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边塞诗的美学特征研究

2021-08-13 10:01姜珊
艺术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岑参美学特征边塞诗

摘要:岑参的边塞诗是唐朝边塞诗作的典范之一,他的边塞题材作品因其语言的雄奇与风格的俊逸被广泛称赞。在我国的传统美学范畴中,“奇”是一个文化内涵丰富、情感表达浩繁的形容词,岑参的诗可被称为“奇”,它的“奇”体现在风景、言语、想象与音律里。因此,对岑参边塞题材诗作进行深入研究,既可以探索传统诗歌美学的主要内容,又是研究边塞诗歌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02

《說文解字》在解释“边塞”二字时指出,“边”是岸边、崖边的意思,也可以延伸为国界与边境[1]。边塞诗所描写的内容和其他诗歌不尽相同,我国古代边塞诗多描写玉门关、贺兰山、辽水等地独特的地域风情,因此呈现出描写严寒、萧瑟等美学特征的趋势。岑参独特的戍边经历和对西域文化的领悟使其创作的边塞诗富有独特的“奇美”,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典范[2]。

1 “奇景”之美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岑参虽被划分为“边塞诗人”,但这位墨客的诗却以写景闻名。岑参对于描摹山水风景十分擅长,他在对西域景观进行敏锐观察的基础上,对西域事物进行了风格独特的描绘。正如孙映逵所说:“翻开岑参的边塞诗卷,浓厚的异域风味便扑面而来。”[3]。

岑参描写了西域的大漠之美。《过酒泉忆杜陵别业》的颔联两句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首联两句[4]描写了枯萎的牧草与天相接的情景,绮丽奇异的边境北国风光给人以宏伟壮丽之美。岑参通过对边关宏伟壮丽的景色的描写,通过对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的刻画,表达了士兵们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和自己向往建功立业的决心和送别友人的强烈感情。

岑参描写了西域的气候之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风卷地白草折”,又写“千树万树梨花开”[5],将南方比较常见的梨花盛开的景象与北地的急风骤雪进行类比,是用暖景类比寒景,用春景类比冬景的巧妙做法。若非亲自经历过西域的气候,又怎能写出其独特?

岑参描写了西域的植物之美。岑参在《优钵罗花歌》中,描写了西域独有的圣洁之花,“白色雪山以南与红色黄山以北之间,长着美丽姣好却少有人能辨识的花朵,此花茎叶油绿,有六片叶子,花朵盛开时有九片叶子,十分美丽;这种花朵晚上花瓣收起,早晨花朵盛开,散发着阵阵香气”,“如此奇特的花朵在深山谷底里经历风霜而得不到他人赏识,最终凋零。我因阳关的路程悠长无法将此花献给我效忠的君王而无比悲伤”[6]。生长在天山上雪山与火山相接处的雪莲花香味奇特,品格高洁,正如有奇异之才却身居偏远、怀才不遇的自己。

2 “奇语”之美

除了以独特的语言描写奇景,岑参边塞诗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奇语”之美上。沈德潜曾经用“我认为岑参的作品尤其能体现奇语,他对边塞作品的写作十分擅长”来评价岑参的作品。他的边塞作品被称为“奇美”的原因就是其诗歌语言[7]。众所周知,诗句语言是作者进行艺术创作、表达感情的手段,也是受众欣赏佳作的中介,故传统诗作的字词使用会异常谨慎与考究。

岑参的诗歌可以体现出选词之美。仔细品味岑参创作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他的遣词用句颇具“炼字”之功力。仅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第五句及第六句来看,“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雪花飘进珠帘里将罗幕浸湿,军人们穿不暖衣服、被子也很单薄)[8],用“湿”字写出了雪花漫天落入罗幕、帐内外温差巨大的实景,用“薄”字写出了将军的寒冷,也从侧面烘托出士兵的苦寒。《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第二句中的“入”字向读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沙土连绵的动态之美[9],第三句的“吼”字则将边塞的风人像化,不仅刻画了边塞风的冷冽,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西域的粗犷之美。

岑参的诗歌可以体现出艺术之美。留心岑参的诗句,我们不难发现他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在《思秦川》中,“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寄向故园流”[10]。面对缓缓东流的渭水,岑参将自己思念亲人的泪水与渭水相连,在渭水之滨,他没有描写渭河的奔腾与壮阔,而是表达了自己对遥远家园的思念。

岑参的诗歌可以体现出表达之美,在岑参创作的作品中虽不乏奇异的西域之物,但是他的表达却亲切平实。《逢入京使》的尾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在与熟人相遇时没有纸笔,只好委托向家里人捎去平安的消息)[11]道出了岑参的朴实,这似乎就是对回京使者的肺腑之言。此时岑参第一次去西域任职,他在告别了长安的妻子之后,骑马踏上新的征程,在前去西域的路上,他忽然遇到了回京的使者,于是下马交谈,并嘱咐对方带回思家的口信。

3 “奇想”之美

岑参通过“奇语”描写的“奇景”大多建立在他“奇想”的基础上,他的想象力出众,在他创作的边塞诗歌中不乏夸张之语,但这些感染力极强的想象既是趣味横生的又是合情合理的。方东树曾经这样评价岑参:“加州的《白雪歌》一作,十分奇峭,读起来让人有神清气爽之感,特别是‘忽如向后的六句更是体现了他才气之奇。”[12]

在《经火山》中有“赤焰烧虏云……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13]的诗句,此时岑参初见火山的奇景。通过诗句,读者可以了解到火山位于蒲昌之东,仿佛可以看到血色的火光照在云层上端,蒸腾的热气弥漫天空。他将火山设想成阴阳炭,并发出阴阳炭为何偏偏独燃于此处之问。此篇虽是送别之作,但岑参并没有描写离别的不舍与哀怨,反而用豪情壮志的火山云景象为送别作了很好的铺垫,也反映出了盛唐时期国力之强、文明之盛、浪漫气息之浓。

在《安西馆中思长安》中,岑参写道:“风从帝乡来,……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14]岑参在创作此诗时,想起自己的家乡正在日出之处的东方,于是十分欣喜于早起吹过的东风,因为东风寄托了家乡传来的思念。结尾两句,他甚至想用费长房的术法将天山缩小直向家乡,读者在体悟到岑参思乡之情的同时,也不免被他独特的想象所吸引。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前十二句以对仗的句式,告诉读者“从阴山的人那里听到西边的海水温度让鸟儿都不敢盘旋在海面,岸边的青草常绿,空中的雪花迅速消融……地下潜埋的火使天地成为‘火炉烤着西方一角”[15]。开篇的“侧闻”告诉读者这是根据传说进行的创作,岑参夸张地使用比喻表现热海的温度,在如此沸腾的海面上,一切生命似乎都匿了踪迹[16]。在“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一句中,岑参用强烈的措辞赞美了崔侍御的德艺双馨,指出侍御自京都来边疆巡视,其高风亮节使热海的炎气也为之减弱。

4 “奇音”之美

岑参边塞题材作品的艺术造诣之高集中表现于诗歌的“奇音”之美上,诗歌平仄错落、用韵考究、巧用叠字。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称赞岑参每篇的作品都可供诵读,并认为岑参可与善山水诗的谢朓相比[17]。

岑参作品的音乐美体现在其诗作的平仄之中。岑参一生所作的边塞题材的五言律诗,通过平仄运用将抑扬顿挫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在描写边塞的瑰丽风景时,岑参的歌行体作品更为酣畅自如。在《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中,尾句“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变成的夜晚充满思念家乡的梦,此时谁会热爱听那对着月亮吹起的胡笳声呢?)[18],不仅通过对悲壮的胡笳歌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友人颜真卿的依依惜别之情,更通过平仄的安排突出了跌宕、悲壮的感情。在《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中,在全诗挺拔巍峨的节奏之后,“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冰天雪地该如何表明我的心意呢?只好遥寄一支松柏枝了)一句忽而转为平缓的音律,读者读起来仿佛亲临其境,凸显出了岑参边塞诗多种角度的“奇音”之美[19]。

岑参诗的音乐美反映在其诗作的用韵之中。韵律是一首诗歌音律之美的重要表现,岑参所作律诗无不符合近体诗的用韵要求,他的歌行体诗歌也体现了“韵随情转”的风格。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此诗每句皆韵,五处平韵和十三处仄韵清楚地展现了塞上风光的绮丽与变化[20]。岑参善于换韵、韵脚紧密,平韵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像是春风骤然吹来,千万的树枝头似乎礼花绽放),写出了塞外风卷白雪之景象,读起来使人心情舒展;结尾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21]用“上御”和“遇通押”的去声韵写出了对友人的惜别,读起来也十分顺口。

岑参诗的音乐美还体现在其诗作的叠字之中。平仄错落与用韵考究是岑参边塞诗“奇音”之美的整体表现,叠字的使用则是其诗歌“奇音”之美的具体表达[22]。作为凸显和强化诗歌音乐之感的方式之一,岑参善用叠字刻画声音形象、描摹风景动态。在描摹声音的《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中,“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一句,忽然间传入的几首乐曲展现了胡地的寒冷萧瑟[23];在描摹形状的《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枥上昂昂皆骏驹,桃花叱拨价最殊”(马槽里的昂昂声是一匹匹马驹,其中桃花叱拨的价值最为特殊)[24]一句写尽了盖将军的奢靡之气和唐朝戍边将士的跋扈之风,既体现了音乐之感,又强调了抑扬顿挫的变化,富有声情效果。

5 岑参诗歌“奇美”的影响

唐代的边塞诗作为我国诗歌史上灿烂的一页,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岑参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中特点鲜明、个性强烈的组成部分[25],其边塞题材的诗歌运用风格独特的艺术刻画,展现出明显的个人特点,其题材选择的独特性和艺术手法的“奇美”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

6 结语

无论是景观的描绘还是意向的表达,抑或遣词用句,岑参的诗歌都表现出了个性鲜明的“奇美”特征,这一特征不仅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美学表达,更是合乎情理、真实客观的“奇美”经历。总之,岑参边塞诗就是他诗作中的精华,他的边塞诗作体量庞大,源远流长,为边塞题材诗歌之典范。

参考文献:

[1] 张章.说文解字(上)[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95.

[2] 倪铭英.中国古代儒家蕴含的生态智慧探析[J].汉字文化,2019(08):142-143.

[3] 金婷.浅析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大众文艺,2018(15):203-204.

[4] 丁徐清.李安与《吕澂论著目录》[J].五台山研究,2019(04):24-26.

[5] 王进怡.《诗艺》论诗歌创作原则[J].大众文艺,2018(22):27-28.

[6] 任安静.探析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54-55.

[7] 吴宁子.浅析《万物并作》思想[J].汉字文化,2019(07):49-50.

[8] 丁徐清.融贯及其限度:太虚唯识思想探微[J].河北学刊,2018(04):48-52.

[9] 芦玉颖.梭罗与陶渊明的自然观比较[J].汉字文化,2019(20):131-132.

[10] 芦玉颖.浅谈大自然发展观[J].汉字文化,2019(18):180-181.

[11] 张静屹.浅谈审美标准[J].汉字文化,2020(16):142-143.

[12] 曹梦娇.从生态文学作品浅探共同体思想发展[J].大众文艺,2019(21):262-263.

[13] 王进怡.论贺拉斯《诗艺》的诗歌功能观[J].大众文艺,2018(18):30-31.

[14] 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12.

[15] 于婉華.试析生态美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J].今传媒,2018(12):151-152.

[16] 周明洁.城市印象嵌入旅游生态文明新格局[J].经济研究导刊,2018(24):158-159.

[17] 娄雅宁.“非虚构”写作的要素探究[J].汉字文化,2018(21):18-20.

[18] 宫亚星.周敦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回应[J].汉字文化,2019(10):137-138.

[19] 叶朗.新时代人才思想时代性探析[J].汉字文化,2020(08):148-149.

[20] 谢蔚晖.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美术教育学科建设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48-149.

[21] 董中兰.浅析《追忆似水年华》[J].青年文学家,2018(35):110-111.

[22] 钱烨.如何将美的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艺术科技,2019(32):264-265.

[23] 孔越.易安词中“花”的解析[J].汉字文化,2019(12):25-26.

[24] 贾尧天.儒法思想比较及启示[J].大众文艺,2019(16):273-274.

[25] 何如意.老子“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及其生态启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4):22-30.

作者简介:姜珊(1993—),女,辽宁沈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及对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YJA710028;2018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项目“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理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ZXB001

猜你喜欢
岑参美学特征边塞诗
山房春事(其二)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论中唐边塞诗
又爱又恨是岑参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边塞诗概念小考
新边塞诗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