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压疾病不同孕期血清脂溶性维生素和糖脂代谢水平及临床意义

2021-08-05 08:24龚黎明王沁郑惠
现代实用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孕早期溶性孕妇

龚黎明,王沁,郑惠

妊娠高血压疾病(HDP)是常见的产科并发症,也是女性在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发病率为5%~10%[1]。研究显示,维生素D主要调节人体钙磷水平,同时维生素缺乏也是妊娠期妇女并发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之一[2]。妊娠期出现的糖代谢异常可引起妊娠糖尿病、HDP、产后出血及羊水过多等,对产妇和新生儿均有严重的负面影响[3]。研究表明,妊娠期血脂代谢异常,尤其是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可增大先兆子痫的发生风险[4]。本研究拟比较HDP孕妇不同孕期血清脂溶性维生素及糖脂代谢水平变化,并探索其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兰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HDP孕妇385例(观察组),其中年龄24~39岁,平均(33.1±4.2)岁;孕前体质量指数(BMI)18~25 kg/m2,平均(22.4±2.3)kg/m2;其中妊娠期高血压178例,轻度子痫前期144例,重度子痫前期63例。纳入标准:(1)符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5]中HDP诊断和分类标准;(2)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及批准,孕妇及其家属充分了解研究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者;(2)合并妊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疾病者;(3)多胎孕妇;(4)合并心、肝及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异常者;(5)严重药物过敏史或近期服用影响孕妇糖脂代谢水平的药物者。

同期选取来院健康体检的120例孕妇设为对照组,年龄25~38岁,平均(32.7±3.8)岁;孕前BMI为19~25 kg/m2,平均(22.6±2.2)kg/m2。两组年龄及孕前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孕妇分别于孕早期(≤12周)及孕晚期(28~40周)行血液标本采集,要求所有孕妇在血液标本采集前空腹8 h以上,于次日清晨抽静脉血5 ml,静置后离心,分离并提取血清,即刻送检。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日本岛津LC-20A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血清血清维生素A(VA)、维生素E(VE)及维生素25(OH)D3(VD3)含量测定。采用己糖激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BG),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交换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酶标比色法测定血清TG及总胆固醇(TC),采用PEG酶修饰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选择性溶解酶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PBG、TG、TC、HDL-C及LDL-C等均采用日本AU5800生化分析进行检测,同时采用伊利康试剂盒及配套校准品。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孕妇不同孕期血清脂溶性维生素代谢指标(VA、VE及VD3)、糖类代谢指标(FBG及HbA1c)及脂类代谢指标(TG、TC、HDL-C及LDL-C)的水平变化,以及两组孕妇妊娠结局。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脂溶性维生素水平变化 孕早期,观察组孕妇血清V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孕晚期,观察组血清VA及V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VD3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孕晚期血清VA水平均低于孕早期,血清VD3及VE水平均高于孕早期(t≥3.16,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孕期血清脂溶性维生素水平变化

2.2 血清糖代谢水平变化 孕早期,观察组孕妇血清PBG及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孕晚期,观察组孕妇PBG及HbA1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孕晚期PBG和HbA1c水平相对于孕早期均下降(t≥2.68,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孕期血清糖代谢水平变化

2.3 血清脂代谢水平变化 孕早期,观察组血清TC及T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孕晚期,观察组HDL-C低于对照组,TC、TG及LDL-C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孕晚期血清TC、TG、HDL-C及LDL-C水平均高于孕早期(t≥2.67,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孕期血清脂代谢水平变化 mmol/L

2.4 母婴结局 对照组早产11例(9.17%),剖宫产23例(19.17%),发生新生儿窒息5例(4.17%);观察组早产176例(19.74%),剖宫产108例(28.05%),发生新生儿窒息27例(7.01%);观察组早产及剖宫产率均高于对照组(2=7.17、4.17,均P<0.05)。

3 讨论

HDP是一组以高血压及蛋白尿为特征的妊娠期疾病,是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6]。HDP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主要与遗传、胎盘因子、免疫炎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氧化应激、营养缺乏及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7],其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痉挛,最终损伤全身各系统器官。

VA是一系列视黄醇的衍生物,具有调节免疫、稳定炎症因子的作用。VE具有较强的清除氧自由基和抗氧化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整个孕期血清VA和VE均处于较高水平,可能与HDP患者孕期血脂水平升高有关,从而激起机体对过氧化损伤的保护性反应。两组孕晚期血清VA水平均低于孕早期,主要与孕妇及胎儿对VA的需求增加,同时对VA的吸收减少有关。VA减少可使HDP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反应过度,造成氧自由基和血管内皮损伤,引起血压升高[8]。正常妊娠期妇女体内代谢旺盛,从而促进体内自由基的产生,有研究认为,若血清VE水平下降,会导致孕妇体内自由基过剩,进而影响胎盘、血管内皮的寿命[9],但VE与HDP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此外,孕期血清VA和VE受母体健康状况、营养、激素水平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对HDP的预测不具备特异性。维生素D是脂溶性类固醇激素的一种,其中95%的维生素D由VD3提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孕晚期血清VD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推测维生素D缺乏可能通过阻断钙的吸收,刺激机体甲状旁腺激素、肾素的代偿分泌增加,从而引起HDP。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均表现为孕晚期PBG和HbA1c水平下降,但观察组孕晚期PBG和HbA1c水平仍高于对照组,可能与空腹时孕妇胰岛素分泌和葡萄糖清除能力较非妊娠期增加有关。随着孕期进展,各种激素水平逐渐增加,同时激素均有抗胰岛素的作用,可能导致周围组织对胰岛素反应的敏感性下降[10]。对于HDP孕妇而言,妊娠晚期胰岛素分泌受限而导致糖代谢紊乱,引起血糖升高。当进展为妊娠期糖尿病时,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增厚及管腔狭窄等病变,增加了HDP的发生率。Wong等[11]指出,妊娠中期HbA1c>5.4%可作为预测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监测指标,但重复检测的预测价值是否更高尚不确定。

妊娠状态下,母体对脂肪的需求增加,同时对脂肪的吸收较好,表现为血清TC、TG、HDL-C及LDL-C水平升高,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12]。当脂代谢出现异常时,就有可能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及HDP等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孕晚期除HDL-C外,其余各脂代谢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可能是由于HDP患者脂代谢紊乱,表现为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引起高脂血症。当中除了作为血管保护因子的HDL-C水平变化较小,其余TG、TC、LDL-C水平逐渐失衡,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加重了HDP的病情进展[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及剖宫产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患有HDP的孕妇较正常孕妇更容易导致等不良妊娠结局。

综上所述,血清脂溶性维生素及糖脂代谢变化在孕晚期更为明显,孕期应加强孕妇脂溶性维生素和血糖、血脂水平的监测。

猜你喜欢
孕早期溶性孕妇
孕早期睡眠时长与午睡频次对妊娠糖尿病的影响
孕早期体重变化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系
我有一个“孕妇”爸爸
孕妇睡觉会压到孩子吗
孕妇接种疫苗要慎重
帮你孕早期留住胎宝宝
产前检查“高危”孕妇别忽视
脂溶性维生素:营养需求之外的功能
黔产丹参脂溶性成分的研究
标准化超声切面筛查孕早期胎儿结构畸形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