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关联情节,整体感知文本
——小说作用类题复习策略

2021-08-04 09:15李海燕
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岭手电筒

李海燕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语文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让考生感到困惑的是:即使在能读懂文本,能较为完整地完成赏析的情况下,做题仍得不到高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对于小说作用题不少同学就有这样的困惑。那我们怎么来解答小说作用题呢?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文本来进行探究。

首先我们来看例题1 的文本及试题。

水灾

庐 隐

丝丝的细雨,从早飘到夜,从夜飘到明。天空黑黝黝的,如同泼上了一层淡墨。天地间充塞着非常沉重的气流,便连呼吸也像是不容易呢!

雨随着时间不断加增它的积量,愁苦也更深地剥蚀着村民的心。

忠信村的农夫王大闷坐在草棚下,看着被雨打得偃伏在地上的青麦梗和渐渐萎黄的嫩麦穗,内心充满着忧苦。

“唉,老天爷!”他讷讷地叫着。

忽然,一张绛红色的小圆脸从草屋的门口现了出来,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不住地看着正在叹气的王大。

“爹爹,我要念书,你得给我买一顶好看的帽子,也要做一件长衫。”黑儿笑嘻嘻地扳着王大的颈子道。

这是一种沁心的甜美的声调,王大的心弦不禁颤动了。

“只要今年有收成,爹爹全给你买。”他拉过孩子,温和地抚弄他的短发。

但是雨滴又一阵急狂地敲在草棚上,王大长叹:“这雨要是还不止,这地方就不用想再有人活了!”

“唉,黑儿的爹,这是天老爷的责罚,还是到村东关帝庙求求关帝爷吧!也许天可怜见,雨不下了呢?”王大的妻在绝望中想出这唯一的办法来。王大觉得妻说得对,于是第二天一早,他洗净了手脸,在关公的法像前跪着,祈祝了许久。

画线句子写出了王大和妻子在绝望中想到的唯一的办法是跪在关公的法像前祈祝。要分析此段对情节发展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找到和此相关的情节。

这一天下午,雨像是有住的意思,泼墨似的黑云也渐渐退去,王大虔信关帝爷的灵验,便心里许愿,如能免了这次水灾,他一定买个三牲供祭。同时美丽的幻梦,也在脑子里织起来,他在麦地里绕着圈,虽是有些麦子已经涝了,但若立刻天晴,至少还有六七成的收获,于是一担担的米谷挑到打麦场去,跟着一把把的银圆握在了手里。

本段写了王大许愿以及他的幻梦,正是因为他信奉关公才有这样的举动,此情节正是在夫妻俩信奉关公的基础上衍生的。

半夜里一个霹雷,草房上飞击着急骤的雨点,窗眼里闪着火龙似的电光。王大跳下地来,双手合十念:“救苦救难的关帝爷……”

轰隆,轰隆,一阵巨响。王大借着一道闪电的光亮,看见山那边一团一团的山水向下奔,他失声叫道:“老天,这可罢了,快逃命吧!”

王大帮着妻抓了一堆衣服,背起黑儿,冒着急雨,一脚高一脚低地奔那高坡去。

原文“救苦救难的关帝爷……”是王大的祈祷,这又和上文他信奉关公相关联。

轰隆,轰隆,又是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他们看见许多的黑影都向高处狂奔着,凄厉地叫着哭着。王大喘着气,拉着妻子来到了高坡上,这时天色渐亮了,村子已成了茫茫的大海,而水势依然狂涨,看看离这高坡只有二三尺了。王大的妻把黑儿紧搂在怀里,喊着关帝救命!但是一切的神明都像聋了耳朵,再也听不进这绝望的呼声。这时候,一个高掀的大浪卷过来,土坡瞬间被淹没,于是这三个人影便不见了,只露出那土面上的一株树梢。

此处王大的妻喊关帝救命,与上文王大妻信奉关帝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恐怖的三天过去了,水渐渐退去,天色也已开晴。有些怀恋着故土的村人,仍然回来,草草搭个草棚,苦挨着度日。一天早晨,村民阿泉下田时,看见一个老农坐在一个土坡前低头垂泪,他走近细认,原来正是失踪的王大。他站住叫道:“大叔,是你啊!婶子和黑儿兄弟呢?”

王大听到妻子和黑儿,又流下泪来,抖颤着声音道:“完了,什么都完了!”

“大叔,你这些日子在什么地方躲着的?”

王大抹了把泪,说起了他被救的经过。大水那夜,当一个浪头盖过来的时候,他攀住一块木板,任着它漂了下去,在呛了不知多少口水后就昏迷了过去,后来被冲到一块沙滩上,一位打鱼的老人把他救了过来。

“唉,你看这还像一个村子吗?我今早看到村边有个大冢,听说里边埋着几十个这次死去的人,妻和黑儿也在里边。唉,阿泉,完了!什么都完了!”

“大叔,你现在打算怎么过活?”

“我要去修河堤。”王大说。

“昨天我已经见着县里招募民夫去修河堤的告示了!”阿泉停了停,“村里大半的人都要去,这倒是好事,修好了河堤,以后就不会再遭殃了。”

此处写“王大思想转变、参与修堤”与前文信奉关公形成对比。

“我也这样想。”王大说,“自己受了苦,不忍心后人再受苦。”

“大叔,明天河堤上见吧!”阿泉说完就走了。王大又向着那大冢滴了些泪,便去应募了。

几个月后,河堤完工了,王大在他原先住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屋,寂寞地生活着。第二年夏天,虽仍然接连下雨,但村子里是平安的。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对下文情节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引出下文王大许愿和幻梦的内容。

②为下文霹雷时王大的祈佑埋下伏笔。

③为下文洪水时王大妻的求救作铺垫。

④与后文写王大思想转变、参与修堤形成对比。

根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上述答案,在解答中我们首先要准确归纳情节所写的内容,然后寻找与这一情节相关联的内容,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找到准确的术语,据此可以得出答案。

上题概括的情节是一件完整的事,如果情节是几件事我们又应该怎么解答呢?我们来看例题2 的文本及试题。

六机匠

臧克家

①六机匠是我家的佃户,每年秋后看见他把劳苦一年所得的粮食往我家扛,我总是呼他声“六爷爷”。他和他的弟兄几个分住在低低的茅屋里,屋子谦卑地压在两枝巍巍的旗杆前。

下文“分了家”与此处“弟兄们一起过日子”构成了内在的联系。

②最早是弟兄们一起过日子。农忙时,他们全成了农夫,到了冬天,每个身子便钉在一张织布机上。机房是有种特别味的,从外边听着哗嗒哗嗒的响声,你便可以在心中美丽地展开一幅纺织图。六机匠的身上带着一种吸引人的力量,他的一间机房在西头,是孩子们的乐园。他的笑脸叫人喜欢,从他口里吐出来的故事叫人迷恋。

③白天,我们坐在土炕沿上听他说《水浒》,说孟姜女哭长城,说良善的仙女和凡人恋爱而生生地叫磨难拆开了。他半天一句慢吞吞地说,眼注视着手,手往返地抛着梭,脚还得上下地踏着下面的两页木板,而故事却只是影影绰绰若断若续的。我们急得将他的手把住,可是他的嘴也随着不动了。放开以后,手把铁轴抽开嗒嗒地卷一卷布,再向前推一下杼子,手脚便一齐动起来。口又开了,我们也侧起耳朵再也不去拦他的手了。

④六机匠白天忙一天,晚上撇下机梭,身子一沾床,鼻子里便呼呼了。我们当然不能让他闭着眼,有的抱腿,有的扒眼,有的扯唇,一心要从他口里抓出故事来。“蒋门神又不是铁打的,怎么还三锤打得冒火光呢?孟姜女哭倒了长城以后怎么样了?那个仙女后来怎么样了?”他一点也没有嫌烦的表情,叹一口气把眼睁开,我们望着他的眼珠亮开,比望着逃开黑口的蚀月还要痛快。我们的眼光紧系在他的嘴上,只想那一动,可是他就是不动。他看我们脸上渐渐涌上了黯淡的神色,便指着破墙上的旧年画,向我们讲上几段,接着眼皮上的石头又把眼睛压闭了。我们怀着幽幽的心情向外走,醒来泪珠挂在眼角上。

⑤冬天,太阳照着他牵机。线匹掣得老长像一道银河。他顶着一件开花的破袄,穿着一条气泡似的单裤,迎着风,人似乎要浮起来。他一往一来像一张梭,冷风把挂在鼻尖上的水给吹下来,当时我很纳闷地问:“六爷爷,你为什么不用亲手织的布做件棉衣穿在身上呢?”

⑥几年以后,六机匠成了个空头衔,他的那一张织布机卖给人家了。同时也分了家,别人都有老婆孩子,他却分了一个白发的老母。

画线句子可以概括出3 个要点:1.六机匠成了个空头衔。2.分了家。3.分了一个白发的老母亲。我们根据上面的要点到上下文寻找相关的内容。

⑦从此伴着老娘,六机匠变成了纯粹的老农。对什么事情他都不是笨手。他会剃头,太阳底下,人家头上的乱发随着他手下的钝刀倒下,刷刷的,一刻一个青头皮便显出来。他会拉糖子,红的,白的,正月里小孩子都喜欢他。他也卖过酒,他的酒管保你一壶到底不会有一点底渣,所以一罐子酒刚从城里背来,放不到炕上便空出来了。别人故意逗他:“走到河里掺了几捧水?”他便半红着脸赌咒:“掺一滴水就给俺祖宗喝!”

此段写失去织布机的六机匠务农,做“剃头、拉糖子、卖酒”生意。

⑧一个秋天,老娘像一个熟透了的果子坠落到土地下了,六机匠哭得最厉害。这次邻里都替他叹气:“唉,一个老娘也完了,一个人的日子怎么过呢?”一个人的日子倒是简便,家便驮在身上。环境教会了他做饭、缝衣服和一切家里的营生。他有个倔强脾气,什么事都不托仗人,

母亲去世后六机匠哭得最厉害,既有对母亲的伤悼也有对自己命运的哀叹,又与上文“分了一个白发的老母”有关联。有时不高兴做饭,一点冷饭也可以打发饱肚子。“小心点,冷东西呀!”有人拿他开玩笑。“瞎子睡凉炕,仗着秉气壮。”他的话从笑口里吐出来了。

⑨后来,六机匠去了关东,一去就是五六年。有一天,我惊喜地发现,六机匠什么时候又回到家来了,这回住在三机匠家里,样子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头顶的那条辫子不见了。他见了我自然格外地高兴,说回来看看,本来打算立刻返身,谁想发生了战争,这条生路又被堵死了。他口里不带脸上带地表示着寄居在人家里的不安。三机匠脾气很好,侄儿们待他也都不错,添了他,在工作上添了个有力的帮手,而不过在饭桌上多添了双筷子。不安什么呢?我明白这又是他独立刚强的那点天性在作祟了。和他谈着话我心下怪难过,这样一个坚实能干的人,失去了织布机,失去了佃地,关东的一条生路又被截断了,一个人孤独得像一只被剪去翅膀的飞鸟,哪儿是他的去路呢?

(有删改)

小说第⑥段在全文情节上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①失去织布机引出后文六机匠务农、做生意等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分了家”既与上文“弟兄们一起过日子”照应,又与下文六机匠寄居在三机匠家呼应。

③“分了一个白发的老母”,为下文母亲去世后六机匠的悲痛和孤苦等情节作铺垫。

从上面这个文本,我们可以总结出情节作用题解答的三点方法:多件事的情节概括题,我们首先要找到所有事件相关联的情节,然后分析他们之间构成的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整合答案。

“分了家”与“机匠什么时候又回到家来了,这回住在三机匠家里”有关联。

我们学习了指向情节的作用,那环境和人物的作用我们怎么回答呢?我们来看例题3 的文本及试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读者会追问是什么意味呢?所以此句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苞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梨花屯的沿途景色优美,苞谷“青葱”透露出生命的气息,也暗示人物内心的情感。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1976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啊!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此处人物的变化——“气氛十分亲切了”“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写出了农村一片耕种的气象,也写出人物内心沁人心脾之感。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会儿,“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原文“都没再说一句话”是对人物复杂心理的刻画,这里既有愧疚又包含一种反思的复杂心理,结构上和首段形成了呼应。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小说多处以初夏的山野风光作为背景:苞谷、布谷、白鹤、流水、水田、泥土……这些意象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醉人的诗情画意。我们要思考一下这样的环境描写与主题有怎么样的关系。

1979年5月

(有删改)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参考答案

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开展提供自然背景。

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

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首先要找出文中所有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去梨花屯的沿途风景。题干中问的是功能,没有具体的指向,那我们需要考虑环境对环境本身以及对人物、情节、主旨的作用。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参考答案

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

第二问:首尾都写到两个乘客的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第二问要求分析小说首尾部分细节描写的作用,首尾都写到两个乘客的沉默,这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包含的深意;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暗示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那如果是有关小说标题的题目应该怎么回答呢?我们来看例题4 的文本及试题。

手电筒

袁省梅

当夜晚把黑的枪子哗地摔开在羊凹岭的头顶时,鸡安静了,猪安静了,牛羊马也安静了,鸟儿蜂儿蝶儿都安静了,只有打麦场场角的那丛蜀葵没有安静,场外的玉米花生芝麻红薯的棵子没有安静。若在月圆之夜,打麦场上乘凉的人们都回去了,牛眼大岭他们也都回去了,你去听去,那些花儿草儿庄稼棵子红薯蔓子说笑打闹的声音就能听见。它们掩在虫子、青蛙叽叽嘎嘎的声音下,嘁嘁喳喳,嘁嘁喳喳,一刻不停。你的耳朵若是很好,说不定还能听到蜀葵的歌声、玉米的喷嚏声、月光的流淌声呢。

可是,现在,你听不到夜晚的声音。

现在,牛眼大岭他们在场上玩呢。

牛眼说:“都关了手电筒。”

此处第一次出现“手电筒”是牛眼说的,所以要思考其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牛眼说:“统一听我口令,我说开时开,我说关时都给我关了。今天晚上,手电筒就是我们的枪、我们的手,我们要跟天空作战,跟星星作战,空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我们的敌人,我们不能放过一个敌人。你们,明白了吗?”

牛眼的爸爸是队长,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牛眼说起话来比他爸还要一套一套的。

骆驼地瓜小屁他们说:“好。”

牛眼说:“统一行动听指挥,开!”

牛眼一声令下,朦胧的夜空中倏地长出了几根白亮的柱子,长长的柱子如长长的手臂伸向月亮,伸向星星。牛眼说:“杀掉天河!”长长的手臂就伸到了天河。嚓,嚓嚓嚓。牛眼说:“击垮北斗!”长长的手臂就在北斗星下撕扯。嚓嚓嚓嚓。

对手电筒光柱的描写充满童趣。

他们又把手电伸向场边的钻天杨。钻天杨上有个鸟窝。牛眼说:“赶走喜鹊!”手电筒的光嗖嗖地射向喜鹊窝。喜鹊受到了惊吓,嘎嗄叫着,扑棱棱飞跑了。牛眼哈哈大笑。骆驼地瓜们也哈哈大笑。一直跟在他们身后的大岭也哈哈大笑。牛眼把手电筒的光照到大岭的脸上,问:“你的手电筒呢?”

大岭的头倏地耷拉了。

大岭家没有手电筒。大岭爸妈死得早,大岭家的煤油灯也不能天天点。

大岭家没有手电筒,说明家里穷。

牛眼说:“你没有手电筒,就当‘马’吧!”

他们要玩跨马游戏。

大岭说:“行,那我玩一下你的手电筒。”

牛眼说:“玩完给你玩。”

大岭说:“一个手电筒玩一下。”

牛眼说:“行。”

大岭就趴到了地上,做起了“马”。跨马游戏的“马”从最初的趴下到蹲下,到弯腰,随着游戏的进展和跨马者跨跳的难度增加,一点点增高。以前,牛眼他们玩这个游戏,都是剪子包子的比赛,输家做马。可今晚大岭没有手电筒,做了一晚上“马”。牛眼他们一个个从他的背上跑步跨过。牛眼骆驼地瓜小屁他们玩了半晚上的跨马游戏,都是大岭当“马”。

因无手电筒而导致地位卑微。

夜深了,大人们都回去了,牛眼他们也玩累了,不想玩了。大岭就要牛眼的手电筒玩。牛眼刚把手电筒给了大岭,牛眼他爸远远地喊他回家,骂他:“都啥时候了,还拿着手电筒玩,想挨揍是不是?”牛眼抢过手电筒倏地跑了。

骆驼地瓜也捏着手电筒跑没影了。

场上,就剩大岭一个人了。月光照到大岭的脸上,他看上去也忧伤,也孤独。四野俱寂,虫声蛙声铺天盖地。

大凤来找大岭,拉着大岭的手叫大岭回去。大岭甩掉姐姐的手,跑到了黑里。

那年冬天,大凤嫁给了牛眼大哥。媒人问彩礼时,大凤说:“给我个手电筒。”媒人为难地说:“娶媳妇不容易,手电筒,他家有,旧是旧了点,能用,过了门,就给你使唤。”大凤不依。大凤说:“旧的也行。”大凤要把手电筒留给大岭。

手电筒成为人物命运的决定者。

大岭却不要。大岭眨巴着眼说:“那是姐的彩礼,我不要。”大凤哭了。大凤说:“赶明年,姐给人纳鞋底纺棉花,攒下钱了,给你买新的。”大凤想大岭是嫌手电筒是旧的。

大岭没说话。大岭心想,我要自己挣钱买手电筒,能装三节电池的那种。大岭仰望着高远的天空,眼睛一眨不眨。

秋过了,冬过了,一直到第二年的春天都要过了,大岭也没攒够买手电筒的钱。1979年的手电筒,三块七毛钱。大岭卖知了壳、树籽草籽的钱,眼看着快攒够了,却被奶奶要走了。奶奶说:“大岭啊,盐罐子空了,你到二婶家借把盐去。”大岭就咬牙从炕席子下数出一毛五买了盐。过几天,奶奶又说:“大岭啊,给你和你爷做鞋没有鞋面子布了,找你五嫂子借两块钱扯布。”大岭不愿借人家东西。怎么办?大岭只好把买手电筒的钱拿了出去。

大岭想买“三节电池的手电筒”这一细节反映了他想改变命运的内心渴望。一直没买说明家庭的贫穷。

大岭的选择表现了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夏夜的巷子又热闹了。

牛眼他们已经不玩手电筒了。这些半大小子长大了,他们聚在打麦场上,学着卷烟抽烟摔扑克。玩累了,就躺在麦草上,天南海北地乱扯。地瓜考上了高中,他说:“开学了,到县里上高中。”牛眼说:“好好学,考大学。”骆驼说:“以后当官了,可别忘咱兄弟了。”地瓜说:“苟富贵,无相忘……”他们说得也热烈,也兴奋。未来,对他们来说,新鲜,神秘,是有趣的。

牛眼问大岭:“你呢?”

大岭望着黑深的夜空,说:“不念书了,我想当矿工下煤窑,我要挣钱养我爷奶。”大岭没说当上了矿工就会领一盏探照灯。大岭想,探照灯要比手电筒亮多了。

(有删改)

小说为何以“手电筒”为标题?

参考答案

①手电筒是小说的线索,串联起小说的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手电筒既是主人公大岭渴望之物,也是他内心的伤痛之处,集中体现了主人公的形象。

③手电筒既与大岭当时的贫苦状况相连,又代表大岭想通过努力拥有光明的未来。

回答小说标题的作用,一般应结合文本从情节、内容、主旨着手,也可以从标题本身的艺术特点着手。方法是先看标题在讲什么?然后寻找和标题相关联的地方,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就本题来说,从情节上看,小说情节主要围绕手电筒展开和发展,手电筒作为线索串联起小说的主要情节;从内容上看,手电筒是促使主人公大岭改变命运的物件,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从意蕴和主旨角度看,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中大岭想当矿工领一盏探照灯的情节可知,探照灯是手电筒的延伸,说明主人公想通过努力获得光明未来。

总结

1.从作品结构的角度分析该情节与全文其他情节之间的关系(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照应,埋伏笔,设悬念,等等)。

2.考虑该情节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看该情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心理、精神)。

3.分析该情节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猜你喜欢
大岭手电筒
古旧手电筒的“新”故事
时间手电筒
北去呼中
玩意
冰雪大岭——昆仑
冰雪大岭一昆仑
平淡天真 雄奇峻拔
从宗族关系村落机理及宗祠分析大岭村聚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