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手记

2021-08-05 00:23刘云
延河 2021年7期
关键词:罗什奈德敦煌

刘云

一封家书

我在一年中最热的月份,开始了为期十六天的丝路采风之行。进入河西走廊后,一路上看到的尽是荒漠和戈壁,还有不时出现的烽燧。“昔日烽火已散尽,边塞空余狼烟台”,说的就是古代西域的军事建筑。这些残存的烽火台,让我想到的不是开战在即的兵荒马乱,而是一个尘封了千年的故事。

1907年春天,英国探险家、文物大盗斯坦因在敦煌的一座坍塌的土堡中,发现了八封寄往撒马尔罕的纸质信件。这八封信,在破败的墩台里孤独地躺了一千六百多年。虽然历经千年的风吹日晒,笔迹却清晰可辨,其中一封信是一个名叫米薇的粟特女子写给丈夫的家书。

信的内容显示,米薇的丈夫那奈德去往撒马尔罕(史书里的“康国”,粟特人的大本营,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经商未归,她和女儿滞留在敦煌。分别之后,她多次给丈夫写信,但是从未收到过一封回信。恐怕米薇做梦都想不到,她那封看上去像是最后一封的绝笔信,并没有寄出敦煌,而是一直悄然沉睡在敦煌的烽燧里。为什么没有寄出敦煌?为什么会藏在烽燧里?

这个千古谜团,早已无法考证。我能肯定的是,传送这批信件的邮差是个忠义之士,他在送信的途中遇到了不测,危机时刻还想着保护信件,打算等到安全脱身的时候来取。即便没有机会来取,也祈求上天让某个好心人发现,最终能送到收件人手中,或者返还给寄信人。历史有时是一连串的偶然事件环环相扣的结果,就是因为邮差把信藏进了烟墩,才有了日后斯坦因的发现,才有了考古学家的破译,才有了米薇的遭遇大白天下。

这封被大英博物馆命名为“3号信”的信中写道:“当听到你安好的消息,我感到自己永远不会死去。可是眼下我很不好,很糟糕,很凄惨,我一次又一次给你写信,但从来没有收到过你的哪怕一封回信。我所有的不幸就是,为你在敦煌等了三年……我遵从你的命令来到敦煌,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也没有听从兄弟的意见。我宁愿嫁给猪狗,也不愿做你的妻子!”

说到米薇,就要先简单了解一下粟特人。据史料记载,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亚地区的古老民族,5至8世纪几乎垄断了陆上丝绸的国际贸易。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中,最早到中国经商的就是粟特人。从历史记载能够看出,粟特人广出做生意的天才并非没有原因。男子成年后必须脱离家庭独自谋生,孩子一降生就进行经商教育。传统习俗的造就加上其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使粟特人活跃在丝绸之路上长达两个半世纪,因此以擅长经商闻名欧亚大陆。

作为粟特人的那奈德毫无疑问是个商人,他不远千里携着妻女跑到敦煌做买卖。我从米薇会写信这一点判断,米薇应该是个出生在殷实家庭的女子,自幼识文断字,喜欢读书。所以天真浪漫,受了爱情的蛊惑,任由自己的性子嫁给了那奈德。婚后她不顾家人的劝阻,执意跟着那奈德千里迢迢来到了敦煌。

我猜,离开故乡之前,米薇从那奈德的口中知道敦煌是联结西域和中原商贸的枢纽要道,是河西一带的繁华中心,却不知道敦煌是个干燥炎热,被无边的沙漠和戈壁三面包围的边陲小镇,更不知道丈夫会将自己和女儿遗弃在这里。

敦煌是丝路商贸的中转站,那奈德把家里安顿好以后,就沿着丝绸之路出发了。离人总是泪千行,所以我想那奈德临走前夕,一定多次对米薇描绘了丝路贸易的繁荣景象,也描绘了他在不久的将来荣归敦煌的风光,以及日后富足舒适的生活,在敦煌安家乐业:置办房产和田地,雇佣几个仆人,让米薇十指不沾阳春水,让女儿学习琴棋书画。那奈德估算了此行所需的时间,并许下了铮铮誓言。米薇母女二人相信,只要忍受一段时间的分离,就苦尽甘来了。

那奈德答应给米薇写信,米薇左等右等就是等不来,于是她寄了一封又一封信。每次远远看见邮差骑马过来的时候,米薇和女儿都要招手呼喊,跑到跟前急切地问:“有我的信吗?”听到“没有”两个字,米薇的心往下沉,女儿也闷着头不说话。米薇安慰女儿,其实也是安慰自己:“那奈德可能太累太忙,顾不上写信,也可能写了回信但是忙得没时间或者累得忘记了寄出。男人如果有了妻子以后,就会一门心思想着赚钱养家,哪里顾得上儿女情长。”商人重利轻离别,这话用在粟特男人身上再恰当不过。

米薇一直等不到那奈德的信,就托人打听他的情况,而且打听到了。这在信的开头一句就有体现:“得知你安好的消息。”那奈德明明尚在人世,为何连一封信都不回,哪怕是一封与君决绝的休书也行,至少说明他心里还有米薇,还记得米薇的存在。其实那奈德想不起米薇也很正常,粟特和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相似,允许男人休妻,实行一夫多妻制。由于粟特人大多是长途跋涉去远处经商,因此还有奴仆、侍妾、姘头等统称为次妻的女性陪伴。想必米薇当初决定嫁给那奈德的时候,就准备着“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即使此恨绵绵无绝期。

古往今来灌输给女性的观念都是,嫁对丈夫是女人一生最大的成功,守住丈夫是女人一生最重要的事业。时代在进步,可是女人仍自觉不自觉地继承着古人的“教诲”,放弃了对自己命运的主宰,转而把余生寄托在男人身上。如同一场豪赌,运气占了相当成分。男人若是辜负了女人,就很可能毁掉女人的一生,尤其是作为粟特人的女人。

那奈德走了三年之久,他留下的家用早花完了。我推测米薇变卖了自己的首饰和值点钱的家当,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再没可以变卖的东西了,只好向同乡求助。刚开始,别人同情这对孤儿寡母,还会给她们一些食物。渐渐地,大家知道那奈德不会回来了,米薇的生活没有指望了,她是个无底洞。粟特人历来奉行亲兄弟明算账,他们与亲友邻居之间的钱财算得一清二楚,就是蝇头小利也要争夺。所以,我断定米薇借不到钱,这也和信中透露的信息吻合。

她不是没有想过投靠自己的父母,可是,一个女人带着孩子,穿过大漠黄沙,捱过饥饿干涸,避过野兽、强盗、匈奴回到楼兰,简直像登天一样难,她只能梦回楼兰。

我始终认为,如果不是因为女儿,米薇在日复一日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绝望中,早就发了疯,纵然没有疯掉,也是带着满腹悲愤一死了之了。不是好死不如赖活,而是必须苟全性命于世,想方设法活着,不顾一切活着,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强烈的本能之爱。她不知道自己能撑多久,她只知道“我得活着”。只要能活下去,再想办法弄到20个斯塔特的路费,母女俩就可以跟着商队回到撒马尔罕了。我不知道20个斯塔特的折合多少银两,但我知道敦煌与撒马尔罕相隔几千公里,所以估计20个斯塔特绝对不是个小数字。米薇在信中提到,她的温饱没有着落,根本拿不出这笔钱交给商队,因此在三年里生生错过了五次离开敦煌的机會。哀莫大于心死,如果没有回到家乡的可能,米薇不会至死心存幻想,她的悲痛或许也能减轻。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可以说是米薇的写照,她把锥心刺骨的痛楚化成了生生不息、死而后已的哀鸣。我常想象米薇在弥留之际,用尽力气发出了“我到不了撒马尔罕了”的叹息,她一遍一遍地问那奈德“为什么”,直到带着深重的怨恨闭上了双眼。米薇的命运是在家人反对她来敦煌的时候就注定了,还是在她嫁给那奈德的时候就注定了,抑或是在她不可选择地身为一个粟特女人的时候就注定了,答案已经不重要了。米薇最后客死他乡,而且死不瞑目,她恨自己,更恨无情无义的丈夫。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一千六百多年前,米薇不知道她的绝笔信没有送出敦煌。一千六百多年后,米薇也不知道她的悲伤经由一个英国人之手展现在世人面前,而且还将继续在博物馆里展览。与其说展览的是一件文物,不如说展览的是一颗破碎的心。

看着网上那封被博物馆收藏的“3号信”的照片,我想代米薇问问那奈德,是否有一个时刻想到过她?我也想替那奈德告诉米薇:“米薇,你再不用到处去借钱了,也不用到处去讨饭了,一切都过去了。从公元312年至今,我已经忏悔了一千七百零五年。求你擦干眼泪,放过自己。”“3号信”是那奈德抛弃米薇的实证,定格了米薇半生的痛苦,一直无声地追问着“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当生命归于尘土,又经过了千秋万代,谁都没有想到,那奈德和米薇这两个人的名字连同他们的情仇都载入了史册。米薇,你可以安息了。

从西到东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人物里,名气最大的是玄奘法师,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西游记》小说的广为流传及电视剧的热播。最受争议、有情僧之称的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他的诗作名扬天下。而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要属鸠摩罗什。

说他是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代高僧,并非没有根据。他的家庭,他的出生,他的经历,他的死亡,都不同寻常。

鸠摩罗什的祖籍在天竺,祖上世代为相。父亲鸠摩罗炎一心向佛,不想做官,就跑到了龟兹。龟兹国王因为敬重他的高洁,在见到他的第三天就封其为国师。鸠摩罗炎难以推辞,暂时住了下来。

龟兹的公主耆婆美若天仙,才智过人,又是个虔诚的佛教徒。邻国慕名求婚的显贵络绎不绝,耆婆始终不为所动,20岁仍待字闺中。直到鸠摩罗炎出现,令耆婆一见倾心,决定嫁给他。一个是待嫁的妹妹,一个是未娶的国师,两人又都喜爱佛法。这在龟兹国王看来,简直就是天赐良缘,于是他竭力促成了这门亲事。

命运像是和鸠摩罗炎开玩笑,他为了立志修行,远离故土,没成想却把自己送进了龟兹的鸟笼。不但身居高位,而且还要娶妻生子,过世俗的生活。或许世上发生的每件事情,背后都有佛祖的旨意。鸠摩罗炎生在相国之家,却对做官没有一丝兴趣,父亲非要让他继承相位,他就来到了佛法盛行的龟兹,刚好遇到了谁都瞧不上的耆婆,而她偏偏一眼看中鸠摩罗炎,还非他不嫁。这一系列的机缘巧合,其实是佛祖为鸠摩罗什的降生做的安排。

婚后不久,耆婆就怀孕了。奇怪的是,耆婆怀孕期间,突然能听懂梵语,而且会说。有位罗汉断言,耆婆肚子里的孩子一定不平凡。果然,出生后的鸠摩罗什,半岁会说话,3岁能认字,5岁开始博览群书。7岁跟随母亲一起出家,能“日诵千偈”,即三万两千句。9岁,母亲带他到印度学习佛法,师从盘头达多。12岁,鸠摩罗什回到龟兹。每次开坛讲法,诸国的君王都跪在地上,好让他踏着脊背登上法座。短短数年,鸠摩罗什就声名远播,不仅在西域人人皆知,而且传到了长安。以至于苻坚派吕光带兵七万征讨西域,劫持鸠摩罗什。当吕光把鸠摩罗什押解到凉州(今甘肃武威),他的佛场也跟着转移到凉州。这应验了耆婆的话,鸠摩罗什将去东方(中国)传教,而且历尽坎坷。

鸠摩罗什曾说,如果能将佛法传到中国,哪怕遭受火炉汤镬的苦楚,他也绝不后悔。至于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首先到达中国的哪一个地方,鸠摩罗什不知道,也不用知道。现在脚下踩着东方的国土,鸠摩罗什离实现伟业又近了一步,他一阵欣喜。

弘法的路上从来都布满了荆棘。吕光见鸠摩罗什年纪轻轻,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就变着法子戏弄他。吕光命鸠摩罗什骑野牛和烈马,还异想天开地让他与龟兹王的女儿,也就是他的表妹成亲。鸠摩罗什苦苦请辞,吕光就在宴席上把他灌醉,然后连同龟兹的公主一并关进密室,逼其就范。生米煮成了熟饭,鸠摩罗什无可奈何地娶了表妹为妻。对出家人而言,拯救黎民百姓脱离苦海,才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况且生死有定,一个人能活多大年龄,怎么个死法,葬身何处,都是由他的因果决定的。于鸠摩罗什来说,修行就是饱受屈辱,何况他还肩负着使命。所以他没有因为破了大戒寻死,虽然无法面对自己,佛祖,弟子,信徒。但是,结婚总归是鸠摩罗什身上洗刷不掉的污点。在凉州的十七年,他研习佛法的同时,是否一直处在痛苦之中?佛教劝人放下,何为放下?就是不纠结,不执着,不抱怨,如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鸠摩罗什是一代高僧,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痛苦才异常强烈。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众人替他扼腕叹息的时候,他正用佛法夜以继日地疗伤,慢慢变得宠辱不惊,心无挂碍。如果不是这样,他怎么能在十七年的软禁生活中,一边讲经说法,一边学习汉文,默默地为日后大规模地翻译佛经做准备。

鸠摩罗什自从和吕光有了交集,就成了失去自由的俘虏。吕光是他的劫,凉州是他的人生转折点。吕光攻打西域用了三年,等他回到凉州的时候,苻坚已经死于淝水之战,吕光就自立为王。后秦的皇帝姚苌久闻鸠摩罗什的大名,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凉州邀请鸠摩罗什,都被吕光父子阻挠。姚兴继位后,又再三邀请鸠摩罗什,吕光父子仍然不肯放行。

多次要不来人的姚兴,一气之下,亲自领兵在公元401年打败了后凉的吕隆,这才以隆重之礼把已经57岁的鸠摩罗什迎请到了长安。一时间众僧云集,数以千计的参学者不远万里汇聚到了长安,就连姚兴也经常亲率王公大臣前去听鸠摩罗什说法。佛教在长安空前兴盛,并迅速向中原地区传播。

然而,唐僧取经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少一难都不行,修成正果必须经受千锤百炼。后来,同样的闹剧再次上演,姚兴担心“法种断绝”,强迫鸠摩罗什娶十名歌妓。他因此终日愧悔,用“臭泥中生蓮花”自喻。尽管两种互相冲突的身份交错叠加,他却没有迷失过方向。

鸠摩罗什到达长安的次年,姚兴将他安置在皇家公园—逍遥园(今陕西户县草堂寺),又从全国遴选各地高僧和文人名士参与译经。终于等到这一天的鸠摩罗什,废寝忘食地带领三千弟子,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可是,有个外国沙门说,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还不到他所精通的十分之一。我想,不管是十分之几,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可能佛祖认为,鸠摩罗什的使命已经完成。玄奘西行是为了求取真经,鸠摩罗什东行是为了传扬佛法。长安既是玄奘的起点,又是鸠摩罗什的终点。两人的路线相反,但对佛学的贡献不相上下,只不过一个是奠基者,一个是继承者。鸠摩罗什是把大乘佛教带到中国的第一个人,是照亮东方众生心灵的一盏明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法唯心,心转万法”,我们至今还在阅读他翻译的清雅经文。

但是关于鸠摩罗什的妻妾以及两个儿子,官方和民间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好像他们没有存在過一样。也许佛祖不想世人非议高僧,不想世人误解佛教吧。鸠摩罗什生前诚发誓愿:“如所译经典无误,死后焚身舌不烂。”公元413年,70岁的鸠摩罗什突然去世。火化以后,尸身全部成灰,唯有舌头完好,而且不断放出形如莲花的光亮。在一片惊诧声中,鸠摩罗什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107号洞窟

回到西安四个多月了,我对莫高窟的牵念,依然挥之不去。公元366年,印度僧人乐尊在鸣沙山的峭壁上,开凿了一个专门用来修行的禅窟。从此,莫高窟诞生了,并在千年之后惊艳了世界。

人们赞叹它的鬼斧神工,也都知道莫高窟的建成历尽了艰辛,却不知道营造一个洞窟少则需要几年,多则十几年或几十年。不管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经济上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投入。千余个洞窟里,那些装饰精美的大型洞窟毫无疑问是名门望族修建的,而绝大多数的小洞窟都是普通阶层开凿的。

建成于公元871年的107号洞窟就是其中一个,在参观的过程中,这个只有七八个平方大小的洞窟引起了我的注意。导游介绍说,这个洞窟由晚唐的某户人家营建,除了家庭成员以外,奴婢也拿出了自己仅有的积蓄。从斑驳的壁画上可以看到,奴婢身份的母女俩手捧着妆奁和衣包。题记写着,她们出资绘制了六身释迦摩尼像,愿舍贱求良。

古代,奴婢的地位比妓女还要低下。《唐律疏议》有明确规定:“奴婢,律比畜产。”她们是主人的私有财产,是会说话会做事的工具,没有独立的户口,都是列入主家计算,不能用自己的姓氏,也不能用自己的原名,要由主家起个新名。婚配和生育全由主人说了算,从这点看,还不如牲畜。就连穿戴也有严格规定,例如不能穿红戴绿,不能佩戴首饰。此外,法律对奴婢不但没有保护条款,而且处处压制。《唐律》规定,奴婢不能状告主人,除非主人犯有谋反、谋大逆、谋叛之罪,否则处以绞刑。主人强奸自家婢女,不算犯罪。

在民国以前,奴婢本人及其后代也被剥夺了参加科举考试和入朝做官的权利。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玉,父亲为内阁大臣申时行府上的家奴。李玉从小爱好读书,梦想将来通过科考踏入仕途,但都被申家告讦,所以不得不专心从事戏剧创作。又如,清朝曾连续发生过福建巡抚弹劾长随出身的某县同知何某、湖南巡抚弹劾门人出身的候补道刘某之事,结果两人都被革职查办。

奴婢属于贱籍,而贱籍制度自古就有,一旦入了贱籍,终身不能改变。虽然到了雍正时期,实施了脱离贱籍的办法,但是,奴婢的权利仍然受到诸多限制。脱籍以后要历经三代,也就是说到第四代才能参加科举。即使考取了功名,主仆名分也不得解除。清律就有规定:“奴离主后,仍得恭敬旧主,每逢年节或婚丧喜庆,还得赴旧主家行礼服役。”比如满洲正白旗的家奴青麟,在道光年间中了进士,后来官至湖北巡抚,但是“每诣旗主家,犹不得赐座”。

不但如此,历代的法律还规定,一朝为奴,终身为奴,子孙后代也要为奴。她们无法挣脱命运的枷锁,可是,越挣脱不了,就越想挣脱。

翻阅《红楼梦》不难看出,大观园里的奴婢也分三六九等。她们由于祖辈是主人家的奴仆,因而一出生就注定了是主人家的丫鬟。就如银行的存款利息,果树结的果子,母鸡下的鸡蛋,都属于原物所有人。这种世袭制带来的法定身份和原住民的地位,让她们产生了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因而看不起从外面买来的婢女。买来的婢女,身价有高有低。价钱贵的婢女看不起便宜的,身价低的婢女看不起学杂耍和唱戏改行的。尽管她们大多容貌端庄,但是在世俗的眼里有不光彩的过去,哪怕当个丫头也像妓女从良,总是低人一等。

一般来说,婢女最糟的结局是在年老或患病的时候被主人卖掉,最好的归宿是被收为小妾。虽有为数不多的婢女从通房丫头升到了小妾,但是想要扶为正房却不大可能。因为古代的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森严,就说先秦时代,小妾想要坐上正房的位置,可能性基本为零。齐桓公举办诸侯会盟时,确立的第一条盟约就是“毋以妾为妻”。北宋年间,当时的两任宗令赵宗景和赵宗惠,妻子死后将妾遣归,再以良家女子的身份娶回做妻。朝野不禁为之哗然,宋神宗下诏婚姻无效,革去了二人的宗令职务。《唐律》也有规定,如果男人娶妾为妻,婚姻不仅违法,两人还会获刑一年半。因此,古人死了正室,通常都是再娶,而非扶正小妾,因为不合乎道义和礼法。男人娶妻是家族行为,而纳妾是个人行为,所以家族一般不干涉。另外,小妾生的庶子和正室生的嫡子,待遇有着天壤之别。庶子不能参加祖庙的祭祀,不能继承爵位和财产,而且称父亲的正室为母亲,把自己的生母叫姨娘。小妾唯一比正妻占便宜的方面是,连坐制度不包括妾族。妻与妾实质上是一种主仆关系,相对于家里的奴婢,妾又是主人。

可以说,婢女即使幸运地当上了妾,也只是改善了生活状况。纵观五千年的历史,大概共有六七百位皇后,然而从婢女爬上权力的巅峰,荣耀的顶端,彻底改写命运,成为一代皇后的据我查证好像只有四人。

第一位是西汉的卫子夫,母亲是平阳府的家奴,她自然也是家奴。但是平阳公主看卫子夫长得漂亮,把她培养成了歌姬。卫子夫的兄弟卫青是骑奴,一家人都是平阳侯府的佣人。卫子夫当上皇后的过程很曲折,充满了凶险,最后也未能善终。晚年因为受人陷害牵连进了巫蛊之祸,两女一子都惨死在自己的丈夫、孩子的亲生父亲汉武帝的刀下,卫氏家族也被赶尽杀绝。卫子夫交出了皇后印玺后,自知没有活路,转身就悬梁自缢。

第二个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拥有非洲血统的皇后,李陵容。晋简文帝还是会稽王的时候,有五个儿子,四个不幸夭折,另外一个遭废。眼看自己已经42岁,妃子们却十年没有身孕,司马昱终日忧愁。他病急乱投医,请来了相士占卜。相士看遍了所有的妃子,说她们不会生育。司马昱不甘心,命人叫来了府内所有的女子给相士过目。不料,相士指着一个下等奴婢说“就是她”,王府上下都傻了眼。据《晋书》记载,李陵容又高又壮,皮肤黝黑,头发卷曲,眼大唇厚,人称“昆仑奴”。她自小被卖入王府做纺织工,不知道父母是谁,生年不详,籍贯不详。司马昱嫌恶李陵容的长相,但是为了延续香火只好硬著头皮召她侍寝,草草了事后,命她速速退下。天还未亮,司马昱就忘了李陵容,谁知没过两个月,她就怀了身孕。公元372年,李陵容的长子司马曜即位,394年晋封李陵容为皇太后。

第三位是靠妖艳惑主的李春燕,她是五代时期闽国君主王延钧的婢女。王延钧偶尔临幸她,但是没给她任何名分。李春燕只好另谋出路,勾搭上了主人的儿子王继鹏。王延钧生病期间,王继鹏向王延钧索要李春燕。王延钧虽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从此父子两人心生嫌隙,加上有人挑拨,王延钧产生了废掉王继鹏的想法。王继鹏在李春燕的撺掇下,索性先下手为强,趁父亲病重的时候发动兵变。王继鹏称帝以后,经不住李春燕的软磨硬泡,力排众议,将她册为皇后。

最后一个是半路沦为奴婢的李彩凤,她本是一个泥瓦工的女儿。因为家乡遭了虫灾,随父亲逃难到北京,卖身裕王府邸做奴。第三年,李彩凤为裕王生下了第一个儿子。两年后,又给裕王生下第二个儿子。裕王一登基,原配陈王妃就被晋封为皇后,李彩凤则被晋封为贵妃。万历六年,加尊号曰慈圣宣文皇太后。

这种一千年出不了一个的特例,婢女们哪敢痴心妄想。只要主人能把自己收为小妾,或者配给仆人,就算是祖坟冒青烟了,她们都要叩天拜地,千恩万谢了。

107号洞窟的供养人能接受母女俩的出资,能允许墙壁上出现母女俩的图文信息,说明她们足够幸运,遇到了一户宅心仁厚的人家。不计较她们的身份,至少是把她们当成人来看。这令母女俩喜出望外,她们感激主人的恩德,天天为主人一家老小祈福,立即开始节衣缩食,吃斋念佛。她们下了决心,定要攒出一笔钱来,多画几尊佛像。画得越多越显得虔诚,态度越虔诚,佛祖越显灵。虽然河西一带由于地处边塞,频繁遭受各股势力的割据,长期战火不断,但是世代为奴的母女与当地渴望和平的百姓不同。她们一心想要改变出身,祈求佛祖保佑自己下辈子不再生为奴婢。不是奴婢,就不用处处受制于人,永远低贱。不是奴婢,后代就有可能改头换面,扬眉吐气。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深深地根植在每个人的心里。几乎每个村庄,每个姓氏都有祠堂,逢年过节还要祭祀祖先。只有保持自己的姓氏,才不会与家族割裂,不会被祖先遗忘,有朝一日才能归宗认祖,才能光耀门楣。不然,活着就是顺水漂流的浮萍,死后就是四处游荡的孤魂。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说过:“一个民族无法和自己的过去一刀两断。”同样,一个人也无法和自己的过去一刀两断。所以,这对母女首先考虑的不是生前的平安,而是身后的千秋大事。

一个拥有自由的人,才能谈得上主宰自己的命运。许多婢女因为父母为奴,自小就和主人生活在同一个宅院里。虽然寄人篱下,但她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就把主家当作自己的家。不管什么时候,主家将奴婢送人或卖掉,对于本人和亲属都是一场生离死别。这意味着她们从此失散在茫茫人海中,再也见不到彼此,直到咽气的那一刻还在呼唤对方的名字。奴婢的人生完全掌握在主家手里,她们别无选择,只能服从主人的安排。所以她们眼明手快,小心伺候,想方设法讨主人欢心,好让主人舍不得把自己送人或卖掉。这样就能和亲人长相厮守,哪怕是一起终身服役,一起遭打骂,一起受责罚。身为奴婢,她们没有安全感。一天的劳作结束后,浓稠的忧虑就涌上心头。

当鸣沙山的东边逐渐成为人们祈福、免灾、做功德的佛门圣地,崖壁上的洞窟由星星点点快要连成一片的时候,主人也加入到了供养人的行列。母女俩突然发现这是最后的救命稻草,她们激动得热泪盈眶,日夜难眠。终于等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母女二人跪在主人面前泣不成声,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恳求。主人想了想,既然是做功德,何不多多益善?就同意了她俩出资绘制佛像,于是我们看到了墙上那句“愿舍贱求良”。

责任编辑:丁小龙

猜你喜欢
罗什奈德敦煌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机械振动排痰治疗喘息性肺炎临床分析
套娃为什么被叫作“玛特罗什卡”
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品二
敦煌画师,I服了YOU
“花和尚”鸠摩罗什
敦煌 敦煌
鸠摩罗什寺 全世界惟一以罗什命名的寺院
漫画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