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联合小郁子穴位贴敷对胃脘痛患者疼痛及胃蛋白酶原的影响

2021-08-09 12:18谭礼茵叶秀秀廖秀雯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3期
关键词:胃脘痛穴位按摩

谭礼茵 叶秀秀 廖秀雯

摘  要:目的  研究穴位按摩联合小郁子穴位贴敷对胃脘痛患者疼痛及胃蛋白酶原的影响。方法  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80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穴位按摩,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小郁子穴位贴敷,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积分、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及胃蛋白酶原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胃脘部隐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吞酸积分均显著降低,且实验组各项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EGG振幅明显增高(P<0.01)、两组患者的胃泌素、胃蛋白酶原1、胃蛋白酶原2及胃蛋白酶原比值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  在常规穴位按摩基础上给予小郁子穴位贴敷,能显著改善胃脘痛患者临床症状、治疗疗效及胃蛋白酶原指标。

关键词:穴位按摩;小郁子穴位贴敷;胃脘痛;胃蛋白酶原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3-0111-03

胃脘痛为临床极为常见的一类消化道疾病,其发病快,病势急,发作时疼痛难忍且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嗳气吞酸等特点[1]。近年来,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多人饮食习惯不规律,胃脘痛的发生率随之升高,其发作时的疼痛感也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及日常生活。穴位按摩为治疗胃脘痛的一种手段,通过按摩穴位发挥其疏通调节的功效,从而增强机体功能,改善循环[2]。单用穴位按摩这一干预方式很难得到满意的疗效,本研究对部分收治的患者给予穴位按摩联合小郁子穴位敷贴治疗,观察其疗效优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80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实验组男47例,女43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5.17±5.21)岁;对照组男48例,女42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46.07±5.3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符合《现代中医内科学》[3]胃脘痛诊断标准,结合胃镜检查确诊自愿参加研究,患者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对中医敷贴过敏;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心肺功能不全。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穴位按摩治疗,即点按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等穴位15~20min/次,1~2次/d;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小郁子穴位贴敷,小茴香、郁李仁、莱菔子各30g将其共同研成细末,取1g药末加入五滴薄荷油及生理盐水,将其调成糊状敷贴于神阙穴,每次2~4h,根据患者皮肤耐受情况而定,7d为一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2各疗程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1)临床症状积分判定。主要症状为上腹胃脘部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的得分标准,分数越低,则症状越轻。(2)临床疗效判定。痊愈:胃脘痛、呕恶反酸、嗳气等症状消失;显效:胃脘痛、呕恶反酸、嗳气等症状明显减轻,胃脘部偶尔隐隐作痛;有效:胃脘痛、呕恶反酸、嗳气等症状减轻,仍存在胃脘部隐隐作痛但可忍受;无效:症状较之前无改变,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比较两组患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1、胃蛋白酶原2及胃蛋白酶原比值。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脘部隐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吞酸积分均显著降低,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見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泌素、胃蛋白酶原1、胃蛋白酶原2及胃蛋白酶原比值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见表3。

3  讨论

胃脘痛主要是由于脾胃受损,气血失调而引起的上腹胃部疼痛。中医认为该病应从肝、脾、胃进行论治,脾虚、肝郁、胃气不和都是引发胃痛诸症的原因,因此,治疗应以健脾、疏肝、和胃为基本原则。临床常采取穴位按摩外治法进行治疗,穴位按摩可活血通络止痛、理气和胃,调肝解郁。选穴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募穴为主[7],主穴为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中脘穴为胃经募穴,具有舒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之功,能缓解胃痛腹胀,呕逆纳呆、消化不良等症状;天枢穴可促进肠胃蠕动,增强胃动力,缓解治疗胃肠部疾病;内关穴为手厥阴经的络穴,主治包括胃痛呕吐等;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能补中益气,调节机体免疫力[8],点按以上穴位再根据具体证型配穴对缓解胃痛有一定效果。

小郁子敷贴药物组成包含小茴香、郁李仁、莱菔子,小茴香归肝肾脾经,可行气止痛、健胃散寒;郁李仁可下气;莱菔子外用透皮,行气导滞,促进肠胃蠕动。三者共用可健胃理肠,下气除满,增强胃动力[9]。神阙穴位于肚脐正中,与人体十二经脉、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可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及和胃理肠,小郁子穴位贴敷神阙穴可刺激其对全身起调节作用。因而采用穴位按摩外治联合小郁子敷贴可增强理气通络、调理脾胃之功。本研究结果显示,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实验组胃脘部隐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吞酸等临床症状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胃泌素、胃蛋白酶原1、胃蛋白酶原2及胃蛋白酶原比值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改善更为明显,表明穴位按摩联合小郁子穴位贴敷对于减轻患者疼痛、胃肠道症状及改善胃蛋白酶原指标具有显著作用,可作为临床应用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杨新伟.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脘痛的临床观察[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8,07(03):466-467.

[2]王连明.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缓解急性胃脘痛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9,09(14):200-201.

[3]白小林.现代中医内科学[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3-37.

[4]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5]王鸣遒,陈洪波,候晶星.右美托咪定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胃电图影响的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8,21(09):79-81.

[6]杨新伟.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脘痛的临床观察[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8,07(03):466-467.

[7]刘永芳,于红.隔温阳益气饼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8,40(05):598-600.

[8]沈晓明.新经络腧穴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9-97.

[9]朱妙芬,谭礼茵.小郁子油子午流注穴位贴敷治疗肝硬化晚期患者便秘[J].海峡药学,2019,31(07):117-118.

猜你喜欢
胃脘痛穴位按摩
基于扶阳思想对胃脘痛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探讨
运动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
罗浮山百草油穴位按摩缓解头痛86例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配合头皮花针治疗化疗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对胃脘痛患者70例疗效的影响
中医辩证治疗胃脘痛的疗效观察
浅谈胃脘痛患者应用加味肝胃百合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
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热敷与穴位按摩对初产妇乳房胀痛及泌乳的影响
中药封包联合穴位按摩在人工流产术后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