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时相CT血管造影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侧支循环的效果研究

2021-08-05 05:30方晓云汪艳芳姜亦伦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14期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

方晓云,姚 柳,汪艳芳,姜亦伦

多时相CT血管造影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侧支循环的效果研究

方晓云,姚 柳,汪艳芳,姜亦伦

摘要:目的探讨多时相CT血管造影(MP-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侧支循环影像检查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83例,病人均进行MP-CTA检查和CT灌注成像技术(CTP)检查,分析MP-CTA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侧支循环的特异度、敏感度,并比较有无侧支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MP-CTA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侧支循环的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76.32%、75.56%。入院时有侧支循环病人NIHSS评分与无侧支循环病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周后、出院后3个月有侧支循环病人NIHSS评分低于无侧支循环病人(P<0.05)。结论MP-CTA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侧支循环较为可靠,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其影像学图像特征典型,且建立侧支循环可有效改善病人预后。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多时相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技术;侧支循环;影像学检查;预后;神经功能

基金项目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指导性项目(No.Z2019047)

作者单位: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江苏无锡 214100)

通讯作者姜亦伦,E-mail:docjiangyl@163.com

引用信息方晓云,姚柳,汪艳芳,等.多时相CT血管造影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侧支循环的效果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4):2431-2434.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1.14.033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显著上升,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高[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病人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所致,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2-3]。脑梗死病人的病情、种类不同,其治疗、预后也存在一定差异。有研究表明,通过建立有效侧支循环能够直接影响缺血半暗带区及梗死灶面积,从而对病人脑血管再通、再灌注起到促进作用[4-5]。寻找科学、有效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侧支循环评估方法,对改善病人预后、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6]。CT血管造影(CTA)具有时间相短、无创、直观性强等优点,已成为临床检测病人颅内血管侧支循环的首选方法[7]。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多时相CTA检查,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83例,其中,男45例,女38例;年龄42~81(60.07±7.46)岁。病人均经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症状表现为偏瘫、昏迷、嗜睡、头晕、失语及一侧肢体乏力;均接受多时相CTA(MP-CTA)及CT灌注成像技术(CTP)检查。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脑出血;脑肿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2 方法

1.2.1 扫描方法 采用128排多层螺旋CT扫描仪,取病人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造影剂选择碘比醇350,总量为100 mL,然后注射0.9%氯化钠溶液,速度均为5~6 mL/s。扫描自病人颅底至颅顶,设置电压为120 kV,轴扫层厚5 mm,电流调节为自动模式。造影CTA扫描方法:以肉眼可见颈总动脉显影时手动启动螺旋扫描,自颅底至颅顶,分别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和延时期多时相扫描。设置层厚0.625 mm,管电压80 kV,并选择Auto造影剂50 mL,速度为6 mL/s,取得原始图像后传输至工作站并行后处理。CTP扫描方法:先实施颅脑常规横断面扫描,范围≥4 cm,大脑范围为苍白球最大层面向上、下间隔2 cm,与CT平扫基线一致,轴位,层厚5 mm,管电压80 kV,管电流150 mA,共曝光25次,扫描50 s,获得原始图像后传输至工作站并行后处理。

1.2.2 图像处理及分析方法 ①CTA图像处理。用容积显示、最大密度投影等重建头颈血管及斑块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记录侧支循环情况,并以脑动脉血管闭塞远端对比剂逆行充盈和缺血区轴位丰富的管网为诊断标准。②CTP图像处理。对比首次CT平扫,30 d后复查CT/MRI所见增液灶为梗死灶面积标准,采用镜面技术测量患侧与健侧相应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等。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MP-CTA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侧支循环的特异度、敏感度,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敏感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8]。②出院后3个月随访,记录无侧支循环病人、有侧支循环病人入院时、入院2周后、出院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NIHSS量表共有11个条目,总分0~42分,0~4分为轻度脑卒中;5~15分为中度脑卒中;16~20分为中重度脑卒中;21~42分为重度脑卒中[9]。

2 结 果

2.1 MP-CTA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侧支循环的特异度、敏感度 MP-CTA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侧支循环的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76.32%(29/38)、75.56%(34/45)。详见表1。

表1 MP-CTA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侧支循环的特异度、敏感度 单位:例

2.2 有无侧支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NIHSS评分比较 入院时有侧支循环病人NIHSS评分与无侧支循环病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周后、出院后3个月有侧支循环病人NIHSS评分低于无侧支循环病人(P<0.05)。详见表2。

表2 有无侧支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NIHSS评分比较 (±s) 单位:分

2.3 典型病例影像学图像处理与分析 病例[1],男,80岁,入院时NIHSS评分6分,入院2周后NIHSS评分1分,病人影像学图像处理及分析见图1。病例[2],男,57岁,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入院2周后NIHSS评分7分,病人影像学图像处理及分析见图2。

图1 病例[1]影像学图像

图2 病例[2]影像学图像

3 讨 论

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为颅内外动脉狭窄闭塞,其中颈内动脉是出现狭窄和闭塞的高发部位[10]。有临床研究表明,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人的临床转归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分析其原因主要为病人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开放程度不同,最终造成预后的差异[11-12]。临床普遍认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侧支循环的建立会对预后产生直接影响[13],因此,寻找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已成为研究热点。

MP-CTA是能够直接观察侧支循环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将其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侧支循环的评估,效果存在争议[14-15]。Sallustio等[16]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应用CTA和CTP可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孙勇等[17]研究结果显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实施CTA检查能够有效评估其颈动脉斑块的各种特征,且可有效预测病人远期脑卒中事件的发生风险。本研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MP-CTA诊断,效果优于应用单时相CTA,其对侧支循环建立的判断更准确,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76.32%、75.56%,且有侧支循环病人入院2周后、出院后3个月NIHSS评分均低于无侧支循环病人(P<0.05),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影像学图像具有典型特征,初步证实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采用MP-CTA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病人在建立了侧支循环后,可取得较好预后,部分脑卒中病人脑血管狭窄较为严重,通过CTA可见血管基本闭塞,但病人未出现瘫痪情况,其原因与病人建立了有效的侧支循环有关,已建立侧支循环者通过溶栓治疗后能够获得更好的血管再通、再灌注效果[18-19]。人软脑膜侧支循环在接受影像学技术检查时,由于其对于细小的动脉间连接无法直接显示,而主要依靠间接评估病人软脑膜逆向充盈的程度及概率,软脑膜动脉接受且通过侧支循环血管而获得血流,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有效评估病人侧支循环,但其为侵入性操作,且具体流程较为繁琐,因此,无法广泛应用[20]。而MP-CTA为非侵入性操作,方法更为简便,且病人侧支循环在MP-CTA上具有典型特征,所以MP-CTA具有更好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MP-CTA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侧支循环较为可靠,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其影像学图像特征典型,且建立侧支循环可有效改善病人预后。

(收稿日期:2020-03-24)

(本文编辑 王丽)

猜你喜欢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溶栓预后影响因素与临床研究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患者的保护作用分析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康复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