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生的“人格教育”

2021-08-05 08:00徐晓芳
黑河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初中生

徐晓芳

[摘 要]初中生涯是一个孩子日趋成熟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班主任的“人格教育”引导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是初中阶段陪伴学生时间最长的人,班主任的“人格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生如何面对生活、未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树立人生的远大目标,全在“人格教育”培养。所以,班主任是初中生“人格教育”至关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初中生;人格教育;引导培养

健全完美的人格就是一种财富,它是人的良好意愿和尊严的财富。初中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身心发展高峰的到来,人格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都将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班主任应高度重视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引导和培养。

一、充满“人情味”的两会

班主任把握好初中课堂中“早会”和“班会”是关系到学生人格发展非常重要的环节。两个“会议”的内容、形式应不再拘泥于从前的说教,以创新、实践的形式召开,让学生在两个 “会议”中感受生活、感受情感、学习做人、学习做事,这就是所谓的“人情味”两会。

1.短暂而高效的“早会”

十分钟,对于初中生的每一天来说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很少有人在乎过十分钟的力量。可是对于班主任来说,每天早会的十分钟,坚持下去,就会是人格力量的形成,就会是社会能量的转化。也许有人将早会变成自习,每天十分钟,坚持下去,也会变成巨大的知识储备。但做人与学习相比,理应优先选择前者,方能走得长远。早会的时间是短暂的,内容的利用是关键,班主任每天单纯说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如果找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做人、做事的“微视频”“微散文”给学生欣赏,这种情景的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班级中一些难以解决的小困难随着学生感悟能力、人格程度的提升,自然会有所改变。

2.不流于形式的“班会”

班主任要管理好班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应该从上好每周一节的40分钟班会课做起。有的教师总利用班会给学生上学科课,要么就让学生自习,忽略了班会在人格培养方面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初中生在心理特征上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迫切地追求自我实现。尽管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比较大,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和闭锁性。为此,科学教育、合理引导成为班会的任务中心。十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形式不变,内容简单的机械式班会,面面俱到、高谈阔论的说教式班会,和表面热闹实际针对性不强的形式主义班会,都是在人格培养方面难有成效的。不如针对现实、针对做人、做事,一课一题,一课一悟,创新形式,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人格教育功能,坚持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以学生为主体说话,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奉献精神。

二、创建“平等和谐”的集体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社会的小小缩影。班级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交际,一个人格健全的学生会得到尊重和荣誉,反之,则阴暗、消极。这就是一名学生的人格初始,这一时期他们便在班级这个小小社会里形成了自身的人格,班集体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班级是否团结、是否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是否敢于拼搏,直接影响一名乃至一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班集体是一个微观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班集体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对人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班主任是这个班集体的主导者,班主任的班级建设、班级风气的建立都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班主任的引领和带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具有平等、和谐、自觉、自律的班集体,几乎随时都在熏陶感染集体中的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取信于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使学生乐于接受他的教育。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有诚挚的爱心和态度,引起学生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班主任要适度调整同学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在集体内取得一个个体应有地位的意向,获得自我尊严和自我需求,帮助他们在集体中摆正位置,与同学合作,互相产生积极的影响,让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和谐,并因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从而愿意为班级做出努力。

2.建设自觉自律的人文环境

马卡连柯说:“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在每年的新班级建立之初,均要组织班委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班级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还要建立健全班级管理体制,使每一个成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真正作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大家相互督促,取长补短,每个人的能量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同时,要选拔好班干部,培养好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的领导核心,让他们随时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只有形成了自觉自律的人文环境,学生才会逐步养成自觉自律的集体生活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实施,这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

三、建立“多元化”的心理辅导和帮扶

1.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作为班主任要将谈心纳入班级日常管理,形成谈心制度,有计划、有地点,设立心理辅导室。通过班主任和學生在相对安全温馨的环境下促膝交谈、平等沟通,使他们尝试学习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安慰,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健康的人格品质。通过心理辅导,对学生的不良心态和行为进行疏导和校正,极为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了适度宣泄的平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学生始终拥有乐观的情绪、积极的心态,进而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2.多元化的帮扶

以人为本是人格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学校教育是人格培养的立足点,校外施教则是人格培养的延伸点。因此,既要抓住学校这个人格教育的主阵地,又要努力拓展学生人格培养的空间,开辟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各种路径。

在校内,班主任要取得学校大环境的积极配合,以及任课教师在课内外多方面人格引导,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和班级的基本活动中。对于学生人格弱项,要实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帮扶机制,潜移默化的帮扶会让学生在大环境中有积极的改变,从而更好地往积极方面引导。

在校外,要与学生的家庭保持密切联系,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道路。班主任作为引领人格教育的关键人物,必须定期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近期实际情况,倾听家长的诉求、传达学生的心声,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人格养成情况,及时进行家校合作,解决学生人格修养问题。

四、体验“现实版”的实践

社会实践是提升人格的最好方式。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种学校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是实行素质教育客观有效的途径。社会实践是从社会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探索人格优化的过程。

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许多的自然、社会知识,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提升人格上的自信。另外,通过亲身体验,不仅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还能了解社会现状,丰富人生阅历,使自身人格日趋走向成熟。

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锻炼人际沟通的能力。中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学习时间占用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人际沟通的时间,这时就会出现人格危机,班主任要通过适当的社会实践,逐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积极健康的态度。

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形式是小组合作。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进行人际间的交往与沟通,团队间的合作能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特别是学会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学会欣赏别人,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当一个人拥有健全完美的人格之时,他将拥有的人格力量将是一生的财富。我们不难看出,班主任是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格局的桥梁,一个初中生的人格养成期,与班主任的引领是密不可分的,班主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森林.人格教育 [M].北京:中國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

[2]徐宪江.青少年处事能力培养[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3.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培养英语自学能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研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