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肌动蛋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范围的预测价值

2021-08-03 12:22陈琳迪何松彬吴光勇邱华辉
心电与循环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面积神经功能脑出血

陈琳迪 何松彬 吴光勇 邱华辉

我国脑卒中死亡率位居各类疾病死亡的前3 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脑卒中诊治的总体费用将会持续升高。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将有助于减少脑卒中死亡率及致残率。因此,寻找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是目前研究热点[1]。β-肌动蛋白(β-actin)属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骨架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跨膜蛋白与胞质附着蛋白形成的连接复合物,一般固定在细胞内,在细胞连接与细胞屏障功能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利用血清学指标评估脑梗死患者情况越来越多[2]。本研究对血清β-actin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范围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作一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舟山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10例为脑梗死组,根据发病至抽血时间不同分为<6 h组51例,6~12 h组82例,>12 h组77例;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00例为脑出血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健康组。3组对象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纳入标准:(1)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的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中的标准[3-4];(2)发病至入院时间≤24 h;(3)入院前未服用过抗胆碱能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银杏制剂等药物。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功能障碍、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等疾病;(2)既往有脑梗死、脑出血等脑部疾病史。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3组对象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血清β-actin水平检测 采集周围静脉血3 mL,4℃冰箱内静置1 h,以3 000 r/min、4℃离心10 min,取上清液,于-80℃冰箱内保存待检。使用英国DENLEY-MK-2型全自动酶标分析仪、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APN,美国RND systems公司)检测血清β-actin水平。

1.2.2 脑梗死范围评估 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MRI或CT检查。根据Pullicino公式计算梗死病灶体积,脑梗死体积=长×宽×CT/MRI扫描阳性层数×层厚×1/2。根据脑梗死体积评估脑梗死范围:<30 cm3为小面积,30~70 cm3为中面积,>70 cm3为大面积。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血清β-actin水平预测大面积梗死的效能采用ROC曲线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对象血清β-actin水平比较 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健康组血清β-actin水平分别为(1.78±0.30)、(0.70±0.18)、(0.72±0.2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健康组、脑出血组(均P<0.05)。

2.2 脑梗死发病至抽血时间不同患者血清β-actin水平比较 脑梗死发病至抽血时间<6 h、6~12 h、>12 h组患者血清β-actin水平分别为(2.94±0.54)、(2.04±0.46)、(0.73±0.2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 h、6~12 h组明显高于>12 h组(均P<0.05)。

2.3 脑梗死范围不同患者血清β-actin水平比较脑梗死发病至抽血时间<6 h、6~12 h组患者中,大面积梗死者血清β-actin水平均明显高于中小面积者(均P<0.05);>12 h组患者中,中小面积与大面积患者血清β-act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脑梗死范围不同患者血清β-肌动蛋白(β-actin)水平比较

2.4 血清β-actin水平预测大面积脑梗死的效能发病<6 h、6~12 h时血清β-actin水平预测大面积脑梗死的AUC分别为0.818、0.719(均P<0.05),见表3和图1。

图1 血清β-肌动蛋白(β-actin)水平预测大面积脑梗死的ROC曲线图(A:发病<6 h时β-actin;B:发病6~12 h时β-actin)

表3 血清β-肌动蛋白(β-actin)水平预测大面积脑梗死的效能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一般是由于脑缺血引发的神经症状和体征,且在6 h~1周内进行性加重,一旦治疗不及时会造成神经功能不可逆改变,发展为完全性脑梗死,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5]。目前认为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由于患者动脉发生硬化,血小板黏附,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进而造成更多血小板发生凝集,形成白色血栓;被激活的血小板在损伤血管组织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凝血瀑布,导致纤维蛋白形成,与红细胞结合形成牢固的红色血栓,导致管腔发生狭窄,血流减慢,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梗死病灶不断扩大,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的渐进性恶化[6]。另一方面,血栓的形成会造成人体脑血流减少,脑细胞电活动停止,最终神经细胞膜功能完全衰竭;一旦脑血流阻断超过10 min,神经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性损伤。在梗死病变周围存在缺血边缘区域,虽然神经功能降低但仍可维持离子平衡,通过积极治疗和抢救可以挽救部分神经细胞,避免缺血半暗带进一步扩展[7-8]。有学者发现,在梗死病变周围存在炎症反应,而炎症介质释放增多会导致缺血区域和邻近脑组织损伤加重,导致神经功能缺损进一步加重[9]。因此,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目前常规的诊断方法包括CT、超声等,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快,因此早期无法对患者疾病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判断。

近年来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内皮功能受损,体内存在明显的氧化应激反应与炎症反应。可见,体内细胞因子水平可以有效评估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后[10]。既往研究证实,脑梗死患者β-actin水平明显升高,它是脑血管内皮细胞骨架蛋白的重要成分,在细胞连接和细胞屏障功能中起重要作用[11]。本研究发现,脑梗死组血清β-actin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和脑出血组,且脑梗死组中发病<6 h、6~12 h患者血清β-actin水平明显高于>12 h患者,提示脑梗死患者血清β-actin水平明显升高,且发病时间越短,β-actin表达水平越高。此外,发病<6 h、6~12 h的患者中,大面积梗死患者血清β-actin水平均明显高于中小面积患者,提示血清β-actin水平对脑梗死范围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笔者认为在发生脑梗死过程中,缺氧会造成神经细胞骨架蛋白发生改变,考虑原因是早期患者血脑屏障通透性因缺氧出现改变,脑微血管的内皮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因此β-actin被大量释放进入血液中。

本研究还利用ROC曲线评估β-actin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6 h、6~12 h时血清β-actin预测大面积脑梗死的效能良好,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有研究认为,急性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原因均为大脑血管缺血,但是由于缺血时间不同导致结果不同,短暂脑缺血持续时间不超过1 h,若超过1 h就会形成不可逆性损伤,主要是同血脑屏障紧密连接出现不可逆改变相关[12]。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β-actin表达水平升高,尤其在发病12 h内。β-actin在梗死范围早期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大面积神经功能脑出血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我国霍乱疫情一直处于散发平稳状态 霍乱大面积暴发可能性不大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预防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西装新色
颅内减压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