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

2021-08-03 09:36石娜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时代内涵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路径

石娜

摘 要: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基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空坐标,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爱国思想、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国家建设实践。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是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根基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情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牢牢抓住树立并弘扬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一认知基础,把握住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基石,坚持在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和爱国主义实践中理性爱国。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生成理路;时代内涵;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1)01 - 0049 - 08

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1]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心中,几千年来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展望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夙愿与共同追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新时代,大力培育与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不懈奋斗的磅礴伟力。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生成理路

(一)思想源泉:马克思主义爱国思想

爱国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特征都进行了深刻研究与论述。在无产阶级早期的革命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界定爱国主义的概念,但他们关于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无产阶级革命和历史使命、国际主义等的重要论述中都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的爱国主义,必须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不存在脱离社会存在的空洞的、虚无的爱国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生活于十九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疯狂压榨剥削落后国家和民族,这一时代背景决定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爱国主张首要的是摆脱民族压迫、争得民族独立和解放,这就为被压迫国家、被奴役民族的爱国主义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爱国主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并指出,无产阶级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自己“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2],这时的无产阶级才有国可爱,才能真正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另外,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指出必须把本国无产阶级革命利益置于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利益的大视野中,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国内国际一切资产阶级,这是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精神先进性、无私性的显著体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列宁继承、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爱国主义基本观点,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狭隘爱国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3],并积极付诸实践。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必须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以實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为基点,并把本国的革命斗争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有机结合,[4]“进行忘我的工作来发展本国的革命运动和革命斗争,支持(用宣传、声援和物质来支持)无一例外的所有国家的同样的斗争、同样的路线”[5]。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实践中,列宁多次讲到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首要任务是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祖国,同时要保护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切实发展民族文化,建立和培育民族自豪感。[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不同的历史节点,赋予了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为生成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历史根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传统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绵延流长、生生不息,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习近平同志指出,“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6]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到国家形成前的氏族联盟,脱胎于氏族组织的早期宗法封建制国家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征,“保其家邦”是爱国主义精神起源时期的价值表达。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意识得以确立,“忠国”“利国”“强国”观念已经产生,先秦儒家的“自任以天下之为重”“舍生取义”的道德理想奠定了后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坚实道德基础。汉承秦制,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儒家“大一统”思想相伴而生,成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重要思想来源。这一时期,“爱国”命题开始出现,如“亲民如子,爱国如家”。“报国”观念在汉唐时期也大为盛行,如《后汉纪》中的“竭忠报国”、李白的“报国有长策”等。宋朝民族冲突严重,“爱国”与“忠君”密切联系,虽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但却是特定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表达,发挥了凝聚、团结社会的功能。明代开始,程朱理学的“经世致用”思想集中体现为爱国与治国相结合,与此同时,爱国意识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不断向社会民众传播,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责任要求日益深入人心。近代以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亡国险境,维护主权、反抗列强、救亡图存成了这一时期的爱国主题。爱国主义精神更多体现为“兴国”“救国”的呼吁与实践,“亡国”从反面激发了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怀,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精神升华到了新的历史高度。由古代的“忠国”“报国”到近代的“兴国”“救国”,反映了不同历史主题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丰富与演变,都贯穿着对祖国山河风物、历史文化、国家同胞的热爱与认同,体现着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并内化为个体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统一、实现中华复兴的核心价值和力量源泉。

(三)实践基础:历代领导集体的爱国实践

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坚定践行者,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紧紧依靠人民开辟了一个又一个征程,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爱国思想,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振兴中华而奋勇前行。毛泽东同志指出,具体的历史条件决定了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即“变中国为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的国家”[7];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爱国主义则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即“愿意为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祖国服务”[8]231。毛泽东同志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敢于同一切敌对势力作斗争,同时也秉持大国担当,主张中华民族应当对人类有所贡献。同时,毛泽东同志坚持“爱国”与“爱民”相统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形成了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邓小平同志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积极践行者,他把中国的发展与爱国主义精神紧密结合,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国家的强大会大大提升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和爱国热忱,而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又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邓小平同志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为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光明前景。他强调,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反对一切强权政治,切实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9]邓小平同志扎根中国改革土壤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社会各界凝心聚力推动改革开放注入了巨大能量。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社会主旋律,使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汇聚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巨大引擎。胡锦涛同志在“八荣八耻”中将爱国主义外化为全社会必须共同遵守和维护的普遍行为准则,指出必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他进一步强调,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生动力。[10]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将爱国主义精神放在历史的坐标系中,置于民族精神核心的高度,赋予了爱国主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升华了历代领导集体的爱国主义思想。纵观历代领导集体的伟大实践,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实践夯实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生成的实践基础。

(四)时空坐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1]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12]。当前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之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思潮多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大势。“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13]。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彻底打破,民族国家面临着国家主权被侵蚀、国家决策力式微、国家界限日益模糊的危险,最终将导致国民的国家意识淡化、国家神圣性消失。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力量迅速占领全球传播制高点,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思想文化、不同话语权之间激荡与冲突、竞争与较量日趋激烈。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除了需要面对全球化的巨大“离心力”,还要进行其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大变局之挑战,爱国主义作为凝聚全民共识、汇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旗帜必须实现与时俱进,僵化的、陈旧的爱国主义在新时代已不能应对新的挑战与斗争,唯有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方能在大变局中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铿锵力量。伟大的精神凝聚伟大的力量,伟大的力量孕育伟大的梦想,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具有中国品格、民族自信、全球思维、世界情怀的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是时代的感召和呼唤。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

(一)鲜明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6]习近平同志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不仅为实现梦想找到了最稳定持久的动力,也使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找到了其在新时代的价值合理性,获得新的生机活力。国无精神不强,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历史上的中国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业文明,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践踏,中国濒临亡国灭种的境地,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复兴中华前仆后继、英勇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的夙愿,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走上了從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圆梦之路。中国梦旨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国家的追求、民族的期盼、人民的憧憬。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梦想、更有信心和能力圆梦,然而圆梦之旅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辩证唯物主义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必会经历曲折,不存在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发展过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承载艰辛与辉煌的征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共产党科学理性、运筹帷幄地分析判断国际国内波诡云谲的局势,高瞻远瞩地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伟大复兴全过程,在赋予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的同时,也依靠爱国主义的强大正能量托举起伟大复兴梦想。

(二)本质特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6]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无数中华儿女救亡图存、为振兴中华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然而,由于各个阶级的历史局限性,最终都没有完成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在民族危难之际,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工人阶级,成为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践行者和弘扬者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经过艰苦奋斗,最终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开启了中国前途命运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在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国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发展中国的康庄大道。历史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历史将继续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热爱的祖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具体社会制度、社会形态构成的实体,爱国主义只有和祖国的具体社会制度及社会理想相关联才是具体的、鲜活的,否则只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祖国的繁荣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息息相关。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横扫全球,当全球形势严峻之时,中国作为最早受到病毒侵袭的国家,却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小的代价阻止了病毒的扩散,取得了国内战疫的决定性胜利,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密不可分的。实践证明,祖国的命运、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休戚与共。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是被历史和时代证明的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要义和本质特征。

(三)坚实根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毛泽东同志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8]204爱祖国就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虽然有过短暂的民族冲突及分裂,但国家统一、民族和睦是历史的主旋律,各民族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则双利,分则双害”,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历史上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团结统一的中国历史发展主流是分不开的。透过历史风云,我们深切体会到,民族分裂、社会动荡只会导致国家衰败、民不聊生,唯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内无民族团结外无国家统一,一盘散沙,人民流离失所。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营造了安定团结的环境,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极大地促进了祖国的大发展、大繁荣。历史一再证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前提。

当代中国,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黎明曙光。但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境内外敌对势力不断挑战我国主权统一、领土完整,蓄意破壞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在中国领海问题上指手画脚,在中国台湾问题上大做文章,图谋新疆分裂,制造香港占中事件,策划香港修例风波,等等。这一波波操作无不挑战着我们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底线。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也是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14]他要求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落脚点,“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6]。新时代,我们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决同“台独”“港独”“疆独”“藏独”等分裂反动势力作斗争,扎实做好民族团结这项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工作,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根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旗帜鲜明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四)世界情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休戚与共,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6]。新时代爱国主义必须与国际主义相统一,体现世界情怀,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初就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坚定弘扬者和实践者,把与各国携手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2017年,在日内瓦举办的联合国“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同志秉持国际主义原则提出了构建共商共筑共赢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阐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命运与共的关系,[15]体现了中国的世界观,拓展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胸怀和视野。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新科技革命的持续推进,已经将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全球合作,承担大国责任,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发展,使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连。改革开放40多年的巨大成就告诉我们,只有开放兼容,一个国家才能富强昌盛。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必须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放眼世界,方能避免走上唯我独尊、故步自封的狭隘民族主义的歧路。中国秉持大国风范,愿与世界各国共同维护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积极应对各类全球问题,在弘扬自己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汲取养分、成就自己、惠及世界。针对波及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习近平同志从人类全局出发,指出疫情面前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号召国际社会加紧行动起来开展联防联控的国际合作,以凝聚战胜疫情的强大国际合力,同时中方秉持世界情怀积极与各国分享诊疗方案和防控经验,加强疫苗研发、疫情防控等领域的合作,并提供力所能及的物力、人力等的援助和支持,与各国携手并进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16]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协和万邦的文明发展观,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重建国际新秩序的完美对接,回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体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世界情怀。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路径

习近平同志要求,必须切实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阔征程的全过程各方面,并转化为人民的行动自觉。[6]培育与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树立并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习近平同志指出,新时代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教育并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6]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为基础,爱国主义只有建立在对自己国家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国家体系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不断增强人民的历史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才能延续中华几千年的爱国基因,不断提升中华儿女的归属感、尊严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17]新时代,我们必须秉持正确的历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反对一切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现如今,国内外流动着一些否定中华民族的文明贡献,歪曲中国近代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诋毁中国人民的奋斗史,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言论,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极大地动摇了人民的爱国信念。“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18]263,尊重国家成长史,铭记国家苦难史,才能增强我们的底气和信心,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18]307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各民族和谐相处、团结互助、融合发展的历史。民族团结共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反,连绵不断的民族冲突、战争只会造成社会混乱、人民疾苦。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尊重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反对一切民族歧视、分裂行为,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历史表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19],个人与国家命运与共。新时代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坚决反对国家虚无主义。国家虚无主义企图通过“人权高于主权”的人权至上观淡化人民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以否定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合法性。事实上,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人民的幸福同国家的强盛密切相关,中东地区难民正是由于失去了国家主权的庇佑而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我们事业的基本保障,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自觉维护这一核心利益。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新时代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凝心聚魂、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精神根脉,文化自信事关文化安全、国运兴衰,是培育人民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条件。新时代,我们应当且必须“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6]。“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国文、国史是一个国家精神建构的决定因素,我们必须坚决反对阉割中华文化的文化虚无主义,为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提供纯净的思想沃土。

(二)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石,是爱国主义精神延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旨在培育人民的爱国情感,引领人民的爱国言行,使爱国主义的存在与发展更加合理、自觉和美好。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因此,从自发走向自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必须随着社会历史变迁而不断完善、丰富与创新。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6]。

第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聚焦青少年。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培育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注重加强爱国主义的协同教育。首先,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基础、高等、职业等国民教育的各阶段和全过程,针对不同学段心理特点、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编写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制定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标,分类施教。其次,要注重各学科间的协同教育,理直气壮地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与语文、历史、美育等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相结合,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浸润和升华。再次,要加强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协同,在完善课堂教育主阵地的同时,积极开拓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如开展团日党日、社会调研、支教、社团活动等,在融入社会、深入群众、走进基层的过程中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最后,还要注重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家庭是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对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父母必须言传身教帮孩子扣好人生价值观的第一粒扣子;在发挥学校导向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熏染功能,各级共青团、妇联、工会等人民团体要动员、组织、引领群众开展诸如红色故事会、学雷锋志愿服务、百姓宣讲、邻居节等活动,使人们在自我宣传、自我教育中树立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方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做到与时俱进,紧紧围绕新时代主题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前途有机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教育队伍要不断优化,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爱国主义教育方法要春风化雨,遵循价值认知规律,寓教于境、寓教于乐,实施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体验式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载体要不断创新,充分发挥教育基地、“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礼仪、重大纪念活动、传统节日等在涵养爱国主义精神中的重大作用。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已达到9.4亿,普及率高达67.0%,可以说“谁掌控了互联网,谁就拥有最大的话语权”,守牢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打好网络安全保卫战刻不容缓,大力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手段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加强舆论引导、法律监管,唱响新时代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

(三)在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中理性爱国

当前,国家间利益关系非常复杂,站在新时代发展坐标上,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引导人民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在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下和互尊互重、和谐竞争的环境中寻求互利共赢共享,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持久和平、持续发展、协调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带来进步。新时代,必须涵养人民积极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爱国主义心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面对全球化下中国遭遇的不公正待遇以及敌对势力对我国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渗透演变,要强化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人民合情合理、有礼有节地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有节有度地表达爱国情感,依法依规实施文明爱国行为,避免冲动过激地做出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扰乱社会秩序的极端行为。

爱国“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21]。新时代要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倡导知行合一,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个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国家体系中,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说,祖国是我们安身立命、成长成才的根基,爱国是每一位公民须臾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些人认为,和平年代不需要上战场杀鬼子,也没有钱学森、王进喜那样的报国能力,爱国之于我们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其实,和平年代虽然不必再像先辈们那样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书写气壮山河的爱国壮举,但与分裂危害国家、践踏民族尊严的言行作斗争是爱国,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是爱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爱国。爱国就是把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人们每一个小小的爱国行汇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伟大事業中,最终凝聚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智慧和力量,绘就和平年代的爱国底色。

四、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独特价值

第一,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爱国思想的基础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是迎接全球化时代国内国际各种严峻挑战、抓住发展机遇的精神旗帜。“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2]十八大以来,国情、党情、社情、民情都焕发出崭新面貌,然而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挑战依然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状况仍然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最大问题。实现中国梦,必须进行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伟大斗争,爱国主义必将在调动人民积极性、凝聚强劲中国力量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上继续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第二,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文化积淀,并在汲取时代精华的过程中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脉,只有做到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共呼吸,才能走进现实、走向未来,作为中华民族核心精神的爱国主义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大凝聚力。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不是对精神和文化教条式的复制,而是在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拓展中华爱国主义传统的新内涵、新境界,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提供了光辉典范,同时也为时代语境下民族复兴伟业凝聚了源源不断的磅礴力量。

第三,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和中华“和合”文化传统,展现出中华民族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世界担当。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一带一路”等无不彰显着中国精准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参与地区和全球合作的开放共赢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更进一步展现了中国传承中华文明、包容世界文明的文明发展观。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了中国的国际主义原则,实现了“和合”文化与世界文明的无缝对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赢共享,获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尊重与认同,为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同时也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注入了鲜活的价值追求,超越了狭隘的西方中心论的文明观,为人类发展和世界文明提供了理性的启示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9.

[3]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6.

[4]李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爱国主义的思想探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1).

[5]列宁.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6]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2.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荣开明.邓小平爱国思想论析[J].江汉论坛,1996(3).

[10]黄世虎,张子悦.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逻辑、原则与路径[J].中国青年研究,2019(5).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12]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6-24(1).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6.

[14]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  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01(1).

[15]杜尚泽,任彦,王远.习近平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1)

[16]国际社会应加紧开展联防联控合作[EB/OL].(2020-03-14)[2020-08-30].https://www.sohu.com/a/379938779_114988.

[17]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18]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第二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19]张烁.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2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2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

On Patriotism Spirit in the New Era

Shi Na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in the new era is based on the space-time coordinates of the great changes that have not occurred in a hundred years,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e Marxist patriotic thought, the patriotic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the practice of state construction led by the CPC .The theme of patriotism in the new era is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essence is to unify patriotism,love the Party and love socialism. The foundation is to safeguard the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and national unity,and feelings are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In order to cultivate patriotism in the new era,we must firmly grasp and carry forward the cognitive foundation of correct views of history,nationality,country and culture,realizing rational patriotism in the open and inclusive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patriotic practice.

Key words:new era;patriotism spirit;generating routes;the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the path of cultivation

責任编辑:王廷国 孔九莉

猜你喜欢
时代内涵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路径
论儒家“自强不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浅谈博物馆爱国主义素质教育的开展
魏晋风流的时代内涵分析
论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
爱国主义精神发展中儒家忠德思想的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