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所致肩周炎疗效研究

2021-07-31 08:58吴志强陈海鹏
中外医疗 2021年15期
关键词:肩周肩周炎桡骨

吴志强,陈海鹏

厦门市中医院骨一科,福建厦门 361000

肩周炎属于一种骨科常见疾病,好发于50岁以上 中老年人,女性患者较多,患者在发病时以肩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且疼痛症状和功能受限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还会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侵犯至人体的肩关节囊和周围韧带、肌腱的慢性特异性炎症[1]。经临床研究发现[2],肩周炎的致病因素较多,其中以桡骨远端骨折为主的外伤因素是诱发肩周炎发生的常见因素。而临床对于此病症的治疗也多以常规西药治疗为主,虽然可以暂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对患者远期治疗效果而言并无显著优势,患者康复进展较慢[3]。针灸和推拿均属于中医特色治疗方式,在多种关节炎症疾病中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4]。基于此点,该研究便利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2例桡骨远端骨折所致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针灸推拿治疗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双盲法将便利选取参与该项研究的72例桡骨远端骨折所致肩周炎患者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6)。对照组男15例,女21例;年龄25~55岁,平均(40.11±2.39)岁;发病部位显示:左侧肩周发病者17例,右侧肩周发病者19例;骨折发生的原因:跌倒摔伤者19例,车祸受伤者17例。研究组男14例,女22例;年龄26~54岁,平均(40.09±2.41)岁;发病部位显示:左侧肩周发病者18例,右侧肩周发病者18例;骨折发生的原因:跌倒摔伤者20例,车祸受伤者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5]:经X线片和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肩关节处伴有明显的软组织压痛和活动受限症状;该项研究的开展均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的前提下进行,已签署相关知情文书。排除标准[6]:患有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合并恶性肿瘤和传染性疾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临床资料不完整。该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中医推拿治疗:协助患者端坐在术者身前,保障其全身处于放松的状态,肢体下垂。首先对患者患侧的肩部进行摩、揉、拿等治疗,再对患者患侧的手部进行拔伸、旋转和抖动等运动治疗,再对患者的关键穴位和压痛点进行点穴治疗,协助患者进行肩周的内收、后伸、外展、旋转和前屈等被动运动,再以搓法对肩周进行治疗,5次/周,连续治疗2周。

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给予患者针灸治疗。首先选定患者的治疗穴位,依次为阿是穴、肩贞穴、肩前穴、肩髎穴和阳陵穴。下针时需沉稳,掌握好进针的角度和方向,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进行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每间隔5 min进行针刺1次,2次/周,连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7]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和治疗2周后评估患者的肩周疼痛情况,量表评分范围在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烈疼痛,比较两组上述阶段的疼痛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针对患者肩部疼痛、局部肿胀和抬举受限等症状依次以0、2、4、6、8分分别表示症状的无、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差异。结合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差异计算患者症状改善的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若减分率≥90%表示治愈;若减分率在65%~89%表示显效;若减分率35%~64%表示有效;若减分率≤34%表示无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8]。分别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选用便携式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K6检测患者患侧旋肩胛下动脉和腋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检测频率为10 MHz,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异。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疼患者痛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疼患者痛情况比较[(±s),分]

?

2.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为(18.95±3.57)分,研究组中医症候积分为(19.02±3.61)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3,P=0.934);治疗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为(10.27±2.13)分,研究组中医症候积分为(4.68±1.27)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25,P=0.001)。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4 两组肩周血流动力学比较

治疗前,两组旋肩胛下动脉和腋动脉流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肩周血流动力学比较[(±s),cm/s]

表3 两组肩周血流动力学比较[(±s),cm/s]

组别旋肩胛下动脉治疗前 治疗2周后腋动脉流速治疗前 治疗2周后对照组(n=36)研究组(n=36)t值P值62.58±6.98 62.64±7.03 0.036 0.971 68.76±5.44 72.99±4.36 3.640 0.001 110.68±10.58 110.71±10.62 0.012 0.990 125.39±10.24 131.85±10.18 2.684 0.009

3 讨论

经研究发现[9],肩周炎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从事体力劳动者,若未能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则会直接影响患者肩关节的活动能力,造成三角肌的萎缩。而桡骨远端骨折属于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发生在桡骨远端3 cm以内,患者的手腕部会存在明显肿胀和活动受限现象。而为了促进患者骨折端的修复需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固定,在固定期间,患者的肩关节也无法进行有效的自主活动,进而影响肌肉的收缩、造成淋巴液和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大量纤维蛋白沉淀,继而引发肩周炎[10]。这种创伤性肩周炎不仅后期恢复难度较大,更存在较大的生理疼痛,干扰患者正常的生活[11]。

在既往的临床研究中[12],常规的西药治疗虽然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但却难以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无法有效满足临床的治疗需求,而随着近年来中医的研究和发展,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治疗方式在临床的运用愈加广泛,其治疗效果也已得到医师和患者的普遍认可。在中医的认知中,桡骨远端骨折所致的肩周炎属于“肩漏风”范畴,其发病的主要机制为气血不足、外伤劳损所引发的脉络瘀阻,因此在治疗原则上应以舒筋止痛、活血祛瘀为主要原则[13]。经该研究发现[14],研究组治疗后疼痛症状和肩周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改善,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推拿手法的运用有助于促进肩关节滑液的流动,增加关节软骨的营养,并且还可以活动患者的肩关节,在刺激肌肉收缩的同时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组织的新陈代谢,进而促进瘀血的吸收和炎症物质的渗出。但单一的使用推拿治疗在改善患者疼痛方面略显不足,故而该研究在推拿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经大量研究发现[3-5],针灸治疗具有调节气血、舒经通络的功效,将其直接作用于特定的穴位,可以产生加强刺激作用,其中阿是穴是筋节集结、局部瘀血的集中区域,通过针灸的刺激可以充分发挥祛瘀散结的功效;而对肩贞穴、肩前穴和肩髎穴等穴位的刺激则可以达到舒经通络的功效,进而有效改善肩周区域的血液循环,提高旋肩胛下动脉和腋动脉的血流速度。另外,针灸治疗还有助于促进人体的脊髓和大脑释放出K+、Ca2+和5-羟色胺等物质,阻滞神经对痛觉的传导作用,进而发挥显著的镇痛作用,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经该研究证实,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77.78%)(P<0.05),该研究结果与杨阳[14]研究结果一致,观察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82%(P<0.05),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桡骨远端骨折所致肩周炎患者采用中医推拿治疗可以有效刺激其肌肉收缩,改善肩周局部血液循环,在此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更有助于显著的镇痛效果,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肩周肩周炎桡骨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老中医教你几招,轻松缓解肩周疼痛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书画养生
8个动作缓解肩周炎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puncture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periarthritis of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