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梁的揭示与敞开

2021-08-05 00:23仵埂
延河 2021年7期
关键词:刘亮程刘亮黄沙

仵埂

我们总是不由自主以人的眼光为尺度,打量世间万物。这句话确实有点奇怪,不是人的眼光,难道还能是别的?你能拽着头发上天去?你能将自己换成驴的眼光、马的眼光、鸟的眼光、虫子的感觉、青草的感、风的感觉吗?刘亮程能。瞧瞧他关于驴的文字、虫子的描写、夜晚的感受……觉得他是通灵的,仿佛上天在他身上注进一丝特殊的气息,他自由随意地挥洒,舒展开来的东西怎么看都好,真是令人讶异。不事雕琢,随意点化,没有矫情伪饰,没有拿腔拿调,诚恳真实的喃喃诉说,你却觉得舒服通透,觉得就他对万物的感知而言,似乎是看到了灵界的魅影,真实不虚。

就说驴吧,这篇名为《通驴性的人》的文章如此开头:“我四处找我的驴,这畜牲正当用的时候就不见了。”然后他回溯驴的行为,说了公驴在母驴发情季节,自有自己认为的最重要的事情要做。然后他说:“我没当过驴,不知道驴这阵子咋想的。驴也没有做过人。我们是一根缰绳两头动物,说不上谁牵谁。”是的,作者感受到了那种在哲学上叫作对象化的东西,你以为你在控制对象,谁知在控制对象时你也被对象反控制。“有一次它们(指驴)不回来,或回来晚了,我便不能入睡。我的年月成了这些家畜们的圈,从喂养、使用到宰杀,我的一生也是它们的一生。我饲养它们以岁月,它们饲养我以骨肉。”尽管,我作为人的一员,是聪明的,进化的,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驴不同,它们“还是原先那副憨厚的样子,甚至拒绝进化。它们是一群古老的东西,身体和心灵都停留在远古”。但它们“透悟几千年的人世沧桑,却心甘情愿被我们这些活了今日不晓明天的庸人牵着使唤”。此时作者还嫌不够,进入到了“驴思”之中,仿若禅师的憬悟,悟到“这鬼东西在一个又一个冷寂的长夜,双目微闭,冥想着一件又一件大事。想得异常遥远、透彻,超越了任何一门哲学、玄学、政治经济学”。我想,在许多时刻,或是田间小憩的静观,或是夜晚炕头的反思,刘亮程一定久久地将思维的触角伸向驴的方向,进入到对象之中,以人的尺度反观驴的物性,让驴借人的视角而呈现,让我们看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驴子来,获得一种天地万物的大关照。

多年前,一次我翻阅《散文选刊》或是哪本杂志,无意中读到一段文字,我被“惊”到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刘亮程的散文,里面写一群孩子在村庄玩捉迷藏的游戏,散文叫《走着走着就剩下我一个人》。作者以第一人称叙事:我和五个孩子去寻找另外藏起来的两个孩子,我走在前面,走着走着,后面的人不见了,天上有了乌云,把头顶的星星遮住,接着“风突然从天上掼下来,轰的一声,整个地被风掀动,那些房子、圈棚、树和草垛在黑暗中被风刮着跑,一转眼,全不见了。沙土直迷眼睛,我感到我迷向了。风把东边刮到西边,把南边刮到北边”,把村庄刮得不见了。我惊讶的是作者描写孩子那种奇异感觉,特别是状写夜之黑,那种彻底的透黑,传神到了令人惊悚的地步。我没见过有人将夜黑写到如此地步。“天黑的什么都看不见,我甚至不知道村子到哪儿去了,路到哪儿去了。想听见一声狗吠驴鸣,却没有,除了风声什么都没有。”这种黑,这种忽然间人所目见之物统统消失,人与日常亲切熟悉的存在之物失去联系,孤零零地剩下一个人,惊恐于天地之间。作者继续延展这种感觉:“以往也常在夜里走路,天再黑心里是亮堂的,知道家在哪,回家的路在哪。这次,仿佛风把心中那盏灯吹灭了,天一下子黑到了心里。”这是多么灵性的文字,棒极了。它先说了外部世界的黑,回过头再说心内世界的黑,过去的历经,是天再黑心里是亮堂的,家和路是清楚的,这次,风吹熄了心中的灯,于是,“天一下子黑到了心里”。这真是惊心动魄的文字。然而,没完,作者继续自己的触角,将这种惊悚之感伸延。他说黑暗中他摸到了一户院子,摸见了一棵没有皮的树,移两步,又摸到一棵,也光光的没皮。说自己闭着眼睛想的时候,心里黑黑的,所有院子里的树都死了,没有皮。然后,他摸见了房子,摸见了门。“直起身,想叫醒这户人,他的手刚触到门上,咯吱一声,门开了,以为是房主人开的门,站在门口愣了半天,却没有人出来,问了句:有人吗?没有人回答。”这是怎样的让人失魂破胆的场景。自己拔脚就往外跑,却又找不见了门,顺着墙摸了一圈也没有找到,门好像被人堵住了。于是想翻墙,却掉在地上,再往前摸,摸见墙上一个头大的洞,伸手扒了几下,感觉一股风夹着沙土直灌进来。很有意思的是,作者说第二天或者以后的那些年,“我都再没找见这个长着两棵死树的院子,到现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家,到底在哪。可能我在黑暗中摸到了村庄的另一些东西,走进我不认识的另一个院子,它让我多年来一直觉得,这个我万分熟悉的村庄里可能还有另一种生活隐暗的存在着”。这种发现和感觉,实在奇妙。仿若一种折叠的生活,一种藏在日常中的陌生,发现被遮蔽的隐秘,难道不是吗?我们习见的日常里,不就常常隐匿着未见之物吗?我被刘亮程笔下的夜黑俘获了,仅此一次,就使我永远地记住了刘亮程,记住了《一个人的村庄》。

有时我也觉得,奇妙的文字里可能藏着精灵鬼怪,这一次你触到它,将它抓住了,它也满心欢喜地浸透于你每一个毛孔,让你通透到想喊想叫。但是下一次,你就未必幸运,它可能就隐匿或者逃脱了。人与文字之间,也有因缘,天时地利,缘生情灭,好运未必都能将你伴随。后来我再去寻找那场使作者迷失的风,却再也找不回来,那种将我也迷进风沙里的感觉,原来是飘忽不定的,我知道我无法尽情传递出我当时的阅读感觉,其中那些强烈的被击中被点燃的心绪,曾经的心灵的电闪雷鸣,必藏在自己体验境遇的某个角落。我几十年生活在西安市小寨这个区域,一日走在小寨大十字路口,忽然间周围的高楼店铺全不认识了,满眼陌生,非常恐怖。仿若乾坤倒转,着实被吓了一跳。不知是什么障眼法,让我一下子失魂。

我总以为,一个写出了非同凡响文字的人,一定有别的禀赋,或者他的耳朵,或者他的气质,或者他的触觉,总有些不同寻常。他似乎能听别人听不见,看别人看不见,感别人所未感,有能力将自己打进事物的深处。瞧瞧刘亮程写虫子的文字,你就觉得他是多么奇妙:“我在草中睡着时,我的身体成了众多小虫子的温暖巢穴,那些形态各异的小动物,从我的袖口、领口和裤腿钻进去,在我身上爬来爬去,不时地咬两口,把它们的小肚子灌得红红鼓鼓的。吃饱玩够了,便找一个隐秘处酣然而睡。我身上发生的这些事我一点也不知道……醒来时是另一个早晨,我的身边爬满各种颜色的虫子,它们已先我而醒忙它们的事了。这些勤快的小生命,在我身上留下许多又红又痒的小疙瘩,证明它们来过了。我想它们和我一样睡了美美的一觉……对这些小虫子来说,我的身体是一片多么辽阔的田野,就像我此刻爬在大地的这个角落,大地不会因瘙痒和难受把我提起来扔掉。”你说,他就是这样,以虫子的视角感受虫子。我们不能,我们只能以人的眼光感受虫子带来的瘙痒不快,脱不开人固有的认知窠臼。这篇《与虫共眠》的文字,在结尾部分,带有温婉的讽喻,他说:“我因为在田野上睡了一觉,被这么多虫子认识,他们好像一下子就喜欢上我,对我的血和肉的味道贊赏不已……现在,他们在我身上留了几个看家的,其余的正在这片草滩上奔走相告,呼朋引类,把发现我的消息传播给所有遇到的同类们。我甚至感到成千上万只虫子正从四面八方朝我呼拥而来。”作者的妙思刚好与人们面对这种现状的惊恐相反。“我的血液沸腾,仿佛几十年来梦想出名的愿望就要实现了。这些可怜的小虫子,我认识你们中的谁呢,我将怎样与你们一一握手。你们的脊背小得签不下我的名字,声音微弱得近乎虚无。我能对你们说些什么呢?”人间的功名拖累聪明人一生。在虫子的世界里,我终于成为名人,有这么多喜欢我的虫子,向觐见一般向我欢呼着奔来,但“我认识你们中谁呢?”我还要微笑着与你们一一握手,并想着签名的事。人间的明星和粉丝,不正如此吗?多么睿智的遐思与联想!

刘亮程有本事体察万物,深入万物,成为草木虫鸟,成为驴马狗猫,成为星夜风树,成为游荡在这个名叫黄沙梁的村庄的一颗魂灵,进入一切与黄沙梁有关的事物之中。他的笔一伸进黄沙梁,天与地都活了。他将笔移出黄沙梁,想发几句高大上的议论,显出一点时尚的调门,一下子就走了形串了味,怎么觉得都不对。有人说,刘亮程只写出了乡村之美,无涉贫困和苦难,少了点现代批判意识。一个作家的风格,怎么可能面面俱到?刘亮程真要那样写,就不是他了,那样写的作家一大堆,而如此感受乡村的,却只有他一个。刘亮程发现了超出现实之物的东西,他将一种被遮蔽的东西向我们打开并且照亮,使一些物象重新获得意义。这样,黄沙梁就不是那个黄沙梁了,他是刘亮程笔下的艺术之物黄沙梁。无疑,这个仿若不存在的纸上的黄沙梁,一定比那个存在的现实黄沙梁多出来点什么?是什么呢?是作者打开的一种走在途中的村庄,他存在于黄沙梁中,又通向了无限辽远的未来,伫立在我们的审美的前方。

责任编辑:丁小龙

猜你喜欢
刘亮程刘亮黄沙
万里黄沙处,一座正在消失的古城
一面短旗退万军
黄沙梁
黄沙覆身(节选)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故乡意象
刘亮、杨光设计作品
对比分析朱自清和刘亮程笔下的父亲形象
赶不走的“小耐克”
最后的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