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中劳动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

2021-08-07 08:17王进法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副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劳动评价课程

王进法/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副校长

采摘活动

缝纫社团

敬老志愿活动

学生担任讲解员

张家港市崇真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拥有文化积淀和劳动传承的苏南学校,61届校友陈林才曾回忆道:“学校是县级劳动优秀单位,我们支过农、养过猪、筑过路、炼过铁……”那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辛苦劳作的“学工学农”,还是简单化的扫地拖地、形式化的参观体验呢?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追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作为《意见》的配套文件,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进行深刻阐述,对不同学段的学校提出了细化要求和专业指导,为新时代高中劳动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系统化劳动教育目标体系

劳动的本质是实践,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意见》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冬日暖手”爱心义卖会

环保志愿活动

指向劳动素养。新时代劳动教育赋予了全新的价值期许,拓宽了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强调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关键能力,培养必备品格,形成价值体认。关键能力是指劳动知识和技能,包括学科知识、安全知识、操作技能和设计创造;必备品格是指劳动习惯和品质,包括自觉劳动、热爱劳动、诚信劳动和吃苦耐劳;价值体认是指劳动观念和精神,包括尊重劳动、认同劳动、勤俭节约和工匠精神。上述构成新时代的劳动者具备的劳动素养。

劳动价值体认。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在《价值体认:劳动教育的核心》一文中指出:“劳动教育的核心应当是价值体认,即让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各个层面体验、探究劳动的价值,并使之内化为价值观。”关于价值体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由此可见,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劳动价值体认、健全人格的确立,而不是专业劳动技能的提升。结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高中劳动教育更加注重辩证思维、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丰富劳动情感体验,获得劳动认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坚持学生本位。劳动素养的提出,是教育回归学生本位的重大体现。坚持学生本位,首先要关注学生个体兴趣爱好、知识能力、家庭环境、课程资源等的差异性,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切性课程,使之适当劳动、适度劳动。其次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聚焦学生生活中的困惑和期待,借助知识技能和各种资源,解决问题、获得成功,感受劳动的意义,促进学生全面而可持续发展。

统整三年课程。统整高中三年劳动教育课程,使不同年级课程相互呼应、相互融合为一个整体。在课程目标上,高一劳动课程应重基础、强实践,让学生初步形成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高二劳动课程应重能力、强服务,让学生提升劳动关键能力和社会责任;高三劳动课程应重体验、强创新,让学生增强生涯规划和劳动价值体认。在课程内容上,要依据培养关键能力、遵循认知规律,序列化、层次化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必备品格,形成价值认同,避免不同年级课程内容的重复,实现三年课程贯通,循序渐进,取得实效。

优化实施路径,构建立体化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形成综合性、开放性、针对性的校本特色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家务劳动,突出家庭成员的责任担当

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务劳动是常态化、最容易参与的劳动形式。学校要以劳动作业清单的形式,引导学生持续劳动,不断提升生活技能,形成劳动习惯。

劳动作业清单。学校每逢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都要布置适量的家庭劳动作业,积极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劳动。家务劳动课程见表1。如母亲节“感恩行孝”主题劳动作业,“一次家务劳动”:洗一次衣服、拖(扫)一次地、洗一次碗、做一个菜等,感受母亲日常家务劳作的辛苦。“一个行孝举动”:为父母洗一次脚,送一杯茶,陪父母散一次步、聊一段家常,等等。在这些小事中感受到亲情的快乐。学校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提供家庭劳动作业清单,让学生根据家庭实际和个人意愿,选择性地完成日常劳动、美食美化和理财三大系列家务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提高生活技能,提升生活品质,切实减轻父母劳作的压力,体会父母日常持家的辛苦。让学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崇尚劳动的优良家风,践行“敬老孝亲”传统美德。

表1:家务劳动课程

提高生活技能。培育“基于家庭成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学校要求每阶段学生要掌握1-2项生活技能。如美食主题,让学生从学习食品制作知识和工具使用开始,从烧粥煮饭、炒菜煲汤等基本功到美味可口、营养搭配、花色翻新等升级版,不断提升操作技能和厨艺水平。学生经历食材选购、前期处理、中期烹饪和后期分享,体验食物生产、加工到成品的全过程,体会劳动的艰辛,感知技能的提升,培养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等劳动观念。

(二)校内劳动,突出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主导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和实施。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构建丰富、多元、特色的劳动课程,形成“必修+选修”的劳动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见表2)。

表2:校内劳动课程

必修课程,学生全员参与。劳动课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途径,可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运用学科融合、主题活动、项目实践、研究性学习、竞赛展演、志愿服务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确保有效实施。校内日常性包括宿舍、班级常规劳动和垃圾分类,班主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由班级学生轮流完成。劳动教育不仅要服务自己,而且要服务他人、服务集体和社会,学校为此开发食堂班级值周课程,每学期一周时间,每天2次(午饭和晚饭),每次30分钟,包含食堂秩序维护、桌面清理、饭菜摆放、饭盆收集和督促光盘等服务项目,让学生集体劳动、集中劳动,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体验和感受校内职工劳动的繁杂辛苦,从而尊重劳动成果、尊重普通劳动者,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选修课程,学生选择参加。让学生依据自身实际、个人爱好有选择性地参加基于探究和设计的劳动,如手工、编织、缝纫、服装设计、绿色创意、园艺、无土栽培、理化生研究型学习等校本课程。为提升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能力,学校把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融媒体技术和劳动教育相融合,开齐开足3D打印、STEAM、机器人等主题项目实践课程,让学生充分接触数字前沿技术,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特色课程,学生深度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因地制宜,开发校本特色化课程。如学校在苏州市级课程基地项目“生物科技与生活”中嵌入劳动教育,开设果树维护课程,外聘技术顾问来校授课指导,由班级学生承包日常管理(修剪除草、施肥除虫等)和记录存档。每年5月举办枇杷采摘节,学生采摘果实,全体同学分享美味。该课程前后经历一学年,把辛勤劳作的全过程和果实分享整合实施,旨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三)校外劳动,突出社会参与的职业性和公益性

劳动教育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具有场域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学校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支撑和保障劳动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

定向性劳动,增加职业体验。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在丰富多元的职业情景中开展劳动实践,获得一定的职业体验和职业意识。学校地处张家港保税区,具有丰富的商业、企事业和社区资源。学校积极协调金科廊桥商业区、金丰广场的众多商家店铺,在寒暑假接纳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利用金丰园艺基地开展蔬菜种植、盆景园艺等农业生产劳动;利用保税区优质的企业资源,每学期安排一定的参观访问,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世界500强企业,了解新兴技术支撑下的产业变革。多元化的劳动实践,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增进对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认识了解,联系自身实际来探索思考自己的职业意向,为将来的职业选择和定向发展做好准备。

公益性劳动,增强劳动奉献。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工具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强化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学校要充分开发社区公共资源搭建平台,固化活动阵地,为学生创设志愿服务机会。如在敬老院公益劳动和慰问演出;在博物馆、香山风景区担任导游讲解员,进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和专项治理,等等。公益性劳动重在知识的运用,服务能力的锻炼,更加强调劳动价值观和奉献精神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有思考、有实践、有创新,把自己的体验感悟和研究成果体现在自己的劳动档案中。

主题性研学,拓宽教育空间。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研学实践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以拓展劳动教育的空间,深化劳动体验和技能学习,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开眼界、长见识、通世情、劳筋骨、养德性”。由此,我们可以把劳动任务贯穿于研学全过程,如行前的研学手册编写和物品采购,行中的主题探究、后勤服务、安全管理、文娱摄影等,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行后的总结归纳,形成活动成果,在校内展示交流。劳动过程中同时渗透着核心素养的培养:研学手册编写指向信息意识、技术运用;小组团队指向社会责任和合作交流;主题探究过程则指向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问题解决等内容。

完善评价机制,形成多元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根据《纲要》要求,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建立科学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坚持育人导向,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努力实现通过评价来培养人、发展人的目标。

建立档案,科学纪实评价。坚持育人导向,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全面发展,建立科学的纪实性的评价机制。一是诚实劳动,即评价所需劳动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要用劳动事实说话。二是劳动档案,即将参加劳动实践的类型、次数、时间,以及劳动表现、劳动成果和个人总结等,作为过程性评价材料,如实收集形成劳动档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三是科学评价,即劳动评价要包含劳动内容、劳动技能、价值体认、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和老师(家长)评价等指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形成校本化的个人劳动评价表。四是竞技展示,即不同时段组织不同主题的劳动技能比赛、劳动展演和成果分享,形成某一时段的结果性评价。

关注过程,深化价值体认。劳动价值观的形成源于对劳动的认识、实践和感悟,是一个逐步提高、升华确立的过程。因此,劳动教育评价要深化劳动体认,引导学生身体力行、自省反思,产生情感共鸣、心灵感悟,提升个人道德品质和劳动素养。方式主要有:(1)自评:用文字详实地记录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的心得体会、收获感悟;(2)分享交流:利用晨会、班会课,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尤其是本次劳动的心路历程、体验感受、认识提高和改进建议;(3)互评反思:组织学生的劳动成果展览评比,让其互相对照对比,查找差距,反思中得到提升;(4)榜样示范:通过评选班级、校级劳动模范活动,宣传和表彰他们在劳动中的先进事迹,让全体学生学有榜样,比有目标,赶有动力。

寻找增值,鼓励发展性评价。激发学生内驱力,提升学生劳动自觉,是劳动教育的关键所在。劳动教育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正面的、肯定性的、激励式的评价为主。我们将依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与差异,关注学生的进步,强调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情况、增值幅度。增值评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发展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基础薄弱、能力欠缺的学生,具有更大的激励效应,同时也具有发展性意涵。在评价中要坚持学生“做就是进步”的原则,对于在实践中表现积极、收获大、成效明显的学生,则要树立其班级先进、校级模范的形象,催生劳动成就感和获得感,激发劳动热情和积极心理,形成价值体认和劳动自觉。

猜你喜欢
劳动评价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