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理性思维 提升核心素养

2021-08-06 11:20童莉莉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8期
关键词:理性思维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

童莉莉

摘要:笔者以高中生物教学为例,针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方法与途径展开研究与探索,并力求以此为契机,推进生物教学的创新,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理性思维  核心素养

在本文中,笔者立足于高中生物教学实际情况及学科特点,尝试以提高教学中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归纳性为切入点,加强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推进生物教学改革,促进生物教学发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生。

一、开展逻辑性教学,培养理性思维

很多高中生对于生物学科的认知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面广、线杂、点多。学生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观点,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不能引导学生从本质上来认识问题,也不能启发学生从逻辑上来分析问题,割裂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开展逻辑性教学,使学生能够经历分析、推理、抽象、判断等思维活动,实现知识的灵活理解与主动建构,而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与机械记忆。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切入点,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人教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设计,开展逻辑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契机,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首先,问题导入。让学生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本课的主要目的。如果教师直接陈述结论,则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现实,无法培养理性思维。相反,如果教师能够以问题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则能够为他们的理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机会。比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请大家背诵孟德尔分离定律,并将定律中的“遗传因子”用“同源染色体”来代替,看一看定律是否仍旧成立,并说明理由。教师通过提出这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展开关于“遗传因子和染色体关系”的思考,为他们的分析与推理奠定基础。其次,类比推理。学生经过思考,对于“遗传因子和染色体关系”会有各种猜测与假设。此时,教师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向学生呈现萨顿的“发现”,但不呈现萨顿的“结论”,让学生根据萨顿的“发现”,通过类比推理来自己发现结论。最后,结论验证。当学生得出结论以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的过程,并鼓励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及结果,对自己的结论加以验证。通过上述三个教学环节设计,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利用证据的意识,并且培养学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从而突显教学的逻辑性,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二、開展批判性教学,培养理性思维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未全面消除。很多教师仍倾向于“填鸭式”教学,很多学生也仍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这往往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质疑精神,不能展开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考。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开辟、制造独立思考的空间与自主发声的机会,使学生在批判中学习,在创新中实践,并以此为契机,促进自身理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这一课的时候,如果教师采取“填鸭式”教学,平铺直叙地进行知识讲解,则学生不仅没有质疑的机会,甚至没有提问的空间,更不用说开展批判性学习。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设计,开展批判性教学。首先,自主阅读,生成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并且一边阅读教材,一边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于是,针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学生陆续提出以下问题:一个基因一定能决定一种性状吗?一个基因只能决定一种形状吗?基因是决定性状的全部因素吗……事实上,学生提问的过程,就是对教材内容提出疑问与批判的过程,是思辨能力逐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其次,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能够通过继续阅读教材独立解决,有的则需要通过深入学习与综合考虑才能解决。对于第二类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共同来解决。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既是对自己的观点加以梳理与表达的过程,也是对他人的观点加以审视与质疑的过程,是批判性学习的过程。同时,当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结论加以验证、修改与完善,这一过程,同样是批判性学习的过程。比如,“基因对性状控制的影响因素”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在讨论中互相补充、互相质疑,进而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发展。

三、开展归纳性教学,培养理性思维

在传统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代替或带领学生来进行概括与总结,这样虽然使教学做到了“事无巨细”,却也使学生养成了“坐享其成”的习惯,不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将概括与总结的机会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从个例中概括出普遍规律,从表象中总结出本质特征,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肤浅向深刻的过渡,进而促进自身理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人教版必修1“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糖的分类。这一部分内容如果由教师来阐述,当然是简单快捷、清晰明了。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却无从得到培养。相反,如果教师能够通过以下教学设计,开展归纳性教学,则能够培养学生的概括与总结能力,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首先,列举个例,逐个分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向学生展示脱氧核糖、果糖、半乳糖、蔗糖、麦芽糖、纤维素、淀粉等常见的糖类,让学生逐个分析它们的特点,辨别它们的差别,尝试将它们进行分类。其次,归纳总结,形成规律。当学生对教师所展示的糖进行分类之后,他们会发现同类的糖之间的共性特征以及不同类的糖之间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这些特征与区别加以概括与总结,从而将这些糖进行最终的分类,并阐述分类的依据。最后,拓展延伸,深度学习。学生经过努力之后,将教师所展示的糖分成了“单糖”“二糖”和“多糖”三大类,尝试给这三类糖下了定义,并阐述了分类依据。此时,为了使学生对这三类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精准的把握,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进一步的问题,使他们在思考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对“糖”的本质特征与分类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与探究。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单糖、二糖和多糖能否都被细胞吸收?如果不能,可否经过转化之后,被细胞吸收?这其间的原理是什么?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会展开关于单糖、二糖与多糖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全新的思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概括与总结能力来说大有裨益,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也意义重大。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理性的科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突显教学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归纳性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李唯玮.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理性思维培养的策略探索——以海口市海师附中为例[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理性思维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做法和反思
过氧化钠的性质及产物验证探究实验
认知抑制与理性思维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