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探究

2021-07-29 03:51葛红云
教育界·下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学生

葛红云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法治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场所,也是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教授道德与法治知识时,教师应当科学地设计课程目标,引入生活案例,创建交流平台,以便做好对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学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师有了新的教学任务,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知识,而且应当从学科知识出发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可以发展与学科特色相关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所以,作为一线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主动地打破传统教学结构,优化教学方式,创建新颖的教学体系,逐步落实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科学设计目标,明确素养培育方向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包含基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内容,也要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从而使其成为教师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导向。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前,教师应当结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和学科教学整体目标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进行教学目标的细化设计。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课中“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这一板块的教学来说,教师分析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责任的含义、来源,不同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等内容后,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要求,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知道责任的含义、来源;懂得人会因为角色的改变而担任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负责,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才是负责任的行为。

第二,能力目标:能够说出责任的基本内涵,根据角色的转变承担相应的责任,履行相应的行为;能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生活中要对自己负责,强化责任意识和责任感;愿意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能够对那些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负责的人心怀感激。

显然,上述教学目标中不仅包含本节课的知识点,而且指出了社会责任意识等内容,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实现了完美衔接。教师以上述教学目标为依据展开教学活动时,能够在落实目标要求中逐步满足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师最终期望的教育归宿。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思想下展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当以教学目标引领整個课堂,以便在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回归生活本真,丰富素养培养内容

道德与法治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也服务于日常生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社会参与素养、政治认同素养和法治意识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为学生讲述道德与法治知识时,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引入生活案例和社会新闻等,让课堂回归生活本真,使学生在使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分析生活现象、生活案例中,能够稳步发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初中道德与法治“做守法的公民”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法律的尊严、违法行为类别的判断、犯罪的基本特征以及刑罚的种类等内容。当教师单纯地为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时,学生会因为知识点过于抽象而降低理解的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引入生活案例促进学生理解。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案例:朱某捡到了苏某的手表后拒不归还,最后法院判决朱某在限定的期限内归还苏某手表。针对这个现实案例,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违法行为的判断等知识点进行分析,可以判断朱某的行为违反了物权法,以便学生能够应用本节课的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且基于对案例的分析培养其法治意识,在捡到他人物品时应当及时找到失主并归还。

显而易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触及现实生活中的元素,让学生主动地使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对生活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强化法治意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三、创建交流活动,打造素养培养平台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备辩证思维,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理性精神。然而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会产生带有个人特点的想法。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的培养中,教师不妨为学生创建相互交流的活动,让学生拥有与他人进行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在阐述自身意见、聆听他人想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维碰撞,以便在获得统一意见中实现理性精神的有效发展,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比如在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交友的智慧”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开展辩论交流活动,助力学生理性精神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交友原则,会采取自己的方式与朋友进行交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进行交友成为许多人认识朋友的新渠道。对于网络交友这一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教师可以提出“在现代社会,许多人会利用网络作为交友的渠道,你对网络交友是怎么看的呢?”的话题,让每个学生都谈谈自己的看法。随后,教师为学生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向其他同伴阐述自己的想法,并倾听他人的见解,在相互辩论的过程中实现理性精神的培养。

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创建相互交流的活动,让学生拥有与他人进行辩论的平台,能够为学生发展辩证思维能力提供良好的机会,在增强学生理性精神的同时,逐步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加强社会实践,拓展素养培养方式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并存的课程,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述道德与法治知识时,应当带领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基于实践的角度完成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化。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指出,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强化学生体验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公德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对此,在实际教授道德与法治知识时,教师应当主动地开展实践活动。

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积极奉献社会”一课中,教师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服務社会的积极价值。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到社区的养老院献爱心,为养老院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的感受,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让学生总结自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感受,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服务他人所带来的快乐,以便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主动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总之,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可以拓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渠道,不断地强化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五、有效完善评价,强化素养培养结果

教学评价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的环节。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一般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项素养的发展情况,导致学生的综合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在核心素养下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教师应当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作为评价的标准,以便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中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为之后的教学设计奠定基础。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发现自己”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了认识自己、做更好的自己等内容后,可以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设计评价标准,指引评价活动的开展。在具体展开评价环节时,教师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评价标准进行互评,使学生从同伴的视角认识到自身素养的发展情况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随后,教师从专业视角出发对学生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的成长情况;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按照评价标准回顾自身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深刻的反思中明确改进的方向,以便在之后的学习中可以针对性地培养核心素养。

不难看出,教学评价环节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总结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使教师在之后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能够更加精准地安排教学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思想教育课程,对于学生为人处世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应当在重视本学科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本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并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创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新体系,为学生带来新颖的学习体验,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新时期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余龙生.试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框架及其误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4-25.

黄华克.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教育观察,2020,9(19):44-45.

康全周.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发挥[J].才智,2020(10):114.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学生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学生写话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