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基于金融“脱实向虚”视角

2021-08-12 09:12蓝管秀锋匡贤明
产经评论 2021年3期
关键词:差距产业结构城乡

蓝管秀锋 匡贤明

一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高,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过去满足人民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硬需求”,转变为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生态文明等方面的“软需求”。其中,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有学者认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处于世界上较大的国家之列,不仅严重制约经济的转型发展,而且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何爱平和李清华,2019)[1]。据Wind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474,介于0.45-0.5收入差距过大国际警戒线水平,而城乡收入差距在我国整体居民收入不平等中的贡献度超过50%(杨灿明等,2018)[2]。学者们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基于不同角度分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内在影响因素,在诸多变量中产业结构毫无疑问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代表性观点包括: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不同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明显异质性效应(张志新等,2020)[3];产业结构通过中介变量外商投资、贸易开放、劳动力转移、固定资产投资、创新强度、人口结构等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产生不均衡影响(李超,2019[4];李政和杨思莹,2016[5])。虽然现有研究对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但较少有学者基于我国金融“脱实向虚”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内在机制。事实上,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表现出明显的“脱实向虚”现象,这种金融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许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 文献综述

城乡收入差距的产生表现为生产要素例如资本、劳动、数据、企业家才能等在城乡之间的价格扭曲问题(Lin et al.,2013)[6],但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够较好地解决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错位配置。因此,实现以要素自由流动为基础的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我国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然而,有关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内在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影响效应、区域差异性以及中介因素等方面,且存在如下几种不同的观点:有学者从劳动力转移视角提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社会经济结构由“二元”向“融合”转变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得到释放,并由此转移至城市工业或服务业部门就业,这种劳动力在部门间的自由流动不仅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有利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Donald,2012)[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不断放松户籍政策限制就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之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缓解城乡收入失衡问题(赵立文等,2018)[8]。但是,有学者从我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角度提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降低农村劳动者就业机会、加剧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的观点。农业生产剩余价值被人为干预并在工农产品之间形成价格“剪刀差”,以此补贴城市用于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了这一战略有效实施而衍生出的户籍制度成为特定历史时期制约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制度壁垒,如果将劳动力流动、城镇化、外商投资以及金融集聚等考虑进关系函数,可以发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陈斌开和林毅夫,2013[9];彭定贇和张飞鹏,2017[10])。另外,也有学者通过对产业结构优化指标的测算提出不同于上述线性影响的结论,认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表现为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Huang和Wei,2016)[11]。在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区域差异时,学者们通过空间回归模型、面板门槛效应、CES生产函数等实证分析方法得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的结论,且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依赖特征,而人力资本、逆向财政机制以及技术进步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的影响(Acemoglur,2008[12];Dastidar,2012[13])。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表现为先扩大后缩小的非线性效应,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集约型、合理性以及高度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作用机制呈现异质性,而中部地区两者之间的检验结果不显著(常远和吴鹏,2019)[14]。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直接作用机制,或是将城镇化、经济增长、市场潜力、对外开放、劳动力转移等变量纳入理论模型探讨其间接影响,较少有学者根据新时代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中的现实矛盾,基于金融“脱实向虚”视角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内在机理。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9年我国除港澳台、西藏自治区以外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交互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对新常态下我国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具有一定边际贡献。

三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角度的分析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理解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核心因素(马青等,2019)[15]。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可以促进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自由流动,提高要素配置合理性。通常来说,城乡产业结构差异性体现在城市以第二、三产业为重点,农村以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由此表现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例如,随着我国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机制的逐步建立,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同导致的城乡劳动报酬差异使得城市第二、三产业能够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可以带来“涓滴效应”,实现社会经济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用发达国家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充分实现资源配置中市场对要素价格的决定机制,积极推动产业非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产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提高对农业剩余的需求,引起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形成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效应。同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条件、管理经验和市场环境(马远和龚新蜀,2010)[16],农村电子商务、农业互联网+、特色旅游、智慧田园等都是在第二、三产业发展带来技术进步、管理创新、资本积聚、人才培养以及交易制度变迁基础上实现的。因此,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二)金融“脱实向虚”角度的分析

金融发展本质上是我国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中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过程,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以及不完全竞争等因素的存在,导致经济金融化过度问题,表现为金融“脱实向虚”(陈享光和黄泽清,2020)[17]。有学者认为,金融“脱实向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空心化、缺乏科技创新驱动力、民营企业融资难以及对生产性投资的挤出效应等方面(舒展和程建华,2017)[18]。首先,虚拟经济利润率超过实体经济,造成金融资源在金融体系中空转,出现实体经济空心化,由此制约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实体经济面临经营风险加剧、生产成本提升、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化解产能过剩压力增加等突出问题,而此时金融衍生品加速创新、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使得金融资源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趋利效应下脱离实体经济,甚至大量企业降低生产性资本投入,形成“企业金融化”现象。其次,银行提供贷款时就不同风险水平企业的差异性处理导致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失效,不仅造成企业缺乏科技创新驱动力,而且掣肘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我国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中,银行提供贷款的融资约束对国有企业或者上市公司相对较少,这使得很多企业在获得低息融资后成为从事转贷套息差的“资金掮客”,形成对生产性投资的挤出效应。第三,金融机构对部分国有低效率企业的过度金融扶持带来民营企业贷款难、融资贵问题,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出于政府信用担保、企业经营人为干预、银行效率以及资金安全性等方面的考虑,金融机构往往更愿意将资金放贷给低效率的国有企业,使得这些企业占据大量低成本的金融资源,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产生严重的负外部性,导致企业融资难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通过上述三个层面的分析可知,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脱实向虚”现象的长期存在成为掣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限制产业之间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以及工业对农业反哺效应的形成。因此,我国金融“脱实向虚”会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造成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金融“脱实向虚”的现实矛盾提出有待进一步验证的三个研究假设如下:

H1: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H2:金融“脱实向虚”问题的长期存在,使得“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交互效应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H3: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交互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四 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设定

通过理论分析可知,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脱实向虚”问题的存在是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以城乡收入差距为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和“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交互项为解释变量,考虑到其他经济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将城镇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市场潜能、人力资本状况作为控制变量,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上文提出的研究假设。

URIGit=α+βISit+γXit+εit

(1)

URIGit=α+βISit+ηFDit*ISit+γXit+εit

(2)

式(1)和式(2)中:URIGit为i省级区域t年份的城乡收入差距;ISit为i省级区域t年份的产业结构;FDit*ISit为i省级区域t年份的“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交互项。另外,Xit为i省级区域t年份被纳入计量模型的相关控制变量;εit为扰动项;α为个体效应,用以反映各地区共有的特性。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1.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0-2019年除港澳台、西藏自治区以外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相关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数据库、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另外,对于部分异常值和少数缺失数据通过插值法进行处理。

2.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城乡收入差距(URIG),本文借鉴朱雅玲和赵强(2020)[19]的做法,采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来衡量。该值越大,表明我国社会经济中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越失衡。

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城镇化率(UP)、经济发展水平(PGDP)、对外开放程度(OPN)、市场潜能(MAK)、人力资本状况(HCS)。

主要变量内涵与说明见表1。

表1 变量内涵与说明

(三)回归结果分析

为避免伪回归问题,对面板数据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分析,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各变量均拒绝原假设,说明为同阶单整序列。同时,协整关系检验得出变量之间满足长期均衡关系。因此,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模型回归结果

(续上表)

从表2模型(1)的基准回归结果看,产业结构的估计系数为-2.152,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样本期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够有效缓解城乡收入差距,且在模型中加入城镇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潜能等控制变量后依然成立。因此,假设H1得到验证,该结论与韩磊(2020)[22]的结论类似,即我国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机制逐步建立,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得到释放,转移到城市工业或服务业部门就业,由此形成的劳动力产业间流动能够推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同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涓滴效应”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最终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从模型(2)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可知,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现阶段以固定资产投资为重点的城镇化过程将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资源集中于城市,并通过规模化效应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城镇居民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最直接的受益主体,财产性收入大幅提高,收入水平显著提升。因此,这种城乡居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机会不平等,使得城乡收入差距问题长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以及市场潜能增强有利于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对农村地区形成扩散效应,从而带动其迅速发展:一方面,提高对农村劳动力、农业产品的需求,这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潜在的收入补贴;另一方面,提高了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政府对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投入,降低了农民的生活压力。市场潜能的聚集效应会吸引大量企业在城市集中,而企业的地区集聚能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相对于第一产业来说,第二、三产业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导致城乡之间劳动报酬的差异,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场潜能的增强最终有效缓解了城乡收入不平等状况。另外,在样本期内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本状况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

在模型(3)金融“脱实向虚”影响效应的存在性检验方面,“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交互项的估计系数为2.479,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我国“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交互效应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假设H2得到验证。我国金融“脱实向虚”问题带来的实体经济空心化、缺乏科技创新驱动力、民营企业融资难以及对生产性投资挤出效应的长期存在,使得金融发展掣肘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剧了城乡收入失衡问题。

由地区差异效应分析可知,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估计系数分别为-1.125、-1.301,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同时,东、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交互项的估计系数分别为1.524、1.791,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东、西部地区金融“脱实向虚”问题的存在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但是,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估计系数为1.794,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反而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另外,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交互项的估计系数为-0.059,且不显著。总体而言,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效应的检验结果与全国的情况基本一致,验证了研究假设H3。东部地区出现这种作用机制的原因可能是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金融衍生品加速创新、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大量企业将原本属于生产性业务的投资转变为金融资源,形成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同时金融机构也并非将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而是流入金融领域,体现为“企业金融化”和“金融空转”。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金融“脱实向虚”现象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缺乏科技创新驱动力、民营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掣肘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最终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而西部地区则是由于在政府信用隐性担保下,低效率的国有企业或僵尸企业持续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大量低息融资,许多企业存在从事转贷套息差的行为,形成“影子银行”。这种金融资源的错位配置,造成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贷款难、融资贵、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不足等问题,限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中部地区在金融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金融“脱实向虚”现象,但是实证结果显示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反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使得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中出现的金融“脱实向虚”问题通过抑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因此,政府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来甄别金融“脱实向虚”现象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地区差异性,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四)稳健性检验

本部分利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一方面,对解释变量产业结构、“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交互项做滞后一期处理,将相关数据再次引入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另一方面,以泰尔指数作为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替代指标。对于泰尔指数的测算借鉴陈工和何鹏飞(2016)[23]的方法,具体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稳健性检验结果

(续上表)

从表3模型(4)回归结果看,对解释变量产业结构、“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交互项做滞后一期处理后,主要变量无论是系数符号还是显著性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另外,通过以泰尔指数替换城乡收入差距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交互效应是城乡收入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看到表2中的基准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五 研究结论与启示

在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长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确保经济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因此,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实现经济增长“内循环”的重要考量。本文基于金融“脱实向虚”视角,利用2000-2019年除港澳台、西藏自治区以外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交互效应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本研究结论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可以有效缓解城乡收入差距。但是,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脱实向虚”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交互效应加剧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金融“脱实向虚”会通过各种途径引起要素配置错位,形成“企业金融化”、“金融空转”、“影子银行”等,使得金融资源脱离实体经济,抑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最终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另外,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交互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本文尝试为缓解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即通过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扭转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金融“脱实向虚”现象,使得金融资源能够流入实体经济领域,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强化对金融机构业务模式的监管,避免金融资源“脱实向虚”。针对金融机构不将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领域造成的“金融空转”问题,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力度,使得金融资源回归到刺激实体经济发展的本质上;第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消除转贷套利的“影子银行”。需要消除在政府信用隐性担保下,为低效率的国有企业或僵尸企业持续提供大量低息融资,也应该消除银行提供贷款时对不同性质企业的歧视性处理;第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减少“企业金融化”。根据虚拟经济利润率超过实体经济、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等问题,防止大量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趋利效应下降低生产性资本投资行为;第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要包括:降低交易成本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户金融契约信用发育、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融资等,以此改变我国城乡“二元”金融体系;第五,根据不同地区金融“脱实向虚”现象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差异性,应该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措施缓解城乡收入差距。东部地区主要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突出解决“企业金融化”和“金融空转”问题,中部地区主要是推动产业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以及第二、三产业发展对农业的反哺作用,从而改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反而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的情况,西部地区则主要应减少并逐步消除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或僵尸企业的过度金融扶持,着重处理“影子银行”问题。

猜你喜欢
差距产业结构城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