并敢于大胆甚至是异乎寻常的个性理解,让课堂绽放出异样的光彩。

一、朦胧式模糊: 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勿说透

如“花香无影却意蕴万千”一般,模糊语言意在言外,含而不露,具有暗示性,内含的信息量很大,如同遮着一层神秘面纱的模糊境界,若隐若现,诱惑着你去猜测、探索、寻觅。莱辛《拉奥孔》一书中说创作“不是让人一看了事,还要让人玩索,而且长期地反复玩索”,而此等效果与意境,模糊语言所独具的隐喻性和暗示性恰巧能呈现。

对于美术课,教学中太多的理论解释反而适得其反,画作所传达的意境、意味,不是教师讲授得越多越细为好,不要一泻无余或“一语道破”,要用意不浅露语不穷尽,或引而不发、点而不破的模糊语言进行教学,轻撩面纱却又似见非见,给学生露一点端倪,发一点先声,给予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去品悟、去心领神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会让学生兴奋不已。

例如,《大师画我也画》一课,学生对毕加索人物画的最初印象是这样的——“这在乱画”“鼻子和眼睛都错位颠倒了,好丑”“画这样的画有什么意思”……确实,毕加索的人物画五官错位颠倒甚至断裂,所传达的意味是难以理解的,而且每个人所感受到的必然是不一样的,教师若是按个人理解将每幅人物画所传达的意味逐一细致地解说,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灵动的画面在乏味的解释下也显得索然无味,此时教师应是个点拨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言语适当地进行模糊处理,勿轻易显露自己个人的理解,以防禁锢学生的思维。对于《朵拉》这幅画,笔者是这样引导的:“固定的角度所观察到的物体,要么是正面要么是侧面,不可能同时看到,但毕加索的人物画里却常常看到多角度的结合,观察物体不再是静止不动的,他把先后时间内,各个角度所看到人物不同的样子、表情等都结合画在一起,那他究竟想表达什么呢?”教师在此只是点拨了一下,没有表达一丝自己的理解,言语上也比较开放,没有禁锢,没有定论,但学生们的理解却多维了——“画家可能是想把朵拉的多面性格表现出来”“画家把朵拉的360度各个角度观察到的样子画在一起,表现出立体感,让人物形象更多面”“画家想把朵拉的欢乐与哀痛,各种情绪都表达出来”……这些理解已经彻底颠覆了学生们最初的印象,使其在后期的学画中不再是盲目地乱画。

二、委婉式模糊: 磨语锋忌犀利,勿说绝

艺术家创作时感性思维起着主导作用,画者复杂的感受和情感融入作品中,最后凝成的艺术结晶必然是多义的、交错的。同样,学生由于其年龄段独特的思维、感知及独一无二的个体性,所创作的作品意味也必然是多义和模糊的,不能武断地评价好与不好。因此对待学生的创作,教师表述时不能说绝说死,要尽量回避那些直露、尖锐、犀利的语言,代之以委婉含蓄的模糊语言。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弹性的模糊语言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能启发学生,安下一个个激发创造思维的爆发点,在无限的遐想中时时迸发出智慧的创意火花。

例如,在教学“衣架联想”一课时,在范作引导下,学生们都依照衣架原形有了很多创意联想。但几个学生的动作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有的学生将铁丝衣架微微拉长,稍加变形,尝试变成一个调皮男孩的脸,挂钩正好成为一缕上翘的头发;还有的学生正尝试将两个衣架拼接组合……这些都跳出了笔者原先的预设,笔者很惊喜,以“你们的想法突破了常规,挂钩创意巧妙”等用语表扬了这些学生,其他学生也开始纷纷尝试不一样的创意角度:有的衣架变成了海上绿岛;有的衣架组合变成了扬帆起航的帆船;有的衣架组合成了夸父追日。最难融入画面的挂钩,被学生们巧妙变成了绿岛椰树、大嘴怪喷出的水柱、鹅弯弯的颈项……

三、无言式模糊: 此时无声胜有声,勿说满

八大山人画鱼,寥寥数笔,除了鱼,别无所有,但满纸烟波浩渺。“布白”的模糊手法,给欣赏者以“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妙感受。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可以借鉴这一表现手法,授课切忌将话说得过满而无思考空间。欲言又止,话没说完的戛然而止,此种“无声”的寂静气氛,反而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无言的“模糊”背后,蕴藏了丰富的潜台词,能营造的无穷的意境,言虽尽意无穷,越揣摩越覺得含义深远,从而使话语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语言张力十足,最能激发、诱导学生去想象,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再创造。教师巧妙的“停顿”“沉默”,适时“模糊”,所形成的空白能激起学生好奇之心,吸引他们去思考、去玩味,去寻找答案,填补教师预留的空白。

马蒂斯的剪纸风格所体现的野兽派美学理念对小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的,画面中大胆的色彩,近乎儿童式的简练造型,以及强烈的装饰意味,这些特点若是从教师的口中一一解说清楚,那么学生就只有被动接受,没有丝毫思考的空间,整个赏鉴过程也索然无味。笔者期待学生能有主动思考的欲望。《马蒂斯剪纸》一课,笔者在导入时仅书写“野兽”一词,没有立即解说,安静之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反而集中了。笔者接下来说:“请你用形容词来表述野兽给你的印象。”学生们用了很多形容词:狂野、疯狂、自由……紧接着,笔者出示若干马蒂斯剪纸作品,在欣赏之余再问学生:“为什么马蒂斯作品为野兽派风格呢?从哪里我们能看出马蒂斯的作品中透着狂野、自由呢?”笔者此时戛然而止,看得出,学生们都在思考着,有很多学生尝试回答:“马蒂斯色彩很狂野、很豪放,有鲜艳的绿色、朱红色、鲜黄色等,视觉冲击感很强烈。”“马蒂斯剪纸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很简单,像小朋友在无拘无束地随意涂鸦,感觉创作得很自由。”“马蒂斯喜欢红对绿,黄对紫,蓝对橙,有时候在人的脸上也会用绿色、红色,用色大胆,对比强烈,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风格,像野兽一样突破了传统用色,横冲直撞,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学生们的解析紧扣野兽的本色,理解得非常到位且有个性,在随后的学生作品中也能看到大家都领悟到了马蒂斯剪纸风格的精髓,他们还像马蒂斯一样给自己的作品取了题目。

美术课堂语言运用的中庸之道要求教师教学的语言要有“度”:勿说透、勿说绝、勿说满,要留有余地思考,留有余味品味。“点到即止”“点而不破”等委婉表述的模糊语言正是体现了中庸之道所强调的“度”。具有“弹性”语意的模糊语言,其富有的弹性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表达上的灵活性、多样性、暗示性,不仅使语言表达的语气更委婉、更适度,而且给双方都留下了余地。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得学生的想象与创意没有条框束缚,这恰好体现了孔子的中庸之“度”和中庸的和谐之道。同时,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余味,使人思而得之,颇耐咀嚼,诱人回味思索,较之和盘托出的语言更耐人寻味,更能诱引学生主动思考之欲望。

猜你喜欢
美术教学
浅论美术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浅议新课标下美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体验时间沉淀
例谈美术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简笔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