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K视角的幼儿园归属感教育课程构建的探究

2021-07-29 16:02张凌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6期
关键词:归属感维度内容

张凌

归属感,是个体感觉到自己被他人或团体接纳时的心理感受和体验,是对自己所处的团体或环境在心理上、感情上的认同和参与。幼儿期的归属感培养,主要体现在对家庭、对集体、对家乡、对民族和国家的基本归属感。归属感教育使幼儿获得爱并学会去爱,从爱自己、爱家人、爱集体,到爱家乡、爱祖国,从小培养幼儿的归属感,有利于其社会化的发展和健康心理状态的形成。

一、幼儿园归属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2012年我国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社会领域部分提出“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并对各年龄段归属感的发展性目标进行了阐述,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较突出的问题。

(一)教师对幼儿归属感培养的理解多以经验为主

作为幼儿期归属感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对归属感内涵的理解较为零散,对归属感具体内容的认识较为片面、模糊,导致教师在选择幼儿园归属感教育活动内容时,较为零散、随意,在教育内容上未能体现连贯、持续、渐进的培养过程。

(二)活动中缺失对幼儿主体性的关注

幼儿归属感本质是幼儿主动形成对所处环境或群体的依恋、喜爱、认同与投入等,是幼儿主体体验、感受的产物。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归属感的培养存在着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在活动的组织上,缺失对幼儿主体地位的尊重和思考。

(三)归属感培养方法和途径单一

帮助幼儿建立归属感,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适宜方法与途径,但在实施教育中往往存在重说教轻体验、重认知轻情感、重单个活动效果轻日常行为强化的现象。

因此,对于幼儿园归属感教育如何落实《指南》关于归属感的发展目标,有效支持幼儿建立和形成归属感,有必要探讨实践。

二、PCK视角对归属感教育的启示

PCK最早由舒尔曼(Lee S. Shulman)在1985年提出。一般认为,PCK的内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有关学科的知识、有关儿童的知识、有关教学的知识。基于舒尔曼的PCK理论三要素“教什么”(教育内容的知识)、“教谁”(教育对象的知识)、“怎么教”(教学策略的知识),我们发现:PCK理论与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到《指南》中社会领域与教育实践活动之间的连接点。在课题实践中,我们审视幼儿园归属感教育的现状并思考:第一,明晰幼儿园归属感教育究竟要“教什么”。幼儿园归属感教育是启蒙性的,它所涉及的对家庭、集体、城市、国家等的归属教育内容,蕴含在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内容要体现适宜性、连贯性,使之有效地帮助幼儿建构每个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归属感核心经验,形成满足各年龄段幼儿发展、有一定连续性的归属感课程内容。第二,在课程构建中,我们要关注和了解教学对象——幼儿在每个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归属感核心经验有哪些。第三,要科学运用策略方法。如何把握幼儿园归属感教育中幼儿的发展轨迹以及个体差异性,分析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需求,进而寻找更有效的、与社会性教育相适宜的教学法策略,支持幼儿不同阶段归属感的发展。因此,我们尝试从PCK视角,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三个维度,开展了幼儿园归属感教育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

三、基于PCK的幼儿园归属感教育课程实践

(一)審思归属感教育价值,明确归属感教育内容

幼儿园社会领域PCK的核心内涵是将社会性发展关键经验转化为幼儿可接受的形式,从而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就归属感培养而言,这种转化需要归属感培养的内容知识、儿童的知识、教学的知识三位一体,三者互相联系,其中教师对幼儿归属感教育价值和内容的理解,帮助教师揭示幼儿时期归属感的发展特点和路径,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有效培养策略。教师对归属感教育内容的认识,不仅反映在对社会领域归属感教育本身的内容特性的理解上,也反映在对归属感与社会领域其他内容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上。

(二)关注幼儿特点和需求,制定适宜的归属感培养目标

1.全面性和突出性兼顾。归属感的内容范围包含对家庭、集体、城市、国家、民族等的认同和归属,在注重培养的全面性、完整性的同时,要把握各个年龄段归属感培养的关键经验,注重三个维度相辅相成。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制定教育目标。归属感培养中往往存在着过于重视认知而忽略情感、行为激发和引导的现状。比如,在班级归属感培养中,如果仅是对规则过分强调,忽略对班级、同伴、教师的情感体验和行为的引导,班级归属感的培养则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对于知识性内容的强化,如果忽视教育满足个体生命成长的需求,则不利于促进幼儿情感体验、个性发展、身心和谐发展。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幼儿归属感培养收到良好效果。

2.连贯性与阶段性并重。依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归属感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体现各年龄阶段幼儿归属感发展的不同要求与侧重点。第一,体现归属感培养的连贯性和层递性。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归属感的范围逐步扩展。从了解家庭开始,逐步向社区、班级、幼儿园、家乡、祖国、民族等扩展,从开始萌发对自己所在群体的喜爱、依恋,愿意为自己所属的群体做事,到积极投入群体中的活动,遵守所在群体的规范,为自己所在的群体而感到自豪,继而发展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和归属。因此,归属感教育要顺应每个阶段幼儿的归属感发展特点,逐步扩展。第二,每个年龄阶段,归属感各有侧重。比如,对于小班幼儿主要是引导其对家庭、班级的喜爱和依恋,中班和大班幼儿随着年龄、认知和生活范围的扩展,归属感培养可逐步侧重于对班级的责任感,对家乡的了解和自豪感,对祖国的热爱与归属。总之,幼儿归属感教育应该具备连续性、系统性,并且要顺应每个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和需要,使其成为一个完整连贯、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围绕知、情、行三位一体,探寻归属感培养有效路径

围绕归属感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探寻实践有效的教育模式。在归属感培养中,采用“体验+感悟”的模式,强调幼儿的亲身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通过积极创设各种情境,支持幼儿的相关情感体验,并引导幼儿以主体身份积极、主动参与,通过亲身经历进行体验、感悟和内化,即“感知体验—导之以行—习以成性”,在PCK理论和《指南》精神指导下,我们尝试运用以下策略提升幼儿园归属感培养的有效性。

其一,采用“体验—感悟”模式,围绕各层面归属对象,开展各年龄段主题活动。以课程审议的方式,基于PCK理念,对主题活动进行逐一研讨、实践、调整。例如,在家庭归属感培养层面,小班开展了主题活动“我家有几口”,认知维度的目标预设为:知道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及与自己的关系,体会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情感维度的目标为:能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爱父母,亲近与信赖长辈。行为维度目标为:亲近、依恋家中长辈,乐于用行为和语言表达对长辈的爱。通过绘本阅读和讨论交流开展丰富而多元的活动,如音乐活动——我家有几口,社会性活动——爱的抱抱等,采用“体验—感悟”模式,通过教师创设各种情境,诱发幼儿相关情感体验,引导幼儿以主体身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建立对家庭的归属,促进小班幼儿对家庭成员的爱的体验与表达。

其二,运用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利用幼儿一日生活,培养幼儿归属感。运用“感知体验—导之以行—习以成性”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在集体教学、活动区游戏、生活活动、家庭活动和环境创设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和观察体验,进行行为练习和强化感悟,进而迁移内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0年开放课题“PCK视角下幼儿园归属感教育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KCY2020005。

猜你喜欢
归属感维度内容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