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以来中国农民画研究综述与分析

2021-07-30 07:51薛其龙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中国民族美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农民画研究者艺术

文/图:薛其龙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农民画这一绘画名称系中国独创,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1],与通俗画、民间画、匠人画相像,与西方的素人画(Self-taught)相似,一般将其翻译成Farmer Painting/Peasant Painting。《中国民间美术辞典》中的定义为:“(农民画)通俗画的一种,一指由农民自己制作和为农民生活服务的绘画、印画形式。”[2]中国农民画发展已历60余载,自1958年的第一篇文章《邳县农民的画》[3]刊发后有较多学者谈论和研究,无论就单一研究的深度,还是就整个研究所涉猎范围的广度,都取得了相对丰硕的成果。那么,研究者选定了哪些研究议题?借鉴了哪些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何种研究观点?明确这些问题无疑是把握和评价中国农民画的关键。

本文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1958年以来中国知网文献和农民画研讨会议题作为分析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将所抽取的样本逐一反复阅读并从中归纳、编码、分析出研究的视野、论点与方法,借以厘清中国农民画研究的状况及整体之流变,为以后的研究寻找适当的参考坐标。

一、适时而变:农民画研讨会议题

农民画研究常伴随社会文化热潮而发生议题的变化,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尤为注意的是,美术展览常伴以座谈会,与会画家、专家、学者、群众文化工作者、观者围绕作品开展批评或发表观感,多为临时性语言和临场性表达。另有专门组织的研讨会,期间有研究文章的交流,并形成论文集。研讨会针对一段时阈内的现状和问题,交流学习,针砭时弊,展望未来发展的指向作用。各类地域性的研讨会更是产生了指导地域农民画发展的研究性论文。尽管研讨会并不都以论文形式呈现,但可认为是农民画发展及其研究的一种阶段总结式的综述方式。

60年多来农民画有以下重要的研讨会并显时代关注论点:

20世纪80年代,研讨会总结农民画产生以来的成绩、经验和教训。“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学术研讨会”(1988)是关于农民画的首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主题围绕农民画发生、发展的条件、规律及所遇困难;农民画艺术特质、文化意义及前途趋向;组织辅导在农民画创作中的作用等问题展开交流,呈现了50年代至80年代的研究者对农民画艺术的关注角度,重点论述艺术语言、文化定位、辅导与组织工作,反思这一新的美术运动。进入90年代,研讨会延续1988年会议的关注论点,围绕农民画的艺术特性、农民画与时代的关系、农民画的辅导、农民画与市场以及农民画界定等议题进行探讨,着重表现出研究者对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农民画发展之思及理论之需。

21世纪初的研讨会反映了农民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阶段特点。例如,“中国农民画发展战略研讨会”(2004),伴随中国农民画艺术节开展的研讨会,针对市场经济下农民画发展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各研究者提出了农民画发展的思路及方向,重点论述了农民画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秀洲论坛”(2007),围绕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下农民画的生存、发展、保护、市场等议题,并形成了在创作内容上,要反映时代气息;在风格定位上,要保持乡土本色;在发展走向上,要与市场结合;在功能发挥上,要倡导文明风尚;在队伍建设上,要注意人才培养;在保障机制上,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共识。[4]

穿牛鼻 郗发显(傣族)

近十年来,各地域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与文化传承保护得以并重关注,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时代议题,研讨发展应用和创新探索,探寻新发展之道。如“‘中国精神·中国梦’城镇化与农民画发展路径”全国学术研讨会(2015),聚焦了社会城镇化背景下农民画的问题、发展、价值。“会议紧扣城镇化与农民画发展路径的互动关系,围绕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画的争议与评价、农民画传承和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农民画的时代价值与艺术特色、经济民俗学视野下的农民画产业发展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研讨。”[5]《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画的发展路径》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农民画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农民画发展面临创作群体的生存变迁、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破坏、传统地方文化背景缺失、过度商业化、创作观念滞后的问题。[6]又如“2018秀洲·中国农民画理论研讨会”(2018年),各研究者从农民画创作、人才队伍建设、农民画产业发展等多方面重点结合乡村振兴、教育、旅游等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阐述与讨论。

从上文可明显地看出,农民画研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趋势而发生变化,农民画与时代这一议题则成为1958年以来研究者们常围绕论述的要点。结合该艺术类型的创作发展变化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画运动的第一次创作热潮是充满着乌托邦式的狂想和荒诞风的群众性壁画,后随着“大跃进”沉寂、壁画热退却,文化馆的美术工作者基于“普及群众文化活动、辅导群众文艺创作”的工作职能,组织作者把壁画转变成架上绘画;把“大丰收”“大跃进”的绘画题材转向表现日常生活的题材以及政治运动的题材,所以这一时期的研究以农民画本体问题、组织辅导、创作实践、艺术功能等议题为主。改革开放后,农民画得以在艺术层面上审视并寻见自身的发展价值,这一时期的研究以农民画何以与新时代结合发展成为学者们讨论的重点。近期的农民画发掘本地民间美术资源,突出艺术个性和风格,培育出各具地域族群特色的农民画创作群体,并反思前期研究状况,倾向个案的本土化探索与应用。

总之,农民画研究的历时性流变如下:①从依附政治观念到艺术审美的本土化探索的研究;②从陪衬地位的群众文艺到独立的艺术形式的研究;③从单一群体扩展到全国各县域群体的研究;④从单一发展研究到多地域、多民族、多层面、多角度共同发展,注重艺术风格多样化及独特性的研究。

二、言人人殊:论文研究选题和论点

截至2020年底,在中国知网以“农民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有931篇文章,包含报纸395篇、期刊论文422篇、会议论文36篇、硕士论文76篇、博士论文2篇。农民画研究数量自2007年以后成增加态势,如2014年的文章数量达到94篇,2016年达到81篇,2018年达到78篇。农民画研究范围广泛,各研究者对农民画有不同的论述与见解。在理论和方法运用上,以艺术学为主,有521篇文章涉及,占总文章56%的比例;美学、民俗学、社会学、教育学、艺术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均有所运用。因为农民画分布零散且各具特色,对其研究不够均匀,文章呈现以“县”为单位,以区域为中心的研究分布面貌。但看似繁荣的研究背后却以概述性文字为主,分析深度不够,缺乏“深描”。

三江大侗寨 杨清利(侗族)

为了获取每一篇文章的完整信息,笔者对论文进行了重复的赋值,8个选题出现的总频次是1564次。总观农民画的研究历程,划分农民画的研究选题,主要集中在地域个案研究、发展研究、艺术特征研究、文化研究的四个方面。

(一)地域个案研究

有10.2%的文章(报纸居多)对遍布于全国各地的农民画进行介绍,集中在当前现状、考察心得、地域画乡、画展报道、艺术价值等方面的资讯。其中,1958—1982年几乎全部刊登在《美术》杂志,之后繁荣于其他刊物上。如《农民画“亚克西”!》(1977)、《金山农民画的艺术道路》(1982)、《让民族艺术之花开得更灿烂些—看三江农民风情画想到的》(1994)、《云南昆明现代民间绘画》(2002)、《农民画:走俏后的隐患》(2008)、《农民画画卖老外》(2012)、《农民画中国梦》(2014)、《来自农民画家的自信—从“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创作展说开去》(2017)、《乡村新貌亚克西!》(2018)。从整体视野上介绍地域和个案能够给予我们实时的、全面的农民画相关信息,但该类文章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也有研究者以农民画家的生命史和创作史为个案,将绘画的创作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放在具体的场域中,探讨农民画家在艺术创作中的能动作用,进而展现一个多维的地方或个人绘画史。例如,《新中国的农民与农民画运动—以1958—1976年户县为研究案例》考察1958—1976年户县农民画的发展史,从身份的定位、话语的权力、认知的策略、互动的秩序和范式的转换五个角度对户县农民画的发生、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阐述了农民画与文化语境,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7]

(二)发展研究

农民画的发展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文章数量占51.1%,至今仍不断地对当下时代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从整体上看,发展研究以现象描述和发展建议为主,针对农民画发展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要点的探索。

1.起源与发展阶段探索(7.7%)

起源与发展阶段经研究者探索已普遍达成共识。关于农民画起源问题,少数研究者认为,农民画作为民间艺术,其源头可追溯至古代,强调农民画对民间艺术的承袭。大部分研究成果,像《“农民画”渊源初探—兼谈农民画发展历程》强调的是农民画起源与文艺政策的关系,认为20世纪40年代便形成农民画雏形,只是“有农民画之实,而无农民画之名”[8]。共识的观点是将农民画视为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现代民间艺术类别,同时强调与民间艺术的渊源。按照时代的变迁,研究者依据发展历史、创作风格等把农民画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并形成了“邳县、束鹿模式阶段”“户县模式阶段”“金山模式阶段”。[9]如《农民画发展“三部曲”及陕西农民画》认为农民画的不同阶段与中国社会环境的变更密切相关,自20世纪50年至今发生了三次变相,构成了中国农民画发展三部曲:第一个变相是农民画诞生时期的“大跃进”风格形态;第二个变相是以户县为代表的现实风格形态;第三个是改革开放时期以金山为代表的民间风格形态。[10]

2.辅导探索(3.5%)

1958年的《关于农民画的提高问题》就提出了怎样组织和辅导的建议。[11]《三种力量的互动:中国农民画艺术的生成机制》认为辅导者是三种农民模式塑造的精英力量:“精英的力量(辅导员)对于农民画成为一种艺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辅导意识不同,其功能也不同。户县模式时期侧重于从专业美术的角度对农民画作者进行辅导,虽然对农民作者专业技法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忽略了农民作者自身艺术素养的开发;而到金山模式时期,辅导员以挖掘、提升农民画作者自身的艺术潜力为己任,尊重作者的自主创作,故而形成了农民画独特的艺术风格。”[12]研究者对辅导的问题多归于政治原因,也就是探讨政府在农民画组织、培训中的作用及意义。如何提高辅导得到了多种的建言,如《对于农民画辅导工作的一点思考》就提出了上门辅导、提供及时帮助、办好培训班等意见[13],《吴桐章口述历史》[14]《户县农民画的辅导者——程征访谈录》[15]则是从辅导者角度对辅导发展的解答。近几年,研究者更是聚焦在关于辅导是否束缚了农民画家创作的讨论上。

3.市场化、产业化探索(14.3%)

因农民画的经济危机和生存危机,顺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探索农民画如何与市场结合,如何营销,如何形成产业化,如何与市场、商品、旅游、网络多媒体结合,成为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无论是研究者对发展现象的观察描述还是对发展方式的建言献策,农民画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探索的文章较多,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应该发挥农民画的商品属性,走产业化是振兴农民画发展的基础途径,在发展现状、产业化模式探究、产业化多样性、产业化与保护文化资源的是与非等方面提出建议。

4.应用与创意探索(11.9%)

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关注新时期农民画的发展路径,引入创意产业的发展思维,提出深度开发、文化创意等可行性策略。还从教育资源、设计、旅游、品牌、时尚、包装、广告、服饰、影视动画等方面进行产业化创意和衍生品应用的研究。例如《广西侗族农民画在当地基础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16]《创意产业语境下河北辛集农民画的设计应用研究》[17]《基于陕西户县农民画的服饰品牌策划研究》[18]等。

5.传承与民间发展探索(13.7%)

立足民间是农民画发展的基础,也是研究者着重关注的论题。农民画与民间艺术的关联被反复论证,而如何有效地传承,如何走向民间生活,则是从经济产业化发展转变到文化产业化发展后的本土文化产业化发展。关于传承的研究,学者们更多的是依据地域情况分析困境、提出建议,如《大方农民画的保护与传承初探》[19]《新疆麦盖提农民画传承发展中的问题》[20]等。徐赣丽《当代民间艺术的奇美拉化—围绕农民画的讨论》认为,在泛民俗主义的视角下,农民画通过在历史时期的自身适应性调整已经偏离了“民间艺术”的路线,但这种大众化形态正是符合了当代民间文化的市场趋势。[21]传承农民画的一种路径就是向民间发展,有研究者认为“农民画必须回归本原,扎根民间,与民俗结伴而行,体现出民间的特点和情趣”[22]。20世纪80年代的美术“还乡”之路更多地向民间艺术借鉴,而新时期向民间发展则需要农民画及画家自觉地、“在地化”[23]发展。如《艺术“复魅”—对羡多村傣族农民画替代民间绘画的探讨》[24]《回归日常:农民画作为画乡民俗生活中的文化休闲》[25]就是对民间发展现象的描述与建议。

(三)艺术特征研究

农民画的艺术特征研究文章数量占22.5%,是运用艺术学理论与方法对农民画的形式语言、图像内容、色彩关系、构图技巧、规律法则的总结和分析。诸多研究者以各地域农民画的艺术特征为主要论述。例如,《论云南现代民间绘画的艺术特点》从题材、构图、色彩、风格等论述视角探讨了云南昆明地区的农民画。[26]《麦盖提农民画艺术特征研究—透视》一文主要分析了麦盖提农民画的透视运用,作者通过焦点透视、散点透视、平行透视、任意透视、环形透视、透明透视探讨农民画独特的艺术特征。[27]《淮安博里农民画饱满性构图特征分析》一文以构图形式为论述对象,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认为博里农民画集中饱满的构图特征,是自然淳朴的农民情感流露,求全求美的美好寓意表达。[28]总体而言,尽管农民画的艺术特征研究言人人殊,但研究者的方式方法雷同,缺乏深入和新颖的阐释视角。

(四)文化研究

农民画文化研究的数量占15.1%,主要把农民画置于社会时代背景之中,通过农民画探究区域民俗文化、美学内涵,侧重从文化的层面来梳理和论述农民画的意义及功能。罗伯特·莱顿(Robert Layton)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中国视角》一文通过分析日照农民画的技法体系;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与民间绘画的联系;社会政治环境,反思精英艺术与民间艺术的边界。[29]《遗产的制造与再生产:日照农民画考察》通过考察日照农民画的发展历程,剖析这一被不断被解读和定义的“遗产”,认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日照农民画的再生产动力,现代社会的再生产需求提高了日照农民画的可消费性。[30]《从政治宣传画到旅游商品画—户县农民画:一种艺术“传统”的创造与再生产》追踪探讨户县农民画作为一种艺术传统的创造过程及意义、价值、身份所含的文化悖论,在现代性和旅游商品化的背景下研究农民画的定义评价和转型,认为农民画“正是中国全球化和在地化同时进展的一个案例,它既是国家或地方主体的在地化及全球化,也是农民画家个体的在地化及全球化”[31]。该方面的研究涉及美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成果多样,却不成整体,农民画多为各学科知识解释的载体。

结语

回顾1958年以来中国农民画研究的学术历程,对围绕农民画是什么、怎样发展两大议题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类分析,农民画的学术成果呈现适时而变与言人人殊的特点,体现如下变化:研究内容从资讯报道走向个案深描;研究视野从画作本身走向文化事象;研究方法从单一描述到综合分析;研究理论逐渐发展起来。但是,“目前学界对农民画的研究,存在较为严重的以历时单一性替代共时多样性,简单划分专业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界限,简单理解艺术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等现象,呈现出一种‘复杂实践的简单理论化’倾向”[32]。尽管农民画研究日趋丰富,但我们也明显看到了区域研究不平衡,偏重户县、金山等地区,西南等偏远地区研究偏少;偏重时代话语,自身机制研究偏少;偏重市场化发展,传承与保护偏少;偏重解释现象和提出建议,“他者”视角的实践行为阐释偏少等问题和不足。农民画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将其作为一种历史事件或政治运动进行解读,或者将农民画单纯作为一种艺术图本进行解析,鲜有注重农民画创作者本身的认知与情感,也较少关注画作背后的行为关系。因此,未来农民画研究应在延续前人对农民画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关注“他者”视角,以农民画家“怎么画”的实践为主线,综合探讨区域个案农民画的独特性。

篾匠传艺 余生旺(傈僳族)

注释

[1]许江.活在民间—致“农民画时代”画展[J].中国美术,2010(03):42-47.

[2]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312.

[3]朱克可.邳县农民的画[J].读书,1958(15):22-23.

[4]第三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组委会.2007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秀洲论坛第三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2007:4.

[5]温小兴.“城镇化与农民画发展路径”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族艺术,2016(02):167-168.

[6]潘鲁生,刘燕.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画的发展路径[J].美术研究,2016(05):123-128.

[7]王圣华. 新中国的农民与农民画运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8]张伟.“农民画”渊源初探—兼谈农民画发展历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04):167-170.

[9]郑土有,赛瑞琪.中国农民画属性问题探讨.中国农民画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3-11.

[10]程征.农民画发展“三部曲”及陕西农民画[J].收藏,2010(07):128-135.

[11]高子亮.关于农民画的提高问题[J].美术,1958(12):17-18.

[12]郑土有.三种力量的互动:中国农民画艺术的生成机制[J].民间文化论坛,2014(01):80-88.

[13]张燕君.对于农民画辅导工作的一点思考[C].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121-124.

[14]吴桐章口述,唐葆祥撰稿.吴桐章口述历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97-101.

[15]王圣华.户县农民画的辅导者—程征访谈录[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2,10(02):42-46.

[16]罗思.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在当地基础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20):67.

[17]彭麦福,李中扬.创意产业语境下河北辛集农民画的设计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4,35(22):106-109.

[18]何巧萌.基于陕西户县农民画的服饰品牌策划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

[19]吕红霞.大方农民画的保护与传承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09,29(05):90-93.

[20]袁志刚.新疆麦盖提农民画传承发展中的问题[J].文艺争鸣,2011(02):116-118.

[21]徐赣丽.当代民间艺术的奇美拉化—围绕农民画的讨论[J].民族艺术,2016(03):87-95.

[22]亢宁梅.从自我的符号到审美意识形态的代码—中国农民画审美性质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02):47-51.

[23]周星.从政治宣传画到旅游商品—户县农民画:一种艺术“传统”的创造与再生产[J].民俗研究,2011(04):168-198.

[24]薛其龙.艺术“复魅”—对羡多村傣族农民画替代民间绘画的探讨[J].装饰,2017(09):106-108.

[25]胡绍宗.回归日常:农民画作为画乡民俗生活中的文化休闲[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1):49-52,109.

[26]范例.论云南现代民间绘画的艺术特点[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06):146-148.

[27]戴海涛.麦盖提农民画艺术特征研究—透视[J].美术教育研究,2015(21):26.

[28]吕艳.淮安博里农民画饱满性构图特征分析[J].装饰,2015(08):107-109.

[29][英]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中国视角[J].人文天下,2015(17):46-50.

[30]林德山.遗产的制造与再生产:日照农民画考察[J].齐鲁艺苑,2014(04):10-14.

[31]周星.从政治宣传画到旅游商品—户县农民画:一种艺术“传统”的创造与再生产[J].民俗研究,2011(04):168-198.

[32]孟凡行.复杂实践的简单理论化—农民画研究批判[J].学术研究,2020(05):169-176,178.

猜你喜欢
农民画研究者艺术
垛田农民画 画苑一“奇葩”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金山农民画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纸的艺术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