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情况及国际经验借鉴

2021-07-29 12:43蒋赟张丽丽薛平王秀东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强筋优质小麦

蒋赟, 张丽丽, 薛平, 王秀东*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北京 100081; 2.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10)

小麦是三大主粮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较为广泛的种植,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以小麦为主粮,小麦的生产、销售、加工、消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是重要的小麦生产大国之一,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数据(http://www.fao.org/faostat/zh/#search/wheat),2019年,我国小麦产量占世界小麦产量的17%以上,小麦消费量占世界小麦消费量的16%以上。小麦在我国粮食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数据(http://www.stats.gov.cn/),2020年我国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了11 677万hm2,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 373万hm2,占全国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0.32%;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6 949万t,其中小麦总产量13 425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0.05%。近年来我国小麦产量屡创新高,2016—2020年,我国小麦产量均在1.33亿t以上,供给总量已经基本充足。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消费结构的优化,我国小麦的供需形势也发生了变化,对优质强筋和优质弱筋小麦的需求不断上升。目前我国在小麦供给总量充足的情况下,每年仍需从国外进口400万t左右的优质小麦用于满足专用面粉的生产[1]。我国粮食战略要求的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2],不仅强调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也必须得到保障,若国内小麦质量无法满足加工需求,就会产生需求外溢,最终将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因此,本文拟系统分析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情况,探寻小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发达国家小麦产业发展特征,借鉴发达国家小麦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以期为我国小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1 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现状

1.1 小麦面积和产量稳步上升

从1978—2020年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变化趋势(图1)可以看出,我国小麦生产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1997年快速上升阶段、1998—2003年连续下降阶段、2004—2020年稳步上升阶段。

1978—1997年,我国小麦生产处于快速上升阶段。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大幅提高,同时国家对化肥和柴油的补贴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化肥和农机投入,使得这一阶段小麦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产量从1978年的5 384.00万t增加到1997年的12 328.90万t,增幅达到129%。小麦单产也较大幅度提高,从1978年的1 844.93 kg·hm-2增长到1997年的4 101.88 kg·hm-2,增幅达到122%。

1998—2003年,我国小麦生产处于连续下降阶段。这一阶段,我国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粮食生产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小麦保护价政策失效,种植小麦的比较收益下降,农民种植小麦的意愿降低,农户开始倾向于改种经济作物,小麦种植面积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从1998年的2 977.41万hm2下降至2003年的2 199.69万hm2,降幅达到23.77%,相应地,产量从1998年的10 972.60万t下降到了2003年的8 648.80万t,降幅达到29.85%。

2004以来,我国小麦生产处于稳步上升阶段。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三农问题”,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我国政府紧急出台种粮补贴政策,并于2006年开始对小麦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3],刺激了农户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另外,得益于优质小麦品种的推广和标准化种植技术的运用,以及我国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4],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小麦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了75%,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得以稳步提升[6],小麦单产得到显著提高,从2004年的4 251.92 kg·hm-2上升到2020年的5 742.09 kg·hm-2,增幅达到35.05%。

1.2 小麦优势产区基本形成

在改革开放初期,解决温饱是当时我国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各地将努力增加粮食产量摆在首位。小麦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在全国种植较为广泛,由于各地普遍实行自给性的生产,小麦种植范围较广且较为分散[7]。

1978—1998年,我国的小麦种植开始趋于集中。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小麦播种面积大幅减少,河南和山东等主产省区的小麦播种面积大幅提升,我国的小麦产业化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同时,由于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产品的派购制度逐渐开始取消[8],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得到了扩大,开始根据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但由于各省仍坚持粮食的自给自足,这一阶段虽然小麦的种植趋于集中并开始向专业化发展,但基本仍是自发性的发展,缺少国家农业部门的宏观规划。

1998—2015年,国家和农业部门开始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为了优化小麦的品种布局,因地制宜的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于2001年发布了《小麦品质区划方案(试行)》,该方案指出我国应以中筋和中强筋小麦的种植为主,并在商品率高的地区发展强筋和弱筋小麦。同时,该方案具体的将我国划分为北方强筋中筋冬小麦区、南方中筋弱筋冬小麦区和中筋强筋春小麦区三大麦区[9],大大推动了小麦的专业化生产,小麦的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都趋于规范。根据我国自然资源条件和小麦产业发展特点,农业部门于2003年发布《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在此方案的引导下,我国逐步形成了黄淮海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大兴安岭沿麓麦区三大优质专用小麦产区[10]。在此基础上又发布了《小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进一步将小麦产区划分为黄淮海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西南麦区、西北麦区和东北麦区五个小麦生产优势区[11]。届此我国小麦生产的优势区域基本形成,我国的小麦产业基本实现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现阶段,我国小麦生产在区域专业化的基础上开始注重更加细化的品种专业化,之前的小麦区划虽然已经划定了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生产区,但很多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仍比较混乱,强筋、中筋、弱筋小麦混种的现象较为常见,“强筋不强、弱筋不弱”问题突出。引导麦农进行小麦品种专业化种植是现阶段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小麦高质量生产的关键。我国在一些地区如河南延津县已经开始试点实行小麦的品种专业化生产,由原本的混种混收向专种专收转变,统一供种,连片种植,大大提高了小麦的质量。但目前我国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范围较小,基本仍处在村一级,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1.3 小麦品种向高产优质多抗转变

“科技兴农,种子先行”,良种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品种是小麦生产发展的基础。我国小麦种质资源较为丰富,推广的优良品种较多,目前对于我国的小麦品种更替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结论,但主要还是基于育种专家的经验,缺少相关数据的佐证,而不同小麦品种的推广面积变化趋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体现出小麦品种的更替和演变情况[12]。因此,基于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04—2018年的《全国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数据,对各阶段的小麦品种推广和演变情况进行分析,并着重分析各阶段小麦品种的产量、品质性状、农艺性状等,以探究小麦品种的演变与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小麦主推品种年推广面积,我国2004年以来经历了3次小麦品种更替。第一阶段为2004—2008年,主要推广品种有郑麦9023、烟农19、济麦20、邯6172、新麦18、豫麦18、豫麦70、豫麦49、济麦19等。第二阶段为2008—2015年,主要推广品种有济麦22、百农AK58、郑麦366、郑麦9023、西农979、烟农19、邯6172、山农20等,在上一阶段推广面积较多的济麦20、豫麦18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上一阶段推广面积较少的济麦22和百农AK58在这一阶段的推广面积远远超出其他品种。第三阶段为2015年至今,主要推广品种有济麦22、鲁原502、百农207、中麦895、郑麦9023、山农20、烟农19、西农979、周麦22、郑麦7698等,在上一阶段推广面积较多的济麦22、百农AK58、山农20、周麦22这一阶段都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而鲁原502和百农207有逐渐增加的势头。

进一步对各个阶段小麦主推品种的产量、品质特性、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发现,在2004—2008年,虽然主推品种中强筋和中强筋小麦的占比较大,但小麦的单产较低,多个品种的抗倒伏性不强,在抗病性方面主要易感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在2008—2015年,这一阶段的小麦产量相较上一阶段有一定的提升,且这一阶段大多数小麦品种的抗倒伏性要强于上一阶段,但多个品种易感赤霉病和纹枯病。在2015年之后,小麦的平均单产较前两个阶段而言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同时,这一阶段的小麦品种抗倒伏性、抗条锈病性有所增强,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抗倒春寒能力较弱,且弱筋小麦品种严重不足,这些也是下一阶段小麦品种的推广方向。

此外,还要适当增加弱筋小麦的推广,但也不能忽视中筋小麦的推广,同时,要注意小麦抗寒性和抗倒春寒能力的增强,并注意赤霉病的防治。

1.4 小麦品质强筋不强、弱筋不弱问题突出

近年来,我国的小麦主导品种由过去的高产多抗为主逐步向高产优质多抗转变,小麦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目前我国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仍处在转型升级阶段,虽然品质在不断提升,但“强筋不强、弱筋不弱”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我国小麦按照面筋强弱划分为4个优势产区,强筋麦区指华北北部强筋麦区,中强筋麦区指黄淮北部中筋强筋麦区,中筋麦区指黄淮南部中筋麦区,弱筋麦区指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弱筋麦区[13]。根据历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小麦质量报告》中的小麦品质性状(图2~4)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的小麦籽粒粗蛋白质含量大多在12%~15%之间,平均蛋白质含量约为14%,总体来说能够满足一般的生产要求。但细化来看,我国强筋麦优势产区的籽粒粗蛋白含量不到15%,弱筋麦优势产区的小麦籽粒粗蛋白含量则几乎都在12%以上,强筋麦和弱筋麦产区的优势并不明显。就湿面筋含量来看,近几年我国小麦的湿面筋含量基本集中在24%~33%,强筋麦优势产区的小麦湿面筋含量在30%左右,对于强筋小麦来说湿面筋含量偏低,而弱筋麦优势产区的小麦湿面筋则都在24%以上,甚至达不到我国对于弱筋麦的标准。除了“强筋不强、弱筋不弱”的问题,近年来的小麦品质检测数据也表明,我国各个小麦产区的小麦质量正逐渐趋同,小麦品质区划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2018年,农业农村部对全国12个小麦主产省506份样品进行抽检,其中161份强筋小麦样品中未达标样品有77份,未达标率达到47.83%;79份中强筋小麦样品中未达标样品有29份,未达标率达到36.71%; 238份中筋小麦样品中未达标样品133份,未达标率达到55.88%;28份弱筋小麦样品中未达标样品9份,未达标率达到32.14%[1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小麦品种的品质不达标率仍较高。究其原因,一是麦农种植技术不规范,多品种小麦混播混种现象突出,灌溉、施肥等都会影响小麦的质量[14-16],将不同品种的小麦混种不利于良种配套法的实施,多品种混种后对不同小麦品种采用一样的种植方式显然不利于发挥良种的优势,影响小麦的质量;二是当地自然资源条件不适合该品种小麦的生长,如在强筋小麦种植区种植弱筋小麦会影响小麦质量,从而达不到国家标准;三是农户采用自留种,而农户自留种的方法和手段较为落后,自留种发芽率、抗虫抗药等抗性较低,从而影响小麦的质量。

1.5 小麦需求向优质专用小麦转变

在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温饱。这一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坚持“三个为主”,即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生产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生产以高产作物为主。小麦生产在“以粮为纲”方针的指导下以增产和稳产为主要目标,各地小麦生产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小麦的商品率很低。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膳食结构和以前相比也有了较大变化。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对成品及半成品主食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推动了主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不同于以自家制作的面制食品,市售的产品通常有着严格的标准,标准化流程、标准化包装和标准化销售渠道对面粉品质稳定性有更为严格的要求。不同品种的面制食品需要对应品质的小麦品种,如强筋小麦适合制作面包类食品;中筋小麦适合制作馒头、面条等我国的传统主食;弱筋小麦适宜制作饼干、蛋糕等糕点类食品。

工厂专供粉对于产品品质特性和稳定性的要求远远超过家庭对面粉品质稳定性的要求,对于“专用粉”来说,原料品质指标的统一是生产的基础,如果原料不纯、品质不稳定,即使后续的加工精确度再高,仍无法保证专用粉的品质。随着主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小麦面粉加工业也改变了原先标准粉主导市场的格局,品种专用化将成为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的主流。这种需求端的变化直接引致了小麦产业供给侧的改革,小麦产业的发展逐渐从数量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以往的多品种混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小麦产业的“专种、专收、专储、专用”才是大势所趋。

2 国外小麦产业发展特点

2.1 美国小麦专业化程度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

美国是小麦主产国之一,小麦年产量达到6 000万t,其中50%出口海外,30%用于国内食品消费,10%用于牲畜饲料消费,5%作为种子消费。美国小麦按种植季节可以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其中70%左右为冬小麦[17],无论是播种时间还是两种小麦的种植比例都和我国比较相似。

美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进行了合理的农业区划,形成了小麦生产优势产区。美国的小麦优势区主要包括两大一小共三个三角地带。一是以北达科他为主,连带明尼苏达、蒙大拿、南达科他所形成的大三角地带;二是以堪萨斯为主, 连带科罗拉多、俄克拉荷马、得克萨斯和内布拉斯加所形成的大三角地带;三是以华盛顿为主,连带爱达荷和俄勒冈所形成的小三角地带[17],美国全国绝大多数的小麦来自于这三个小麦主产区。

美国的小麦生产以农场为主,规模较大,但是人工却很少,美国农场的平均工人数不到2人,5 000 hm2以上的大规模农场平均也只有2~3人[18]。农场生产的小麦品种较单一,品种专业化程度很高,有些农场甚至专门只生产一个品种的小麦。高度的品种专业化也为高度的机械化创造了条件,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就率先实行了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小麦生产更是99%的生产活动都实现了机械化[18],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更能最大限度保证小麦的质量。

美国小麦产业高度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发达的交通运输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得益于先进的运输技术和大型运输设备的运用,美国农产品运输效率很高。同时由于农业的高度分工,美国小麦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承包给专业的农业服务公司,大大提高了小麦的生产效率。

美国的小麦协会也在小麦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协会由国家支持开展各种市场活动,其工作职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贸易服务,其中最重要的是提供信息服务,如《美国小麦通讯》、年度小麦品质报告和国际谷物计划(International Grain Project,IGP)等,旨在为买方了解美国谷物生产和市场体系提供支持。二是技术支持,通过赠送设备和举办短训班的方式为使用国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市场分析,美国小麦协会会收集小麦行业的市场信息、小麦贸易政策以及美国小麦进口的标准和品质要求,以有效安排市场活动。四是促进消费,即面向消费者举办一些参与性的活动从而促进小麦类产品的消费。

2.2 澳大利亚小麦质量高,注重市场需求

小麦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大分水岭以西的内陆地区,集中在新南威尔士和西澳大利亚,以春性品种为主,近年来每年的种植面积在1 300万hm2左右,产量在2 400万t左右,总产占世界的3%~4%,小麦生产总值更是达到了粮食生产总值的90%以上。由于人口较少,澳大利亚80%的小麦用于出口[19],是典型的小麦贸易国。

澳大利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占到了全澳的70%以上,灌溉面积不足4%[20],且以雨水灌溉为主,同时,由于土壤的保湿能力和肥力较差,小麦多实行一年一作,且很少使用农药,因此小麦的单产较低,产量的年际波动也较大。但由于澳大利亚小麦籽粒清洁完整、含水量低、无农药残留、质量好[21],在世界小麦出口业中有较强的质量优势,同时,由于澳大利亚处在南半球,小麦的播种期在5月至7月,收获期在10月至次年1月,该国的小麦收获季节正好是世界上大多数小麦主产国的淡季,因此澳麦在国际竞争中也具有季节性优势。

澳大利亚的小麦生产和消费结合得很紧密,十分注重市场信息,会根据不同国家的消费需求种植不同的品种,且严格实行不同品种小麦的专种专收,以保证小麦的品质,如根据欧美以面包消费为主种植优质面包小麦,根据意大利喜食通心粉种植硬粒小麦,根据日本的糕点需求种植糯小麦,从而满足各国的不同需求,真正以需求为导向,因此澳大利亚的小麦得以畅销世界。

2.3 法国小麦标准化程度高,收购体系完善

法国是欧洲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出口国,小麦种植主要集中在巴黎盆地和卢瓦尔平原,播种面积约为520万hm2,占粮食作物的50%以上,年产量在3 700万t左右,单产超过7 t·hm-2,主产区的小麦单产更是高达9 t·hm-2,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22]。

法国种植的小麦大部分都是冬小麦,春小麦比例很小,且几乎没有白色小麦。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分类标准不同的是,法国的硬粒小麦专指杜伦小麦,其余都被归为软粒小麦。法国的小麦角质率含量普遍不高,但蛋白质质量很高,是典型的蛋白质质量型小麦,比较适合加工法式面包。

法国的农业生产以标准化和规范化著称,农业教育体系较为完善。另外,法国农场的准入门槛很高,只有持有“农业教师证书”和通过农业职业技术考试的才有资格经营农场,农场的经营非常规范,每年种植的小麦品种、施肥植保等一系列田间管理都有严格的规定,从种植到销售要经过3次以上的抽检,市售的小麦几乎都有专门的标签,以保证其所生产产品的质量和可追溯性。

在法国,麦农不能直接向面粉企业和饲料企业等小麦加工企业销售小麦,而是由得到国家认可且持有“购粮许可证”的收购机构负责小麦的储运和商品化,这样的收购体系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原料质量,进而保证小麦加工制品的质量,同时也能够使法国的谷物管理局准确的掌握小麦生产和收购量,并据此制定出口政策。

3 我国小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小麦种植小而散,规模效应不明显

我国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土地制度,“小农经济”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我国的小麦种植以小规模的散户经营为主,单个家庭的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较小,远没有达到钱克明等[23]所测算的北方地区适度规模8 hm2和南方地区适度规模4 hm2。同时,由于自购农机的不经济性,小规模的小麦种植户所拥有的农业机械尤其是大型农机明显偏少,因此,这种“小而散”的经营模式不利于“连片化”经营的实现,不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规模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农户缺乏专业化的指导,组织化程度较低,个体差异较大,这种分散且相对独立的种植经营模式也不利于规范化、标准化的田间管理,不仅影响了规模优势的发挥,增加了小麦的种植成本,影响了麦农的收益,也影响了小麦品质的一致性。

3.2 品种混种混收严重,影响小麦加工

由于我国小麦种植规模较小,土地细碎化程度较高,无法实现大规模的连片化种植,农户片面追求产量,质量导向意识不足,同时出于规避风险的考量,小麦种植户通常会同时种植多个品种的小麦,在相邻地块甚至同一个地块多品种插花种植的现象较为普遍。根据本课题组2017年8—10月对河南、河北、山东3省314个农户的调研发现,在一个村里数百公顷的土地上同时种植几十个小麦品种的现象较为普遍。多品种交叉种植导致小麦的品质混杂问题比较严重,不仅会影响小麦品质的一致性,也会导致不同品种之间出现自然杂交,引发后代的性状分离,从而导致小麦品种的退化[24];另外,我国现行的粮食收储机制过于重视容重,将容重作为收购的主要等级标准,对于加工品质的关注不足,未将加工品质纳入质量检测标准,没有做到精确的分品种收储。不同品种混合种植、混合收获、混合储藏、混合销售严重影响了小麦原料品质的一致性,直接造成了小麦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不稳定,严重制约了小麦加工的发展。

3.3 产品结构不合理,出现结构性过剩

长期以来,不管是政府还是小麦种植户,一直将小麦的产量摆在第一位,对于优质专用小麦的关注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优质专用小麦尤其是商品小麦专用品种生产紧缺,尽管目前我国现有的库存小麦总量比较充足,但很大一部分都是普通小麦,优质专用小麦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目前的加工需求。由于麦农以产量最大化为目标生产小麦,而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弱筋小麦由于单产相对而言较低,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足。另外,由于优质小麦和普通小麦之间差价过低,无法形成激励农民生产优质麦的积极性,“优质不优价”问题使得农民不愿意种植产量低的优质小麦,而更愿意选择产量高的普通小麦。由此导致我国的小麦产品结构不合理,结构性过剩,出现普通小麦供过于求,优质小麦供需不足的两难局面,导致“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并存的尴尬[25]。

3.4 产业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目前,小麦加工企业生产得更多的还是满足大众需求的中低端产品,优质小麦的增值能力较弱,小麦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大部分小麦加工企业的规模较小,牵引力不强,企业对优质小麦的需求拉动不强[26]。另外,由于我国小麦种植、小麦收购、面粉加工和食品加工分属不同的系统和部门,各个系统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反馈的渠道,育种部门和麦农难以获知加工企业对小麦品质的需求,由此导致小麦的种植比较盲目,常无法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长此以往,企业买不到需要的优质麦,粮食生产者也不知道要生产什么样的优质麦,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联系衔接不紧密,出现脱节,整个产业体系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了我国小麦制品的竞争力和市场认可度。

4 我国小麦产业发展建议

4.1 加强基础建设引导形成集中连片种植

根据钱克明等[23]的测算,北方地区的适度规模为8 hm2,南方地区的适度规模为4 hm2。因此,可以通过农田整治和土地流转加快土地的均质化,实现土地的集中连片,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立高标准农田,解决农地的细碎化和分散化问题。通过农民自愿、政府引导、企业介入的方式开展农田的“小块并大块”工作,统一组织破除田埂,集中细碎化农地,做好确权登记,实现有组织的连片种植,以达到或接近适度规模,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为小麦的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打下基础,也为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提供有利条件。

4.2 落实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

加强优质小麦良种繁育研究,严格规范小麦种子的审定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加强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确保小麦的生产安全。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气候条件,合理进行小麦品种区划,具体来说,在华北北部、黄淮北部发展强筋小麦;在黄淮南部、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发展中筋小麦;在长江中下游沿江沿海地区以及四川盆地部分弱筋麦区发展弱筋小麦。农技推广部门要结合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提出主导品种建议,在推广优良小麦品种的基础上实施小麦统一供种,实行小麦种子的公开招标、统一供种、良种到户,并加强对种子的检测,确保统一供种的质量,同时,减少行政干预,让农户和供种企业有一定的选择权。引导麦农实施小麦的单品种“专种”,从源头上解决小麦多品种混种混收混储的问题。另外,我国现行的粮食收储机制将容重作为收购的主要等级标准,对于加工品质的关注不足,在后续的小麦收购中可以将加工品质纳入质量检测标准,并做好精确的分品种收储。在专种的基础上切实抓好后续的单品种收获和单品种储运工作,避免品种混杂给小麦品质造成不良影响,推动优质专用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发展。

4.3 以需求为导向引导规范种植

重视市场需求,从需求端出发制定小麦的供给政策,以需求为导向实行订单化的购销[27]。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小麦种植的品种和规模。对于目前市场需求较大而国内供给较为紧缺的优质专用小麦扩大种植规模,真正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小麦,我们就生产什么小麦”。加强企业对优质小麦需求的拉动作用,鼓励农户与粮食部门或小麦加工企业签订收购合同,小麦收购部门与加工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制定小麦收购订单,农户根据合同和订单的要求种植相应的品种,实行产销对接的订单式生产,根据订单有计划的安排小麦的种植。同时,在订单中规定高于市场收购价的小麦收购价格,降低农民的顾虑,充分调动麦农种植优质麦的积极性。

4.4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环节的外包,将小麦生产的各个环节外包给专业的农业服务公司,提高小麦生产效率。通过土地托管和代耕代种弥补小农户规模过小的劣势,促进小麦专业化生产。建立小麦中介组织,形成中介服务体系,加快信息体系的建设,以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为载体,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网络体系,收集整理发布小麦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信息,加强小麦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联系,以解决麦农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小麦种植、小麦收购、面粉加工和食品加工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

5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小麦供需已经基本平衡,品种品质要求还需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专业化,小麦主推品种由过去的稳产为主逐步向高产优质多抗转变,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优质专用小麦的播种面积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我国小麦专业化生产仍处在转型升级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多不足,小麦结构性不足的矛盾突出。借鉴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小麦产业发展经验,未来,我国的小麦产业发展应从数量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在推广优良小麦品种的基础上落实小麦的“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稳定小麦品质,打造优质小麦品牌,完善小麦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强筋优质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老年强筋操(二)
老年强筋操(一)
老年强筋操(四)
老年强筋操(三)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