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海曙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1-08-05 08:24徐利华薄丁旖王慧张琰陈冰冰肖文强郑向阳王海滨
现代实用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海曙区旅居宁波市

徐利华,薄丁旖,王慧,张琰,陈冰冰,肖文强,郑向阳,王海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新发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病死率高,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掌握其传播规律对控制该病的流行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收集宁波市海曙区2020年3月前的83例COVID-19病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病例相关信息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系统中COVID-19的个案报告卡及宁波市海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确诊病例: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中相关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并同时具备相关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无症状感染者:无临床症状,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或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者。

无症状感染者发病日期:阳性标本采集时间;诊断日期:阳性检出时间。聚集性疫情: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的定义:14 d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车间等)发现2例及以上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且存在人际传播的可能性,或共同暴露而感染的可能性。

1.2 方法 对所有病例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设计的个案调查表收集信息,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龄)、病例发病及就诊情况(发病时间、临床症状、血常规及肺部影像学检查等)、危险因素及暴露史。所有病例调查信息均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填写,再由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核确认。潜伏期=发病时间-暴露时间;代间距=第n+1代发病时间-第n代发病时间;续发率=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或M(QR)描述,计数资料以百分数描述。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83例病例中,男23例,女60例,男女性别比1∶3.15;年龄10~96岁,平均(54.8±16.4)岁;无死亡病例;职业主要为家务及待业者36例(43.37%),离退人员22例(26.51%),其他职业均较少,医务人员1例(非医源性感染,有武汉旅居史)。

2.2 发病时间分布 宁波市海曙区最早发病时间为1月14日,从1月19日开始出现有武汉市旅居史病例,湖北省及其他省市旅居史病例较少,分散于整个疫情爆发期间,无明显聚集性。疫情爆发期间,出现两个高峰期,分别为1月22日发病11例(13.25%)和2月5日8例(9.64%)。病例主要分布于两个发病高峰期间,爆发前期及末期病例分布较少。从发病到确诊报告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4(0~15)d。见图1。

图1 病例发病时间分布

2.3 地区分布 海曙区17个镇(乡)、街道有11个镇、街道有病例报告,发病排在前4位的镇、街道是集士港镇18例(21.69%)、白云街道14例(16.67%)、高桥镇11例(13.25%)和望春街道11例(13.25%)。这4个镇、街道位于海曙区的东北角且相互毗邻,发病较多和几起聚集性疫情有关。

2.4 感染来源分析 83例中宁波本土病例有75例(90.36%),5例发病前14 d内有湖北旅居史(6.02%),3例(3.61%)发病前14 d内有其他省市旅居史,且有武汉人员接触史。

2.5 聚集性疫情分析

2.5.1 疫情概况 共发生20起聚集性疫情,其中公共场所内聚集性疫情2起,造成26例发病;家庭型聚集疫情18起,造成38例发病;聚集性疫情总共64例发病,占总病例的77.11%。

2.5.2 潜伏期计算 以首次暴露时间为感染时间计算,除无症状感染者及无明确暴露时间的病例外,59例确诊病例中位潜伏期为5 d(1~17 d)。潜伏期超过14 d有3例,占总例数的5.08%。

2.5.3 续发率和代间距计算 20起聚集性疫情总共有273名密切接触者,其中33名发病,续发率为12.09%(33/273);32对第一代与第二代病例的中位代间距为6 d(2~25 d)。

2.6 临床及就诊情况

2.6.1 首发症状 83例中 14例(16.87%)为无症状感染者,均无任何症状,并且均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14例无症状感染者中,男6例,女8例;男女性别比1∶1.33,年龄24~72岁,平均(50.1±15.3)岁。69例(83.13%)为确诊病例,这些病例中,首发症状最多的是发热(体温≥37.3℃)有52例(75.36%),其次分别为咳嗽21例(30.43%)和乏力12例(17.39%),有少数出现寒颤、肌肉酸痛及腹泻等症状。

2.6.2 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 83例全部做了肺部CT检查,其中76例有影像学改变,占比97.51%。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范围13例(15.66%),淋巴细胞降低6例(7.23%),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17例(20.48%)。

2.6.3 病例发现及就诊情况 83例中32例(38.55%)是自行就诊后被发现,有46例(55.42%)发病前处于隔离状态,另有5例(6.02%)为排摸中发现。69例确诊病例从发病到第一次就诊的间隔中位时间为1 d(0~11 d),就诊中位次数为2次(1~7次),发病后明确的中位外出次数为1次(0~10次)。

3 讨论

通过对83例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发现宁波市海曙区以本地疫情为主,最初由外地输入后,通过公共场所和家庭聚集性传播,造成本地局部的流行。在通过大规模的病例筛查及密切接触者的集中管理后,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发展。

本文结果显示宁波市海曙区疫情以本地聚集性疫情为主,涉及的病例占77.11%,本区最早的病例发病是1月14日,疫情的源头并不是很明确。现有研究发现,隐性感染者也可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1-2],通过对早期病例的追踪推断,本区可能还是由湖北来的隐性感染者传播,造成了本地的流行。本区的疫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地流行主要由一起公共聚集性疫情造成,该事件发生较早,民众对于该病的认识较浅,因此该事件涉及的病例大多发病后才被发现;而且该事件参与者基本是老年女性,在过年期间走动频繁,造成较多的家庭聚集性疫情,在家庭内传播1到2代之后,迅速得到控制。

本文病例中位潜伏期为5 d,多数研究发现COVID-19的潜伏期小于14 d,中位潜伏期在3~7d,本文统计的中位潜伏期在这之间,与日本研究的158例患者平均潜伏期相同[3],高于韩国Ki等[4]利用24例患者估算的平均潜伏期(3.6 d),低于荷兰Backer等[5]基于具有武汉旅居史早期病例的平均潜伏期(6.4 d)。本文还发现有5.08%的病例潜伏期超过14d,最长潜伏期达到17d,与之类似的结果还有Wang等[6]研究发现7.45%的患者潜伏期大于14 d。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潜伏期高于14 d的病例并不罕见,因此在今后的病例排查及密切接触人群管理上是否需要适当延长期限,还需要进一步研究[7]。

本文结果显示有16.87%的患者是无任何症状的隐性感染者,占比明显高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于报告系统对72314例患者研究的1.23%[8]。本区所有隐性感染者都是通过对密切接触者筛查而发现,占比高可能是因为病例还处于潜伏期即被发现,对密切接触者筛查较全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控制措施的及时性。另外,隐性感染者可能在一段时间以后会出现症状,因此他们可能还处于一个较长潜伏期内。有69例(75.36%)确诊病例首发症状是发热,与董晓春等[9]报道接近,说明大部分患者发病早期出现发热,因此将测量体温作为初步的筛查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COVID-19疫情早期对于其传染性及潜伏期认识不够,造成很多地区由输入疫情引发本地的聚集性疫情乃至出现超级传播的情况。随着对病毒了解的不断深入,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如广泛检测、严格的密切接触管理及必要的隔离措施等,使疫情得到很好的控制[10]。宁波市海曙区在本次疫情应对时,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并吸取了宝贵的经验,对今后的新发传染病应对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海曙区旅居宁波市
一波三折养花记
甜甜的可乐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过冬!避暑! 一卡在手说走就走
过冬!避暑!一卡在手说走就走
水镱霖??《几何体写生》
陈亦薇??《月下高桥》
超八成老人无法“旅居养老”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宁波市中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