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与应对策略

2021-07-29 03:51肖永华
教育界·下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初中数学

肖永华

【摘要】问题是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对于帮助学生学好数学至关重要。初中数学教师很有必要直面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家庭环境因素对于培养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影响,更有必要针对性地采取应对策略,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品质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现状;培养策略

数学问题意识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碰到不明白、难解决的事项或现象,进而产生推测、验证、探究和破解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数学问题意识是学好数学课程的灵魂所在,解决数学现实问题的能力更是数学教学的四大目标之一。然而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初中生不想问、不敢问、不会问等问题仍然客观存在。数学教师要在思想上给予足夠重视,在行动中加以切实改进。

一、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现状

(一)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现今,不少农村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依然是“讲-练-讲”的传统模式,甚至还存在满堂灌、变着问的情形。这种模式可以说是完成任务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和练,教师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甚至连珠炮地抛出问题,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索和追问,急于让优秀学生给出与教师预设相符合的答案,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与预设答案相违背的疑问,往往一带而过或者直接抹杀。教师课堂教学往往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忽视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一逻辑起点。同时,问题的提出主体更多的是教师,学生没有实质性的参与,导致学生可能在解题方面的能力很强,但问题意识比较薄弱。

(二)学生个体差异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初中生的思维水平参差不齐,发散性思维乃至批判性思维优劣不一,“生疑—质疑—释疑”的全过程链条还没有完整形成和高效运转。在数学课堂中,关于提出问题的好与坏、真与假、多与少,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表现。“好问题”往往是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开掘度的;“真问题”通常是贴合题型的,有针对性的,有成长性的;缺少靶向性的,能够脱口而答的,甚至游离于数学现象、具体题干的,通常是“坏问题”和“假问题”。问题数量的多与少,并不是衡量所提问题质量和学生提问水平的根本标准,说到底“问题在精不在多”。一些学生的问题意识强,提问质量高,思维活跃,参与积极;而一些学生只会一味跟随教师的讲解,不会思考问题的本质,缺少发现问题的眼光,碰到开放性、有难度的题型不愿想,也不会想。后者往往存在“实际有问题以为没问题、以为没问题实际有问题”的情形。

(三)家庭环境因素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随着城镇小区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外来务工群体的不断壮大,一方面,农村学校生源明显减少,农村学生中的留守儿童比例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城市学校生源明显增多,城市学生更多接触务工人员子女,且受到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影响。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性格内向,相对封闭,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和放纵心理,且随着父母务工时间的增长而有加剧和泛化的情形。受到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城市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导致一些数学课堂越来越缺乏活力,部分教师教得吃力,学生也学得费劲。

二、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科学确立教学坡度,增强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农村初中学生的基础薄弱,所以教师要降低要求,帮助学生寻找自信。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面对中等生及后进生,要注重提出基础类型的问题,例如“2”的相反数、“-5”的倒数、科学计数法等常见问题,使后进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要认真地倾听,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嘲讽甚至打击,可以先鼓励学生踊跃提问,再提出改进的方向。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应用”时,教师可把学生带到操场,站在阳光下,让高矮不等的几个学生站成一排,让其他同学观察影子的长短,并与身高进行比较,发现真实身高与影子长短之间的关系,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

(二)分层设计作业难度,增强学生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

农村初中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农村初中生在完成练习时很难做到100%正确,经常对试卷上的压轴题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惧怕的心理,不愿去思考、去探究,缺乏成功的体验。初中数学教师应注意降低课后作业的难度,为不同学力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以初三学生为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实行分层作业,在作业设计时主要包括中考体例中70%的基础题,去除难题。作业分为A、B、C三类,每道题都有明确的分类,要求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开始阶段只需完成A类题;中等生完成A、B两类题;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B、C两类题。这就可以让所有学生在练习时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对下一层次作业的探索欲、解决欲,从而使学生敢质疑、敢思考,拓展问题意识。

(三)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磨砺学生乐于提问的品质

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必然的联系。创造愉悦和谐的问题环境很有必要,良好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愉悦和谐的问题环境是高质量数学问题产生的沃土,其具备探究性、趣味性、牵引力、辐射力等鲜明特征,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现象与数学问题的认知冲突,打开学生数学想象的大门,鼓起学生求解新知的风帆,引起质疑、推测、验证、反馈、突破等一连串反应。

例如教学初二“平方根”一课时,教师探索活动设计如下。按计算器上的“√”键,再随意选择数字,观察显示结果的情况。其中,问题1:“有的计算器显示的‘Error表示什么意思?选择的数字具备什么共同点?你有何猜想?换几个数字试试,验证你的猜想。”问题2:“观察选择的数字以及显示的结果,你有何想法或者会提出什么问题?”这个活动设计,运用学生常见的工具计算器,发现“Error”这个未见过的错误信息,产生已有认知的冲突,诱发学生去质疑和猜想,唤醒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

大多数学生对于教师都有一种敬而远之的心态,害怕教师关注到自己。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由于害怕回答错误受到批评,举手回答问题的寥寥无几,对于教师讲解的内容也是随声附和。有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一些口误、笔误,极少有学生能够主动质疑。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教师可采取三种办法着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第一是课间休息时正常坐班。一开始时学生可能会放不开,因为教师坐在后面。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课间10分钟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自由发挥。有时学生会做一些小游戏,教师也时不时地去观看甚至参与,努力将自己融入学生中去。

第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保持心情愉悦,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心情不错,这样学生才能放得开。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能一票否决,可进行适当的调侃,建构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第三是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学会欣赏、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使学生备受鼓舞,让学生越来越敢于提问。如果学生的问题在意料之中,则大加赞赏;如果学生的问题出乎意料,应一分为二地加以指导,对于有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对于有偏差的要表扬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想象,有敢于提问题的勇气,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和数学学习的主人。

(五)健全互助合作模式,巩固学生善于提问的立场

有一些学生在教师面前表现出自卑、胆怯的心态,但在同学面前比较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及时放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实行4~6人的小组合作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兴趣特长有区别地分组。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分配一名思维活跃的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其余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每位成员均应明确相应的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都参与。要留心培养学生中的“小老师”,实行“兵教兵”的伙伴互助模式,以同学之间的互问互答来代替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分组办法,用学生的合作学习代替教师的填鸭式传授,使学生对问题加深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事半功倍。

初中生數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增强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探索,勤于实践,针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不断优化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为初中生学好数学提供敢提问、会提问、善提问的“利器”和“法宝”。

【参考文献】

李岚平.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0(08):48-49.

叶新和.“平方根”教学设计与反思[J].中学数学月刊,2020(01):5-7,11.

平儿辉.初中数学提问环节学生主体性实现探微[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02):20.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初中数学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