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型集团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财务转型策略

2021-08-13 14:20郭建
审计与理财 2021年5期
关键词:转型策略财务共享

郭建

【摘 要】文章阐述了财务共享模式的作用,分析企业财务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大型集团企业在财务共享模式下财务转型的策略。本文对财务共享模式下财务转型进行探讨研究,希望借此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为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财务转型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大型集团企业;财务共享;转型策略

对于大型集团企业而言,面向全国市场发展,不断成立分公司是大型集团企业的发展模式之一,也是尤为显著的特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极大地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的出现,给集团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表明传统财务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而随着财务共享模式的出现,为企业财务转型提供了前进方向。因各个分公司之间财务信息存在差异,集团总部在信息整合和统筹规划时增加了工作难度,财务人员精力被大量重复性核算工作所占据,管理能力未能得到很好体现。通过财务共享模式,整合所有分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信息汇集集中处理,采取统一标准进行管理,进一步消除财务信息之间的差异。财务人员可以有更多机会从事参与决策和分析工作,实现财务人员由核算型到分析决策性转型。

一、财务共享模式在大型集团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财政部《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中提出:“管理层级和分支机构数量多、分布广的大型企业集团应当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会计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一制度的颁布为我国大型集团企业建立与实施财务共享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而财务共享模式的作用在于降低集团企业的管理成本和提高规范企业业务的运作程度,以下针对上述三方面进行描述。

1.降低集团企业的管理成本。

伴随着集团企业规模不断发展与壮大,随之而来的是内部管理工作不断加重,各种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产生较大的企业生产与管理成本,原有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未能达到明显抑制作用,而通过财务共享模式的有效实施,集中处理企业所有内部财务信息,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标准、集中处理的方式,以避免因管理者主观意识差异性而出现成本管理不可控等问题。在合适的区间内保持一定的成本消耗量,把握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之间的关系,达到财务共享模式所具有的降低成本管理的作用。

2.提高和规范企业业务的运作。

现代集团企业对于业务的流程与规范程度未有过多的重视,只是在总体层面上简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未能进行更为细致的要求。总体而言,只要不违背原则、不超过合理的范围、在宏观层面上就可视为正确操作。此种管理方式,虽简化流程,提升了速度,但却大大增加了集团企业的运作成本,资金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一切项目所涉及到的财务信息会进行统一集中,内部财务工作人員可对所需成本进行精确的计算与规划,设立标准,提高业务规范程度,加强项目负责人的规范化操作意识。

3.提高了财务人员能力。

财务共享模式下财务转型带给财务人员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区别与传统财务,把财务人员从繁多冗杂的报表数据中解放出来,不再以重复性工作内容为导向,而是让财务人员更多地参与数据分析,根据准确数据进行科学合理分析,针对可能出现风险提前预测,及时发现所存在的弊端,把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给与财务人员参与权与决策权,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让员工积极参与到公司业务中去,从中挖掘优秀人才进行培养,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财务共享模式提高了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及科学性,带给财务人员更多展现能力的机会。

二、财务共享模式在大型集团企业财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大型集团企业内部信息未统一。

现在大型集团企业因其特殊发展模式,各分公司之间财务信息传递未有统一传递方式,财务共享模式的运作则是基于信息统一的基础之上。据诸多案例可知,现代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具有内部部门交流、上下级管理、信息层级传递等特征。在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的层级信息传递缓慢,信息的传递方式则需一层一层进行传递。内部部门交流也导致一些核心信息未能进行有效的传播,其他部门缺乏认知,信息的传递被切割,未形成有效传播。上下级管理也可会因管理者主观意识而受到影响,从而信息受到变化。对此,现代企业的内部信息传递系统未能达到统一,影响财务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企业内部业务与财务工作之间存在隔阂。

依据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而言,现代企业的内部业务与财务工作两者之间应是互为指导、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两者之间同步开展业务。但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企业并未真正消除内部业务与财务工作之间的隔阂,未能实现两者之间真正同步。而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对于财务工作职能认知仍然是过去的老旧思想,只认为财务岗位只做好企业的财务收支、成本管理、流水记账等基础工作即可,未曾与内部业务相接触,这导致财务工作者无法对企业内部业务进行管理,内部业务与财务工作无关联,互相独立,此种方式导致的现象就是在运作时双方缺乏有效支撑,造成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3.财务人员素质不全面。

在传统财务观点里面,对于财务岗位的职能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即财务应聘人员专业技能符合标准即可,在综合素质方面招聘条件则较为宽松。随着企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内部业务与财务工作的相互关联,以往的运作方式则是因缺乏财务信息支撑而产生了大幅度的偏差,证明财务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程度的管理能力。如企业一味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对于综合素质的考量,只依靠专业知识整合信息,缺乏科学专业的管理知识,未将财务信息转化为管理方面的决策,使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因知识受限而造成不良后果。而如果在工作中以原有的思维模式应对财务管理工作,造成思维固化,则会影响工作效率及质量,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进而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三、大型集团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财务转型策略

1.建立内部信息统一系统。

大型集团企业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实现企业财务转型工作,必须要消除内部信息不统一的阻碍,建立起可实现内部信息统一的系统。以财务部门为基础向外辐射,要求所有部门有关资金、资源的动向均向财务部门进行汇报,由财务部门进行汇编整理,从企业内部建立起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消除原有存在的层级信息传递问题。同时,内部信息对财务部门呈完全开放状态,所有信息皆需在财务部门进行备案,让财务部门有权限读取所有部门信息,消除企业内部交流的问题。只有财务部门具有了管理能力,信息集中统一,才有能力设定集团企业的信息标准,并以此传递给其他部门。此外,还应建议企业财务部门具有部门决策权,充分利用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将财务信息转化为管理决策,整合信息实现统一化的管理,以此避免个人主观思想带来的影响。

2.加强企业内部业务与财务工作关联。

要想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实现财务转型,首要的是要消除企业内部业务与财务工作之间存在的隔阂,加强两者之间的关联,形成同步的发展与运作。评定内部业务与财务工作之间的等级与权重,企业内部应确定转型的方向,确定总体的发展方向。在内部业务与财务工作之间寻找到重视点,如果更为注重内部业务,则财务工作配合内部业务的开展,以财务信息为基础支撑点,若相反,企业如较为注重财务工作,内部业务则要按照财务工作的运作方式来进行管理,杜绝出现两种运行方式,避免结果混淆。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大型集团企业财务进行转型,建议采用后者的管理方式,财务工作岗位职责事关成本管理,以财务工作为重,其管理可以降低成本费用,使其可以更为直观的展现企业效益。

3.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動力,为解决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不全面问题,财务人员要转变固定思维和传统观念,以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严守行业底线,对标行业规则,让财务工作人员具备应有的职业素养。企业应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明确培训目标与培训计划,科学系统的进行培训工作。同时,设置对应考核机制,让培训结果得以具体表现,对于表现优异员工给予一定奖励,激发员工浓厚的学习氛围。引进行业优秀人才,学习先进经验,结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制定发展目标。在企业内部可推行轮岗交流方式,以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为第一梯队,进行内部岗位换动,通过轮岗的方式给到员工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也可避免在同一岗位工作过长而出现工作疲劳。

四、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面对现代企业不断地发展与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型集团企业采用财务共享模式,加紧推进了财务转型工作,原有传统财务岗位已不适用于现代企业的运行与操作。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企业只有充分意识到财务转型的重要性,及时发现企业财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才能保障财务岗位发挥应有作用的同时发现财务共享模式的价值,提升大型集团企业的社会价值与公共效益。

参考文献

[1]蔡志伟,王伟.大型煤炭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研究[J].商业会计,2020(15):99-102.

[2]孙立伟.基于财务共享的财务转型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9(11):76-77.

[3]王明玲.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转型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8):202+205.

[4]黄静萍.论财务共享在财务转型中的作用[J].财会学习,2019(10):29-30.

[5]李香玲.基于财务共享的财务转型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18(19):52+54.

(作者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

信有限公司东营市分公司)

猜你喜欢
转型策略财务共享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航空集团公司共享式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构建
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探析
试析集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存在的风险及防控对策
平安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结构框架研究
从“澎湃新闻”上线的成功看中国传统媒体转型的策略
“互联网+”时代广电媒体面临的困境与转型
基于云计算下的M集团的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研究
大连国际环保展绿色营销的可持续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