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导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情感教育的探索

2021-08-03 09:49杨佩莹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实践

杨佩莹

摘  要:情感智商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情感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了解情感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特殊性,透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解情之所起,引情随文动,明情中之理。让语文教学插上情感教育的翅膀,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因此,本文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情感展开探索。

关键词:情感教育;透析;以情导情;实践

情感教育作为完整教育的重要部分,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观念。诚如朱小蔓教授所言:“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这种对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视使情感教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蔡元培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就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对象、陶养的工具就是美育。”

学生的内心是丰富而易感的,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与文本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借由表达宣泄情感。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现有的语文教材中,不乏情景交融的诗歌,意蕴深厚的散文,妙趣横生的故事,这样的文本都饱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善于挖掘文本,渗透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商,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格。

一、追溯背景,解情之所起

语文教学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任务,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体悟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情感,正是其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握文中流淌着的情感河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让学生真真正正地感受到语言的桥梁作用,跨越千年传递这种种的美好,如此文本在学生的眼中就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

要發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教师要广采博览,全面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有利于剖析作品,深刻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有背景的代入帮助学生进入角色,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例如教学《天路》这首看似简单的现代诗,本课的教学情感教育目标旨在歌颂青藏铁路的伟大建设者,歌颂青藏铁路的建成促进民族团结,歌颂伟大祖国的发展和成就。仅仅依靠诗歌的学习,就想激起学生这些情感,那是不可能的,可能只会停留在口号,浅层。

语文教材是情感引发的重要途径。教师充分发掘课本中蕴涵的情感,找出其结合点,以情促教、以情促学,从而激发与调动学生潜藏的情感因素,让师生的情感与文本共融,与作者共鸣,让激情荡漾于课堂,从而产生更多、更丰富的情感。

二、深入文本,引情随文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充满温情的语言,富含期待的眼神,自然流露出的浓浓爱意,都影响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用亲情启迪思维,用爱心浸润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多角度地感悟语境,多层次地去解读作者的内心,体验情感的厚重深广。

如在学习《迟到》时,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父亲对小海音的“严”与“爱”,绝大部分老师都能引导学生从“我赖床,不在乎迟到时,父亲的严厉,严厉的言语,不留情的打”深入体悟,但是到了体会“爱”的时候就会有种无力感,在父亲再送来“花夹袄和两块钱”时引导学生感受那深沉的父爱,似乎就像在贴标签,苍白而难以唤起学生的同理心。

问题出在哪儿呢?情感的发展“断层”,被骂,挨打、被逼上学后的我,情感有了那些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部分课文内容吧!

“爸把我从床下打到床尾,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不定期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像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五大枚坐车去上学。

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我把裤脚向下拉了拉,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我是怕同学看见了要耻笑我。

虽然迟到了,但是,老师并没有罚我站,这是因为下雨天可以原谅的缘故。

老师教我们先静默再读书,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五分钟。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留的功课有没有做好?今天的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道别了吗?……”我听到这儿,鼻子不禁抽搭了一大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流出来。”

坐在车上,看着自己满身伤痕,如此的可怜,都有谁看到了呢?仅仅是送她上学的宋妈吗?我的心中是悲伤的,是饱含羞耻的、甚至是满含怨气……可是在教室里的静默中,你引导学生猜想此时海音的内心了吗?听到老师的话语,那直击她内心的“是不是听爸爸妈妈和老师的话?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道别了吗?”泪水溢满眼眶,她的内心是否已充满了“悔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将海音的这一情感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充分诠释,那么父亲对她的“疼爱”就跃然纸上。学生对这种情感的理解就不会出现断层了!

再如在教学《学步》这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从看到会走的欣喜,到对行走人生道路的担忧和殷切的期待!之间的学习需要学生在文本的深入理解中不断地体悟,不断地感受……

三、透析文本,明情中之理

所谓寓情于理就是要用作品蕴涵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文学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而不注重说理。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槐《论文偶记》)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阐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

例如在教学《题西林壁》时,教师尽量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庐山之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各有其的迷离壮观。甚至延伸,一天的不同时间,一年的不同季节庐山尽显其无穷的魅力。充分的铺垫,多角度的欣赏感受,为后面充满哲理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的理解作准备。学生有了前面对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理解。那么,后两句的诗意就凸显了,同时《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所包含的哲理“要学会对角度,多层面观察分析事物”也就呼之欲出了!

充分的欣赏与理解,让学生体会景之美,感悟理之深。“像喜亦喜,像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情感是作者写作的本源,也是我们在学习文章时所必须进入的境界。语文教师饱含情感的教学,学生意兴盎然地学习,就能更确切地把握作者撰文时的情感。渗透了情感教育的语文教学将待学生进入深入肌理,透悟思想灵魂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林进来. 情感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天津教育,2019(20):137-138.

[3]陈秀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索. 大陆桥视野,2017.

[4]丁永辉. 基于情感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J]. 中文信息,2019(03):137.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实践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