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阅读:打开数学之门的第一把“密钥”

2021-08-03 21:54王海军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数学阅读密钥

王海军

摘 要:学生解题能力弱,正确率低,往往会把原因简单归结为:学生没有认真读题、理解能力差、粗心大意……其实,留心观察后才发现:学生不一定是没有认真读,而是真的不会读。“读”只停留在读出了“字”,没有读出词句的“义”,未能提取出句中的数学信息,未能提炼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因此,提高学生解题能力,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阅读能力提升了,数学理解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毫不夸张地说,数学阅读是打开数学之门的第一把“密钥”。

关键词:数学阅读; 打开数学之门; 密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7-033-002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呢?我关注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数量关系

课堂再现:小明家有135棵银杏树,去年平均每棵收获银杏64千克。今年预计每棵比去年多收获20千克,今年预计能收获银杏多少千克?出示题目内容后,笔者分别请小组内四名成员分别大声读题。甲、乙两名同学,能正确、流利地读题,乙同学能刻意重读了“每棵”。丙、丁同学一字一顿地慢慢读完,丁同学把“64”读成了“46”,经提醒后勉强完成读题。完成习题的结果是,甲、乙同学正确解答且速度较快,丙几次涂改后也能正确解答,丁同学错误地写成了“135×64+20=8660(千克)”。

课后反思:丁同学之所以未能正确解答此题,是因为他未能正确读懂“今年预计每棵比去年多收获20千克”,要解决今年一共收获银杏多少千克,必须用今年的每棵产量×棵数,而今年的每棵产量=去年的每棵产量64千克+20千克,这里的“20千克”是一颗树增加的,而丁同学却以为是“去年的总产量+20千克=今年的产量”。

改进措施:为帮助像丙、丁这样的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阅读数学题时,我对孩子们进行了抓住关键词的刻意训练。

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其一,边读边想,再现题目所反映的生活世界,在“冥想”中抓住关键词:首先是抓住有形关键词,比如:做一个“有盖”或者“无盖”盒子,当孩子通过想象“看到”了盒子时,“有盖”“无盖”就是有形关键词。其次是抓住隐性关键词,比如:建一个游泳池,游泳池无需盖子,“无盖”就是一个隐性关键词;如果是给游泳池涂漆,“无盖”“只要漆一面”就是隐性关键词。其二,边读边串,连通题目中的关系线,在“连线”过程中抓住关键词。题目中往往有许多根线索,“平均”“总共”等词语将分散的线合在一起;“比……多(少)”就是一根线的延续。

教给孩子们“在意”关键词的方法:要求孩子们有声读题时,用重音突出关键词,将关键词输入“短时记忆”;默读题目时,重点词句上做记号,将关键词凸显于纸面。

养成学生多读数学题的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抓关键词好比攻玉,不断地打磨,玉也就自然开始显现。当然这里的“打磨”就是“多读”,一遍不见“关键词”就来第二遍,第二遍不行就来第三遍……功到自然成。久久为功,当“多读”成为习惯,关键词对于学生来说也就成为了直觉,成为了语感。

二、链接生活实际,刺穿数学与生活的隔膜

课堂再现:自行车运动员每天要骑车训练10小时,行300千米。某位运动员连续训练20天,一共要行多少千米?小组成员各自阅读题目后,完成这道题时,甲和乙同学能正确解答,丙、丁同学都错误地写成“10×300×20=60000(千米)”。

课后反思:丙、丁同学出错的原因在于他们把“300千米”当成了速度,误以为题目的每个数都是有用的,都应该写进算式中。

改进措施: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阅读能力,说到底是将数学与生活进行“有意义”链接的能力。针对这类错误,我一方面要求学生认真读题,边读边思考,学会分辨多余条件。同时,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比较,“自行车的行驶速度怎么可能达到每小时300千米,这样岂不是快赶上了高铁的运行速度,比普通动车还要快”,同时鼓励学生课后去阅读各種交通工具的相关知识,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进行对比,降低出现荒谬答案的可能。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比如“师徒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63个,徒弟每小时加工42个。如果按每星期工作30小时计算,他俩一个星期一共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有的孩子的答案是“(63+42)×30×7”,在问他为何要再乘7时,他们笑着说“一个星期有7天。”错把30小时当成一天的工作时间了。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喊出“一天只有24小时,怎么可能工作30小时呢?”

数学题目与生活的比照,赋予了数学以现实的生活意义,孩子在提高数学能力的同时,更提高了现实生活力。

三、紧扣核心问题,把握概念本质

课堂再现:学校篮球队12名队员分成两队进行比赛,队员身高情况如下:(单位厘米)

一队:162、154、140、149、156、139;二队:136、157、151、158、150、160

(1)分别求出两队队员的平均身高。(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内四名同学都能正确解答第一个问题,对于第二个问题,甲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两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哪个队的更高?高多少?”乙同学提出的问题是“篮球队所有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丙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两个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丁同学提的问题是“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一共是多少厘米?”甲和乙同学提出的问题合理,解答也正确。丙同学的解答是“一队的平均身高150+二队的平均身高152,用和除以2”。丁同学的解答是“一队的平均身高150+二队的平均身高152”。

课后反思:丙、丁同学出错的原因,关键还在于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理解不透彻。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丙同学虽然提出的问题没有毛病,但解答的过程却未能体现“总数量除以总人数”,即使结果相同也仅是巧合,不能算对。丁同学完全未能掌握“平均数”的含义,把“平均数”当成和“人数”、“本数”、“钱数”等一样,求“两队平均数一共是多少”没有任何意义。

解答平均数应用题,首先要掌握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抓住问题的核心。其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因此,改进教学时首先要帮助学生复习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然后再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在学生未能真正掌握概念的本质时,即使学会了计算方法,那也仅仅是“依葫芦画瓢”。让学生提出问题,其实比让其解决问题,更能考验学生对概念的认知程度。

改进措施:如何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学会抓住核心问题,我的做法是:

第一,扣住重要语汇抓核心。什么是重要语汇?提示数量关系的就是重要语汇。“平均身高”中“平均”就是重要语汇。

第二,“借错寻对”明核心。仍以上例中丙同学解答方法为例,为什么会能获得正确的结果,这个巧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让孩子们弄懂了,也就抓住了“平均身高”的核心问题。上例中,丙同学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解答,第一组的平均身高乘以五,再加第二组的平均身高乘以五,然后除以两组总人数,也就是十,当我们以分数的形式表示这一运算过程时,很显然,约去了五之后,也就得到了丙同学的解答方法。如果第二组是六人,结果就不再成立。经过这样的过程,孩子们自然会明了核心问题。

第三,“顺错归谬”知核心。上例中丁同学的解答,教师不急于评判对错,先讓孩子们计算结果,平均身高超过三米,再与生活进行对比,他们会发现世界上最高的篮球运动员也没有这么高,荒谬的结果一定会激起他们寻根问底的积极性,此时再引导他们回顾概念,相信他们一定会切中概念的实质。

四、结合画图策略,变抽象为形象

课堂再现:小华和小明分别从一座桥的两端同时出发,往返于桥的两端之间。小华的速度是65米/分,小明的速度是70米/分,经过5分钟两人第二次相遇。这座桥长多少米?

在教学这道题时,小组内四名同学均未能正确解决问题。经了解发现,他们都是对“第二次相遇”理解错误。甲乙丙同学都认为“第二次相遇”就是“第二遍过桥时又相遇了”,因此可以用桥的长度×2表示路程。丁同学表示没有读懂。

课后反思:这道题是应用运算律等有关知识解决有关行程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的例题相对比较简单,在掌握了“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以及求两积之和(差)问题的数量关系后,多数同学能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而对于“第二次相遇”,学生会错误地理解为“走了两遍”,错误地理解为是“第一次相遇的两倍”。尽管在教学例题时一再强调,遇到理解起来有困难的问题,要运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但孩子们仍然未能把完整的过程画出来,尤其是未能画出“第二次相遇”的情景。

改进措施:为了让孩子们能读懂“第二次相遇”,我先安排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小华和小明,将教室前的讲台作为“桥”,让学生按题中的要求在“桥上”走一走,看第二次相遇时,两人分别走过的是哪段路。接着,让孩子们把演示的完整过程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尤其是两人行走的轨迹用不同颜色的笔描出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两人走的路程和其实是3个桥长。借助线段图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学生真正读懂了“第二次相遇”,从而确定解题思路,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随后,我又安排了一道题:小羊村有一条400米长的环形跑道,小华和小明同时从起点起跑,由于小华擅长跑步速度较快,小华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小华第一次追上小明时两人各跑了多少米?第二次追上小明时两人各跑了几圈?出示问题后,我要求学生借助画示意图,把两人跑的轨迹画出来,先表示同一起点、同一方向起跑,进而理解跑得快的会离跑得慢的原来越远,接着会追上跑得慢的,“第一次追上”就是“多跑的路程正好是跑道的一圈”,也就是400米,这样追击的路程就算是有了,这也就是小华比小明多跑的路程。第二个问题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边读边画,巩固运用画图理解题意的策略。

在解决类似的“相遇问题”、“追击问题”时,都应该借助画图的策略,将抽象的语言变为形象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

数学课堂上,让孩子们每一次数学阅读看到的不仅是“字”,更是数量关系,是准确的数学概念,是生活中的数学意蕴,这样孩子们才算真会读数学,才能真正读进数学。而随着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孩子们的数学思维也会越来越严谨,你将欣喜地发现他们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的“粗心”现象会越来越少,对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猜你喜欢
数学阅读密钥
春节档多部影片密钥延期最晚至4月中旬
幻中邂逅之金色密钥
幻中邂逅之金色密钥
云计算中密钥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BitLocker密钥恢复二三事
以数学阅读为支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浅论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试论初中生数学焦虑对数学阅读的影响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数”山有路“读”为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