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焦虑》,一部校园心理剧如何完成疗愈

2021-07-30 20:59吴豫湘
大学生 2021年7期
关键词:心理剧咨询师心理咨询

吴豫湘

“明天馬上就要考试了,你现在要放松!放松!“身为咨询师的爸爸对着女儿大声说道。

“可是我现在根本放松不下来!”女儿越发着急了。

“你放松不下来也得放松啊”妈妈也跟着不淡定了。

“你别说话,放松是有方法的。”爸爸制止了妈妈,开始献上专业打法,“来,现在跟我一起做腹部呼吸,吸二三四,呼二三四!”

2021年6月6日晚7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晨兴音乐厅,上演了一场考前放松(焦虑)大戏。令人捧腹的是,父亲每一句焦灼的“放松“的催促,引发了孩子程度更深的焦虑。这是该校原创多幕心理舞台剧《边缘救赎之超越焦虑》其中一幕,叫《你要放松》。

该剧从一门公选课起步,全程由北航师生自导自演完成。剧情聚焦大学生普遍感受到的升学、情感、人际交往等压力,从学习、恋爱、亲子关系、自我认同等方面,生动呈现“不安的焦虑”“不信任的焦虑”“灾难化思考的焦虑”“自尊的焦虑”“不能容忍任何焦虑的焦虑”等情绪反应和冲突,从编剧、演员到观众,在创作与观演中,完成了一次“会心”的疗愈。

“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剧是一种严谨的心理治疗方式,是不合适舞台演出的。我们这是一种心理舞台剧,是心理剧+团体戏剧+教育戏剧,它用了心理剧的方法,以团体戏剧的方式组织,最终编成一部可以搬上舞台的教育戏剧,兼具心理辅导和心理宣教的意义。” 本剧的导演兼指导老师,北航积极心理体验中心的李卫华老师介绍道。

心理剧是一种通过戏剧来重塑行为和人格的心理治疗方式,它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莫雷诺所创,有着完整的体系和方法。近年来,随着心理剧在国内的传播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这一极具感染力的戏剧治疗方法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探索自身的情绪问题和成长议题,对他们进行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和教育。

演员:演着演着,看见了自己

2021年6月2日下午3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的积极心理体验中心五层多功能室里,灯光、舞台一应俱全,这也是公选课“戏剧与心理成长”的教室。距演出只剩下4天,各个小组的同学们要在教室里再过一遍,看看上周第一次联排中指出的问题都改进了多少,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磨合。

负责灯光和控场的同学因为有考试没来,只好临时找人代替。过到第三组的时候,李卫华老师叫停了台上的排练。同学们有的台词还没背下来,有的之前设计的舞台动作完全没体现出来,有的组音乐、背景PPT配合更是不在点上。

“我们的时间真的太紧了!各组的导演把需要解决和注意的问题记下后,再回去细磨,包括音乐和服装,都要赶紧定下来,磨好了再跟我单约时间,让我再看一下。”李老师叮嘱道。

同学们也急。马上就要期末考试,还有各科DDL排队的作业,以及来自实验室的压力,大家都在见缝插针争分夺秒。《背锅的臭味》组的导演正跟大家对着台词,手机响起,原来是导师来电催问实验数据。

“排练的时候看到这一刻,真是有点现实与艺术傻傻分不清楚了,这不正是《我爱学习》开头中熟悉的场景吗?”在这一幕剧中扮演导师一角的杨同学忍不住笑了,他想到了自己的台词——“你看看!你看看!这论文格式不对!引用数据的文献出处呢?还有这个关键词!我早就让你改了,你到现在还没改出来是怎么回事?”

剧中的情节是:不堪忍受忙碌的实验室生活和导师对论文各种要求,布安同学终于“原地爆炸”,决定逃离这一切。在咨询师引导下,通过自由联想,他选择逃避到了向往的场景。然而不管在哪个场景,他依然遭遇了各种“尬场面”,即便逃进原始森林,也不能当个毫无压力的原始人,冰冷的大雨和威胁生命的黑熊,惊醒了他的美梦。布安同学阅尽千帆后归来,再次面对导师和论文时,终于明白自己的“易激惹”,不过是压力之下的焦虑反应。

谈起论文的焦虑,杨同学深有感触。通过这次课程学习与演出,他说自己也完成了一次长长的疗愈,“当我化身导师,数落着站我面前的学生论文的各种问题时,突然体会到了我导师的焦虑。”演出结束后,杨同学也完成了某种形式上的回归,他说自己会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遇到的问题,以更共情的方式去体会他人的感受。

“在这门课上,同学们不但学到大量戏剧和心理学的知识,还体验到了与他人深度链接的团体经验。”李卫华老师说。李老师是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中美发展转化戏剧治疗受训导师,在长达10年的研习和实践心理舞台剧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今年3月推出“戏剧与心理成长”公选课,旨在通过戏剧表达方式来调适情绪、塑造行为从而提升自我人格。9次课包括6次课程学习和两次集中排练,最后一次课便是6月6日晚上的全校公开演出。

“从小组导演到演员到音乐、灯光、道具、服装以及串场需要的各种角色,这些全部由选课的20余名同学自己完成。从一门课到一部剧,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同学们心理成长的过程。”李老师说。

观众:这说的不就是我爸妈和我?

“今天你必须把这块鱼吃掉!”当“吃不吃一块鱼”引发成台上的母女大战时,台下很多观众表示自己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中学期间被焦虑的父母逼着必须每天都吃的东西还少吗?牛奶、鱼、肉、钙片、维生素片、奇奇怪怪功能各异的营养品不管你想不想吃、喜不喜欢吃,拒绝是不能够的。一旦拒绝,迎面而来的便是如台上的妈妈暴风雨般的唠叨:不吃鱼,营养不够,一旦营养不够,学习效率就低,学习效率低,考试就有可能比别人少几分,就这么几分的差距,会影响你上个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如何考上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相当于自毁前程了!

第四幕《背锅的臭味》讲述“自尊的焦虑”

第三幕《你要吃鱼》讲述“灾难化思考的焦虑”

“一个细节没有做好,就会影响你一生!”这句话听上去触目惊心,让我们清楚看到灾难化思考带来的焦虑,也是同学们回忆中熟悉的被强迫“内味儿”。有大学生说,這一幕勾起自己不少伤心的回忆,“很想告诉爸妈,不管什么样的结果,我可以自己去面对。当时觉得天大的事情,现在再想想,真的没有什么。”也有的观众看完台上焦虑的父母,深感为自己遮风挡雨的亲人之辛苦。“以前,我们尚有关爱我们的父母与我们一起前行,替我们分担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现在,我们远离亲人来到大学,独立面对所有的困难,但愿我们长行至此,勿忘我们从何而来。”

“心理剧对现实冲突高度的还原,会产生高度的共情,也会产生高度的疗愈。它比其他方式更加生动、更加立体、也更加富于教育意义。” 李卫华老师这样评价心理剧的作用,“通过心理剧的呈现,每一个进入到其中的人,都有弥补过往心理遗憾和创伤的契机。”

也许,这样的故事也适合在大学新生的家长课堂上演出,给所有曾经焦虑过或依然在焦虑的父母们,开启一次共情与疗愈的契机。

咨询师:没想到吧?我们也一样焦虑

“为什么我那么焦虑呢,我的焦虑是,无法忍受别人的焦虑。每天,在咨询室里,人们都因为我的工作变得更放松,变得不那么焦虑了。我时常感到非常得意和自豪,久而久之,我就有了一种职业病,要把焦虑这个怪兽打败。实际上,在教别人放松的时候,我自己也不能放松,我——一个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晚上7:50,男生寇准给异地女朋友发了第一条微信,两人像平常一样讨论乐队的夏天里的明星。8:35,女朋友发了一条微信:我洗澡去了。等到女生洗完澡出来再给男朋友发微信,发现已经被对方拉黑了。这45分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第二幕《异地恋》讲述的是“过分怀疑”引发的焦虑

寇准和女朋友一起见咨询师,有效的沟通后,疑云消除,焦虑消散

在这部剧中,最大的意外与反转,发生在第五幕《你要放松》:成功处理了前面4位主人公焦虑情绪的心理咨询师,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后,让即将高考的女儿进行放松训练,结果却在一次次的走神中,变得更加失控。“我不是正在跟你们说放松的事儿吗,怎么扯到红薯糖上了!来来来,赶紧的,吸二三四,呼二三四”心理咨询师一次次“暴走”与无力,让全场观众爆笑。“原来心理咨询师也和我们一样焦虑”“原来心理咨询师也有处理不了自己的焦虑的时候”!反转与爆笑的剧情背后,引发观众深刻又积极的思考。

有位大学生观众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心理咨询师最后的独白。其实我自己这段时间里一直挺焦虑的,因为身体原因,我落下了很多课程,马上到来的期末考试让我害怕,更让我焦虑,严重的时候甚至不能正常上课。我一直把焦虑视为洪水猛兽,却忘了适当的焦虑是有益处的,过度的焦虑也在提醒我停下来正视自己的情绪。或许重要的不是摆脱焦虑,而是学会和它和平共处。”

责任编辑:方丹敏

猜你喜欢
心理剧咨询师心理咨询
无为而无不为
请移走麻木对我的伤害(下篇)
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校园心理剧对提高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能力的探讨*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