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构建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研究

2021-08-06 03:07孟祥燕张鑫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5期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

孟祥燕 张鑫

[摘 要] 新时代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需要“五育并举”。劳动教育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构建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则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首要条件。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现状及成因进行了调研,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构建了以教学、实践、考核和评价、保障为内容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劳动价值观;实施体系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北经贸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国家级202111832011);2020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的建构与应用”(HBSZKT-2020022)

[作者简介] 孟祥燕(1979—),女,河北磁县人,河北师范大学2019级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教育领导与管理;张 鑫(2000—),女,河北顺平人,河北经贸大学2018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河北经贸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服务性劳动的创新研究”负责人,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5-0001-05   [收稿日期] 2021-03-12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规划[1]。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重点解决了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为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2]。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本质要求,是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劳动人才的时代要求。

一、研究设计与调研情况

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要求,此次调查研究借助于问卷星线上开展,问卷内容涵盖劳动价值观的现状、劳动实践活动开展、影响劳动价值观的因素等方面,调研对象选取了河北省内的76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答题,回收有效问卷723份,利用SPSS分析工具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信度和效度较高的一手数据,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研究样本内部的差异性,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将受访对象的年级、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家乡所在地等设为自变量。

(一)年级分布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各年级所占比例相当,为研究各年级的劳动价值观的差异性提供了条件。

(二)性别分布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723名受访学生当中,女生占72%,男生占28%,这一性别比例结构基本反映了目前(调查对象)高校男女生的人数分布情况。

(三)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分布情况

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目前高校学生多数为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比重已经大大降低(如表3所示独生子女仅占29%),这也为研究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可以比较非独生子女情况下高校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现状。

(四)家乡所在地分布情况

一般而言,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学生已经在家乡生活了至少18年,家乡已经给大学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家乡普遍的劳动价值观念会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如表4所示,来自城市的学生占20%,来自县城的占23%,来自乡镇的占6%,来自农村的占51%。

(五)自变量在对自己劳动价值观满意度上的分布

问卷以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乡所在地为自变量,考查了大学生对自己劳动价值观的满意度。在1~3分的分数段里,以上自变量所占比重都非常小,不到2%。自变量对自己的劳动价值观的满意度集中在4~10分之间,对自己的劳动价值观比较满意。在4~7分和8~10分的两个分数段里,年级之间的差别都不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乡所在地之间的差别较大。女生对自己劳动价值观的满意度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对自己的劳动价值观满意度高于独生子女,家乡所在地为农村的学生对自己的劳动价值观满意度高于家乡所在地为城市和乡镇的学生。

二、高校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劳动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生活习惯、创新创业、就业择业、奋斗奉献等方面,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准确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状况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劳动教育的前提条件。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存在一些问题。

(一)劳动认知模糊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78.42%的学生认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优秀传统观念,同时也有69.29%的学生认同“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不良传统观念[3] (P112),他们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对其中的糟粕部分或因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偏差,或因个人实践认知的局限,并未形成正确的认识,对劳动认知存在模糊认识。

(二)劳动情感淡漠

问卷对受访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及餐饮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当生活费花完之后,有13.97%的学生选择信用卡透支、校园贷、分期付款等方式获取费用,说明部分学生热衷于超前消费,并未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念。面对高校食堂严重的浪费现象,受调查学生中只有10.93%选择“浪费食物可耻,在心中鄙视他/她”“提醒一下同学别浪费食物”“浪费严重时,向相关老师或管理人员反映”,说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较低,社会公德意识不够强烈,在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浪费粮食现象时,不能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對,劳动情感淡漠。

猜你喜欢
新时代高校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