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视野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

2021-08-11 21:24林秋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1年8期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林秋萍

【内容摘要】在推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背景下,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创新不可避免,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尤为重要,不仅决定了学生是否可以迈向理想的大学,更对其未来适应社会生活,谋求长远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由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所有学科教学的共同目标。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更多更广,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地理教师普遍将教学重点集中于学生对考题的掌握上,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没有完全落实。因此,文章将重点探讨。

【关键词】新高考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新高考视野下,对学生的整体思维过程、管理知识的能力、信息提炼的能力着重关注,还包括对学生通过考试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的考查,因而强调了当前教师教学思路亟需发展和创新。当前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将其作为工作指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实际发展需求为前提,采取有效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达成新课改目标。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概论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是对地理学科蕴含的育人价值的专业性、概括性的描述。具体内容主要有:

1.人地协调观

指的是人们就自身和地理环境之间所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历来是地理学的核心研究主题,当前世界人口持续增长,资源短缺,环境问题严重,人类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确保人类社会长足稳定的发展,必然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规律,致力于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协调。树立“人地协调观”可以让我们更好更全面地认识、分析并解决人地关系的问题。

2.地理综合思维

指的是人们可以运用综合的思维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系,需要依托于不同的条件构成,自然和人文才可以相互作用,并决定了地理环境的发展。养成地理综合思维可以让我们从客观、整体的角度去系统、动态、全面分析地理环境性质和变化,以及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能力

指的是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来认识地理环境的能力。地理环境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在认识地理环境时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具备不同功能的区域,可以让人们掌握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区域认知”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以及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能力

指的是人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进行考察、调查和实验需要具备的品质和能力。研究地理的重要方法包括户外考察、实验活动、社会调研等等,这也是学习地理课程内容的有效渠道。地理实践能力有助于人们强化对地理理论知识的认识,让人们可以置身于真实的地理环境中观察地理现象,感悟并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进而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上述四个内容之间又存在密切关联,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学内容的核心。地理的综合性又决定了学生在学习地理時,必须要具备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同时,地理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活动是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来感悟、体验现实生活中人地关系的重要渠道。高中地理教师在授课时,必然要对核心素养内容有深入的解读和确切的把握,才能推动教学工作有序展开。

二、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就以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来看,教学效率往往很不理想,地理教师反应教学工作不好开展,明明已经对教学工作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但学生就是学不好。学生也抱怨地理难度高,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来看,笔者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教学目的性、针对性不强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收知识的主要平台,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一定的要求。高中地理知识复杂,难度较大,在教学时更需要教师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然而实际上部分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目的性、针对性不强,缺乏对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的考虑,导致教师的教学准备无法有效契合学生的需要,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高中地理教师如果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使之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就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照本宣科,课外拓展不足

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内容虽然比较多,但是仍旧需要教师为学生积极拓展课外内容。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提高探究地理的动力,体会地理学习的趣味,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积累更多的地理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眼界,将课内外知识点联系起来,构建相对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而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日渐加重,学习时间紧凑,教师在课堂上也重在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力图让学生将课本内容吃透,因而教师容易照本宣科,对教材依赖性强,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枯燥、乏味,教师也很少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3.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脱节

现代化教育提倡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意味着地理教师需要将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但教师往往关注学生的理论背诵和记忆,在与生活应用的结合上所做的工作还不够,这就造成了学生自身缺乏生活应用的意识,也阻碍了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无论是对高中生的考试还是未来的学习及长远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4.教师教学方法亟需创新

地理知识繁多复杂,在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区域进行授课时就应当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打造多样化、开放灵活的课堂。不少地理教师仍旧习惯于传统单一的讲授教学法,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被调动,也让知识点呈现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学习效率低下。陈旧的教学方法是阻碍教学进步的主要原因,地理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寻新的方式方法,为课堂重新注入活力。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立足教材,整合地理教学内容

地理教师需要立足于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深入研究和解读教材内容,并将其整合,梳理其中的知识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授课广度和深度。本文选用的是2011年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地理教师就需要将本版教材和其他版本的教材作对比分析,列明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把握本版教材的特色、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渠道优势为学生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如互联网中丰富多样的课程,还有生活中的素材。

例如,在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中,本课的显性要求是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组成要有一定了解,总体难度较低。基于学生对第一章前三节内容的学习已经对地球的外部环境和地球运动有了把握,高一学生已然具备了一定自主學习能力,笔者认为本课内容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地理教师略去不讲,进而将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对前三节难度较大的内容的回顾和巩固上。但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关注学生遇到的重难点,便于必修一后三章的顺利教学。

2.明确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内容包括人地协调观、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来看,教师就需要明确相应的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例如,在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地理特征后,培养学生多用图、看图、读图的习惯,加强学生对图与图、图与文之间转换能力,空间定位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准确获取图表信息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教师就需要多提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加强方法指导。例如,题目要求根据地形地势,对比两条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异同时,学生就要明确“地形地势”“异同”是答题范围,“对比”是答题方式,“水文特征”是答题方向,描述时先总体后具体详细描写,可以多角度,不用解释原因和理由。综合思维的培养有一定技巧,还需要练习的不断积累。人地协调观则始终贯穿,不论是在教师教学、学生自学、实践活动、提问互动还是课后作业设计和完成中,都需要学生围绕这一点来开展学习。

3.拓展资源,课内外资源相结合

教师依照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授课是远远不够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国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徐霞客也是亲身游历四方才书写出了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单是靠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学生的想象力无法延伸,不能真正领略到祖国河山风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只会停留在表面,难以产生自己的认识,因而课外拓展十分必要。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传达书本上的内容时,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为学生普及或者展示更多与之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产生探究兴趣,主动跟随教师的指导认识更多地理景观。例如,在《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中,除了教材中列举的湄南河平原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畜牧业以外,教师还可以展示地中海式农业、热带定居农业的内容,让学生对农业地域的掌握更完整。结合学生在必修一中所学习的有关大气、水、地表形态、自然环境差异等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有效复习,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自行查询互联网或者参考资料来拓展认知。

4.丰富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地理教师需要弱化自身的主导作用,推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乃至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就需要采取多元教学方法,避免学生在教学中感到枯燥、乏味,在教师打造的开放式教学环境中总结出适合自身的地理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采用诸如讨论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等。以《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将几种教学方法相融合。在课前为学生设计预习任务,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自主提问进行讨论探究,比如工业聚集形成工业地域的原因;结合相关案例,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分类等。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出校园,到当地的工业园、博物馆进行参观,在对家乡工业发展的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想要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的情感和意识,进而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学生可获取到最大的学习效益。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具备耐心和毅力,坚定教学信念,明确育人目标,始终贯穿对学生的能力、情感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闫宪花.探究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J].考试周刊,2020(84):149-150.

[2]田志兴.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85):143-144.

[3]赵铭.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J].当代家庭教育,2020(29):123-124.

[4]欧善国,何善波,谢维斯.地理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问题式教学实践研究[J].科技传播,2020,12(18):55-60.

(作者单位:泉州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新高考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