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声乐教学中儿歌的演唱方法探析

2021-08-02 19:21向莹莹
艺术评鉴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方法分析幼师声乐教学

向莹莹

摘要:儿歌演唱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习儿歌演唱方法能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综合发展。鉴于幼师已是成年人,在讲解及演唱儿歌过程中,难免出现发声、演唱方式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声乐教学难以顺利进行,导致幼儿教师对儿歌的演唱方法出现认知偏差等现象,在此背景下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刻不容缓,本文将以儿歌演唱教学现状为切入点,对具体训练方法进行逐一分析讨论。

关键词:幼师  声乐教学  儿歌  方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1-0156-04

儿歌,顾名思义就是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准,针对低龄儿童所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并适合运用童声进行歌唱的简短诗歌,其中童声是指少年儿童在变声前期所发出的嗓音,与成人的声音相比较,前者的音量更小,在音色方面更加清脆,给人以稚气未脱的感觉。现阶段,在幼师声乐教学中儿歌演唱的训练方法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中以教师对幼儿歌曲的选择不合理、教学技艺及演唱能力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为主,声乐教师更注重幼师生的气息、共鸣等发声技巧的培养。而对幼儿展开声乐方面的指导,是培养全能人才的重要基础,在此背景下,应加强声乐教学中儿歌演唱方法及技巧的学习,在声乐课堂中应合理划分儿童声区、成人声区,加大吐字发音、歌唱气息、共鸣位置的训练力度,并准确运用演奏方法,在合唱技巧的训练中,丰富幼师的儿歌演唱方法。

一、儿歌演唱的特点

(一)内容相对显现,所体现的内涵单一,歌声行云流水

儿歌内容相对浅显,或单纯地描绘某一事件,或以简单生动的歌词表达浅显的事物道理。幼师在开展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当树立美好且自然的声音形象,促使幼儿从中领悟生活体验,体会世间美好,并切身感受演唱艺术的独特魅力。针对幼儿所具备的模仿心理,教师的发声方法、演唱技巧等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幼儿,促使幼儿构建找到美、感受美的畅通渠道,以此爱上儿歌演唱,实现幼儿艺术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篇幅精炼短小,演唱节奏轻快,语言生动形象

儿歌的主要传播载体是游戏,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儿歌演唱,吸气及共鸣等发声技巧不会被过度关注,这种形式也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演唱积极性。为提升幼儿情感教育的有效性,幼儿教师可充分利用这种演唱形式,促使幼儿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下找准强弱快慢的不同之处。优秀的儿歌作品一般具有较强的音乐感,所使用的语言富有生命力,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舒适感,并逐步提升幼儿学习儿歌的积极性。

二、儿歌演唱在幼师声乐教学中的现状

现阶段,幼教专业所开展的教学课程一般以基本功、唱功作为主要考核内容,进行幼儿儿歌教育的声乐老师大部分毕业于音乐学校的声乐专业,在声乐教学中深受学院派思想所影响,将教学重点放在幼师生的气息、发声、共鸣等一系列科学发声方法地培训,所选用的歌曲案例也大多以经典声乐曲为主。经过长期的实践,不难得出教师仅注重发声基本功训练,采取的专业声乐曲幼儿难以理解,在选择幼儿歌曲时,无法贴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技艺及演唱能力的锻炼,难以满足现阶段幼师教学需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幼师无法掌握正确的儿歌演唱方法,继而难以实现自身专业素养地提升,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难以有效地发挥自身价值,无法为幼儿创设生动有趣的儿歌演唱氛围,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幼师的自我发展,造成幼儿的艺术素养难以得到显著提升。

三、儿歌演唱在幼师声乐课堂的训练方法

(一)儿童、成人声区的划分

在幼儿师范学校中,幼师生的歌唱声区主要包括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其中低声区也被称为胸声区,此声区以胸腔作为主要的共鸣器官,在发声过程中,胸腔打开的程度较大,这种特点导致所发出的声音具有磁性;而中声区又叫混声区,主要依靠打开口腔和咽腔进行发音,在口腔和咽腔打开后,声音得以自然流露,声音也具有一定的自然性、饱满性;以头腔为载体进行共鸣,所发出的声音是高声区,这种声区又称头声区,洪亮、穿透力强也是此声区所发出声音的主要特点。共鸣其本质就是以泛音作为主要的共鸣载体,演唱者可通过任意调节共鸣腔,促使成人在演唱过程中的音色更加多样化,这种变化被细化为美声、民族以及通俗。在幼儿时期,男生童声与女生童声的区别并不明显,在音色、音域等方面大同小异,鉴于幼儿的体质及发声器官有所不同,其声域存在一定差异性,在通常情况下,幼儿的声区倘若未经过专业教师的指导,一般可呈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是较为普遍的胸声唱法,这种唱法适用于班级教学中,另一种则是以良好的演唱状态为前提,所使用的头声唱法,在合唱队的训练中此种演唱方法得以优先选择,但幼儿一旦使用错误的演唱方法,如用胸声唱法中的低音技巧對高音进行演绎,很容易出现喊叫或无法发音的情况。

(二)吐字发音的训练

幼师生在进行儿歌演唱训练时,应将重点放在吐字发音上,使每一个字都能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儿歌演唱与其他类型的演唱方式不同,主要体现在儿歌的表演风格相对口语化,而其他种类的演唱更注重表达歌曲背后的含义,鉴于这种差异,幼师生在训练过程中,应像说话一般进行演唱,使歌声更加自然流畅,保证听众切身体会到儿童歌曲的内涵与精髓。除此之外,幼师生的吐字应做到清晰自然,并做到语气真切,以普通话的发音要求为标准和规范,使字音更加准确清楚,以此确保每一位听众都能听清楚。幼师生在儿歌演唱过程中,除使用以高声为主的共鸣位置以外,还要强调歌词中每一个字词发音的合辙押韵,在发声时,将声音汇集到嘴唇与牙齿之间或舌尖上,运用放开的、陈述型的发声技巧进行儿歌的演唱,并保证吐字精准、清除、圆滑。

(三)歌唱气息的训练

根据成人与幼儿的身体发育特点,不难得出,幼儿不论是在交流或演唱时,他们所发出的声音具备短促、平缓、快速等特点,现下所流传的经典儿歌在编创过程中基本以幼儿的发音特点为基准,所编写的语句大多短小精悍,而幼儿可在气息的支持下,促使声音更加饱满、洪亮,而幼师生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幼儿将气息与声音有效结合起来。在声带闭合的前提下,声带与流动的气息对彼此产生作用,最终形成的就是声音,气作为声音的最主要动力,基于此,训练声音其本质也是气息训练,声音训练分为硬起及软起,渐强及渐弱,顿音以及长音的练习,比如,幼师生可使用“叹唱”的训练方式,将演唱过程中的吐字发音与叹气相结合,使声音在气息的包裹下发出,除此之外,还可选择发“s”音的方式进行无声训练,帮助幼师生在此过程中找到行之有效的腰部气息支撑方法。

(四)共鸣位置的训练

幼儿在演唱歌曲过程中,受儿童发育特点所限制,发出声音的器官是口腔,形式是共鸣,针对此种特点,任课教师在具体讲解时可选择头声进行示范演唱。人的声带发出高音时,声带的边缘会变薄,长度也会缩短,使音色如金属般脆亮,在这个过程中,声带的振动范围较窄,在通常情况下也仅限于边缘的一小部分。针对这种情况,可鼓励幼师生在演唱儿歌时选用头声共鸣,不仅能对声带起到保护作用,也能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对幼儿起到正确的示范作用,幼儿的嗓音大多富有光泽和美感,通过选用头声共鸣,以此使幼儿收获更为优质的嗓音,不断提升演唱技巧。除上述的打“嘟”式双唇音练习之外,“哼鸣”练习也是较为有效的训练头声共鸣的方式,在训练过程中,应将舌头放平并轻抵下唇,将软腭轻轻上抬,使咽腔保持拱形,通过放松牙关、关闭嘴唇,使整个口腔如同含着一口气,在发声时感受鼻梁上方的震动感,这种训练方式不仅能有效调节腔体,还能使声音始终保持同一,确保真假声的转化更加圆滑。

(五)合唱技巧的训练

合唱作为具有实践性较强的音乐表现形式,需要准确的表现音乐内容,树立音乐形象,传达音乐内涵,实现合唱作品与听众的实时交流。在声乐教学中,幼师生应找到正确的合唱姿势,使身体保持自然直立、平和放松,而头部的位置应保持在稍高于眼睛的平行线,两脚的位置一前一后稍稍分开,将身体重量多放在前脚,在演唱过程中,可结合歌曲的思想情感,加上适当的动作,使幼儿做出的动作简练大方。除此之外,幼师生应学习幼儿在进行合唱时的正确呼吸方法,以腹式呼吸法为例,使口鼻同时吸气,并将气吸的更加深沉,肚子稍稍向外撑开,在呼气时将肚子稍稍收缩,在练习这种呼吸方法时,切忌太过用力、肩膀耸动、发出声音。幼儿在进行合唱时,应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幼师生在声乐课堂中可采取适当形式进行发声训练,在练习低声区时,因呼气较小而声带也能自然放松,可选择“mo”的母音展开下行训练,并逐步向高音发展,因高音区的训练较为复杂,声带与后头容易出现紧张现象,在训练时应将喉咙开放,不断寻找头腔的共鸣位置,逐步巩固音量、加大音量。针对童声合唱中经常出现的真假声结合问题,幼儿的声带发育并不成熟,比较柔软,在进行高音区演唱时,倘若不使用假声,极易造成声带受损等问题,幼师生应明确这一特性,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首先考虑幼儿的音质,其次考虑其音量。幼儿园儿童的嗓音尚未发生变化,在歌唱时对于音准的控制能力较弱,在对其进行发声训练时,应以练习自然语音基础为主,首先展开带字的发声训练,如“妈妈”“爸爸”等有代表性的叠词,或选择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要求幼儿将语速放到最慢,并将第一个字的音节达到最长,以此为基础加上符合语调的高音。在发声状态层面,需要幼儿进行自然放松地训练,切忌过分夸大发声状态,规避幼儿形成错误的演唱习惯,保证幼儿的声音得以健康发展;从音乐节奏方面来说,可使幼儿以身体动作来呈现音乐节奏,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以此充分激发幼儿进行合唱的积极性。

(六)准确运用演奏方法

针对幼儿的声乐学习而言,幼儿声乐教师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鉴于幼儿的自制力普遍较差,需要声乐教师对幼儿进行实时监督和引导,督促幼儿学习声乐知识及技巧,与此同时,幼儿对声乐的理解也可能存在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声乐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理解声乐,还要逐步提高其学习速率。声乐教师需要对讲解方法进行一定研究,因为在给幼儿演唱儿歌时的气息控制与驾驭十分重要,故而在演唱儿歌作品时,应使用各种形式的用气技巧,切实保障学生能够懂得各种用气方法,并为幼儿练习预留充足的时间,使其领会如何在演唱过程中正确调整呼吸。幼儿声乐教师可将自己使用的气息方法推荐给幼儿,并在课堂讲解中重申控制气息的关键性,当幼儿因理解水平较低而无法准确领会教师的讲解时,教师就可以亲身示范自己的演唱技巧,通过放大、放慢动作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其更加准确地理解。在一般情况下,可将音乐领域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使用文字表达出歌词的内涵,一种则是借助声调传递歌曲情感,幼儿教师在演唱儿歌时务必做到咬字清晰,并在认准歌词的内容后再进行演唱,结合幼儿在语文课堂中学习到的声母韵母发音,对幼儿的吐字发音进行判断。幼儿教师在进行声乐讲解时,应重点培养提高学生的咬字能力,并在幼儿训练过程中仔细观察其神态与表现,对幼儿出现的发音不规范、咬字不清晰等问题進行及时地纠正,促使学生能够发出正确清楚的声调。通过多次展示儿歌演奏,以此使学生熟能生巧,除此之外,声乐教师还可以多做示范,在课堂中为学生演奏儿歌,并将演奏技巧传授给幼儿,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便激起幼儿的声乐演唱兴趣。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下幼师声乐教学课堂中,应重点关注幼师生声乐课堂中的教学、实际演唱,不断摸索全新且有效的声乐教学模式,促使幼师生掌握演唱儿歌、儿歌教学的办法与技巧,确保幼师声乐教学的有效性,在训练过程中,应将儿童发声训练与成人演唱练习分离开来,并进行区别教学,对儿童歌曲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歌唱教学,使幼儿的嗓音得到充分保护,艺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儿歌演唱练习与成人演唱练习隶属于两种不同的授课练习范畴,要求幼师生根据教学板块比例将二者区别开,再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教学,有目的性的开展儿歌演唱教育,能够帮助已成年的幼师生在演唱时更加美妙动人,也能使幼儿的干净嗓音不会受到损害,在师生的共同演绎过程中儿歌展现出韵律之美,进而促进幼儿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宋碧.幼师声乐教学中儿歌的演唱方法探析[J].北方音乐,2019(09):170-171.

[2]张美.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中的“儿童歌曲演唱法”[J].牡丹,2017(21):94-96.

[3]王柳.幼师幼儿歌曲教学改革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4]蒋艳琦.幼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猜你喜欢
方法分析幼师声乐教学
网红幼师 撕掉标签,拒绝被定义
男幼师荒
基于心理视角的中职学校男幼师培养的策略和研究
提升矿业类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办学优势的方法分析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