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巡展研发推广的创新实践与发展对策

2021-08-14 09:39黄亚萍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巡展策展科技馆

黄亚萍

(广东科学中心,广东广州 510006)

科普巡展顾名思义,即通过巡回展出方式开展的科普展览。科普巡展在国外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展览类型,一般称touring exhibition 或 travelling exhibition,也有较完善的体系,但在国内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科普巡展因具有主题性、时效性、流动性强等特征,已日渐成为科普场馆常设展览资源的有益补充。有效的巡展机制,是实现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途经,是繁荣科普创作的良好土壤,也是推进科普市场化的有力驱动。本研究以广东科学中心自主研发的专题巡展《病毒——人类的敌人还是朋友?》(以下简称“病毒展”)为例,剖析了科普巡展的设计过程、巡展机制的构思与实践,并就巡展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国内外科普巡展发展现状

国内业界对于科技馆展览形式分类的理解各有不同。潘文[1]和叶洋滨[2]认为科技馆主要有3 种展览形式,即常设展览、临时展览和巡回展览。张倩[3]认为科技馆的展览分为常设展和临展,临展根据开发模式的不同可分为自办展、合作展和引进展,其中自办展和合作展可在条件成熟时发展为巡展,即巡展属于临时展览中的一种。而国际上在实际中对临展、巡展并没有作出很明确的定义区分,临展侧重表达时间概念,即临时性、短期性,巡展侧重表达空间概念,即展出地点的更替和变化。通常的临时展览都具有巡回展出功能,都可以称为巡展,即在某种程度上临展可以等同于巡展,当然仅为了某种特殊情况而开发的一次性展览除外。

这种认知差别也许是和国内外的行业不同发展阶段有关。国外几乎所有大中型科普场馆,尤其世界知名科技博物馆,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英国科学博物馆、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等,每年几乎都有自主研发的主题临展推出,其研发、制作、实施、推广和评估过程均有相应的专业人员负责,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相对国内而言,国际巡展市场较成熟和活跃,已基本形成以欧美科技馆(博物馆)为主体的自循环,具体表现为巡展产品产出稳定、展览文化认同程度高、推广营销网络成熟等特征。但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鲜有人提及科普巡展体系。

近年来,随着国内科普场馆建设热潮兴起,以及公众科普需求的日益增长,科普场馆对巡展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弥补常设展览更新升级方面的不足[2]。但鉴于国际临展引进成本昂贵、手续繁杂,除个别超大型场馆具有相应条件之外,大多科技馆存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和资源缺少等困难[3],对于国际临展引进有心无力。因此,国内自主研发的科普展览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缺位。目前,就国际临展引进与合作这项工作而言,广东科学中心通过10多年来的持续探索实践,通过合作开发,引进了来自全球10 多个国家和地区30 多个国际临展合作项目,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教育、展示工程和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掌握了科普巡展的流程和工作内容;中国科技馆充分发挥国家馆的大平台作用,以“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为载体,在全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巡展工作,有效实现了科普资源的共享[4];上海科技馆自主研发的展览深入社区和商业综合体[5],为科普展览市场化探索了道路;以厦门科技馆为代表的中小型科技馆根据不同时段,针对不同人群自主开发主题临展,也取得了广泛关注[6]。总之,国内科技馆在科普巡展领域虽然做了不少有益探索,仍总体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未形成体系,大部分仅关注展览研发设计和布展实施环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科普巡展研发推广的要素

科普巡展研发推广的要素包括观众定位、内容研究、展览设计、展教开发、巡展推广等,本研究将结合广东科学中心病毒展的研发过程进行剖析。2020 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让公众了解疫情真相、提升防疫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公众从科学的疫情认知转化为科学的防疫行动是开展应急科普的主要目的[7]。基于此,广东科学中心在疫情初期就紧急启动了主题巡展策划工作,2020年5 月15 日,以病毒为视角的科普展览《病毒——人类的敌人还是朋友?》正式开幕。病毒展以客观中立的角度阐释病毒的相关基本概念和原理、人类与病毒的抗争故事,以及我们如何与病毒和平共处的思考。病毒展研发中具体考虑的研发要素主要包括五方面。

2.1 观众定位

病毒是在自然界中存在了亿万年的物种,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大数量公众并不清楚这一事实,这也是展览为什么要提出以“病毒是人类的敌人还是朋友”这个核心问题为线索的原因。另外,此次新冠疫情波及全球,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年龄和性别,前所未有地与我们每一个人相关,因此不管成人还是青少年,都有科普的主观需求,都是我们科普服务的对象,在这种普适性的要求下,展览必须从设计内容和形式的差异化中寻求统一,以满足不同公众的需求。基于这样的观众定位,展览的适应性和传播面就有了先天的优势,同时也对展览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展览面向全体公众,要让每一位来馆的公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2.2 内容研究

目前,国内巡展与国际巡展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于研究基础。国际巡展通常是某个领域的学科专家作为策展人,围绕其研究的最新成果开展策展工作,而国内拥有这样条件的博物馆屈指可数。但策展必须基于研究是一个重要原则。病毒展的内容研究参考了超过100 本(篇)书籍或专业文献,并整合了病毒学、传染病学、医学、视觉艺术、科普教育等领域专家进入策展团队,提出了以病毒为第一人称角度的内容框架,设计了“病毒自白”“病毒与人类的演化博弈”以及“我们的未来”3 个板块。

2.3 展览设计

鉴于展览的时效性,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和制作,且考虑将来巡展要求,展览必须在“小而精”上下功夫,以图文为基础,配合实物、视频动画和小型互动展品为主的方案是有效的路径。

从展览内容上看,如前所述,展览对象是全体公众,对科技馆而言,其中很重要的群体是青少年和亲子家庭。那么如何同时满足他们的需求呢?首先,就图文内容而言,要满足精炼通俗的要求,需要采用图文版预算的概念,对图文编写的字数精确到个数;图文内容要基于科学研究,引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图片和案例;图文设计要精美简洁、风格整体和谐,能吸引眼球;要充分考虑分级阅读的原则,通过不同颜色、字体、字号来区分相应的内容,将图文版分成主要信息、辅助信息和延伸信息等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公众的需求[8]。其次,展览设计要注意科学与人文结合,增强展览的共情力。如病毒展不是单纯地传播科学知识,更多地融合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表达,除了引用了大量故事、案例和科学数据外,还藉由漫画、纪录片、新闻影片和图片等形式,通过身边的人和事,生动形象地展示,与观众开展思想交流和碰撞,让展览中原本冰冷生硬的科学知识变得更有可读性、可看性,变得既有深度、高度又有温度,真正实现科学传播的双向互动,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

从展览形式上而言,要充分考虑满足成人和儿童的不同需求,如图文版、显示屏、展品、体验装置设计的高度,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体验感来设计,展示内容应尽量在其视线和体验范围内。如病毒展中小型动画和触屏游戏、标本模型等的位置相对较低,主要以儿童视角设计;而纪录片、新闻短片的位置相对较高,主要以成人视角设计;展览结束处的留言板则设置了一高一低的写字台,兼顾了成人和儿童的体验需求。这些设计细节很好地服务了观众定位,体现了人文关怀。这也是落实前文所提到的服务不同观众定位的具体措施,以较好地把握和实现吸引不同层次公众关注点的目标。另外,作为巡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流动,因此布展设计应注意轻便环保,考虑方便拆搭、装卸、组合,提高展览对不同场地的适应性,便于复制和巡回,在展品制作上选用低成本、可循环替代材料[8]。如,病毒展布展设计采用了轻质框架结构,尽量统一几种规格,减少异型材料的使用,便于根据不同场馆进行个性化布局;采用可重复使用的展示设计,节约运营成本;设计事先充分考虑包装箱应符合通用标准尺寸,便于货运运输和在场馆内电梯搬运等因素,减少后续工程实施沟通成本。

2.4 展教开发

展览教育功能的发挥除了依赖展品展项的直接作用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配套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活动设计。我国科普展览对配套教育资源开发的关注不够,很多还是依赖展览展出后的二次开发,即基于展览再进行相关教育活动设计和物料采购。虽然二次开发也是重要的拓展手段,但难免会造成内容局限或重复投资等问题。而同步开发则能更好地实现展教融合,一次性完成软硬件的匹配,提高展览教育效能。

广东科学中心在开发病毒展时,结合展项内容和现场空间同步设计了3 个层次的教育内容,包括现场辅导体验、定时定点演示、专题科技课等,以满足不同时间空间,不同层次公众的需求。具体来说,现场辅导体验就是结合展项,如显微镜,由现场教育人员辅导公众进行口罩内部结构和手部清洁度的观察,并阐释相关科学原理;定时定点演示包括利用现场的公共空间,结合展览内容开展七步洗手法、防护服穿戴、自制洗手液等动手体验活动,这些知识点在展览中都有通过图文、视频和游戏等方式展示,现场通过真实物品和真实实验过程开展互动体验,对于加深公众对相关科普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大有裨益;专题科技课是针对预约团体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专题性的探究活动,设计了《VC 保卫战》《病毒克星——洗手液、肺部模型制作》等系列课程,结合展览专题导赏、现场互动问答,通过在实验室老师的讲解和动手实验等环节,让公众对病毒相关的话题有深入的了解,并完成自己的科学小制作。除此之外,在病毒展开展期间,还会组织现场定时主题导赏,针对来馆的散客开展讲解;开发了配套的学生工作纸,引导青少年按一定的线索探究展览,可以提供给学生团队在参观过程中使用,其他观众也可自行取用。

2.5 巡展推广

当前,我国科普巡展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巡展体系,虽然有个别既有研发实力又有推广手段和平台的场馆近年来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但总体而言,目前仍多处于开发一个展览、通过业界流动进行巡展的基本模式,在资源、时间、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传播效应自然受影响。具体来说,首先只有一套展览就是非常局限的资源;其次展览只能线性地安排档期,时间上无法同步开展;相对固化的展示设计对不同场地条件的适应性低,尤其对于中小型科技馆,在场地、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就变得更难推广。为了打破这一壁垒,病毒展在策展之初,广东科学中心就在综合吸收各类国际巡展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了完整版、简易版和蓝图版(blue print)三位一体的巡展模式。完整版即在科学中心展出的原版展览;简易版即调整简化设计后以标准图文展板为主的展览;蓝图版即科学中心共享版权,接展单位自行制作的展览。3 种版本各有特点和优势,适应面也各有不同,具体对比信息如表1 所示。其中,完整版规模较大,适合展示空间较大、展示教育软硬件配套较好的场馆;简易版陈设简练、结构紧凑、搬动灵活,适合在展示条件有限的场馆、社区和学校巡回展出;蓝图版能较好地解决原版展览只有一套的问题,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通过取得版权许可获得展期主动安排权,还可以获得版权方的二次巡展授权。如此,通过这种“三位一体”的巡展模式,实现了“一展变多展,一站变多站”的树状生长机制。

表1 病毒展不同巡展版本对比

具体做法是,兼顾经营性和公益性原则,分为3 个不同层次:对于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通过项目支持,复制简易版展览用于巡回,重点覆盖科普场馆和中小学校;对于珠三角地区,通过收取版权费和借展费进行完整版和蓝图版的推广,在保证公益性同时也鼓励承接单位进行后续经营性运作;有条件开放部分免租金、免版权的名额,用于满足相关公益群体的需求。在保障广东省内资源供给的前提下,向国内其他省份推广。

3 科普巡展研发推广存在的问题

3.1 巡展质和量有待提升

近年来,国内科普场馆普遍认识到巡展是常设展览的有力补充,市场需求较大,但实际情况是,除几个大型科技馆、个别中型科技馆有自主研发能力外,其他场馆巡展工作基本一片空白。即便如此,巡展质与量两方面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方面从展览品质而言,策展缺乏创新思路,展示内容多流于知识点和展品堆砌,不注重主题化设计,说教有余,思想性、启发性不足;策展缺乏研究基础,包括缺乏具有展览思维的学科专家参与和科技馆策展人员对内容研究不足两方面,展览普遍存在教育内涵不够问题;展示设计专业人才缺乏,存在难以达成展览内容形式融合、互动形式生硬等问题。另一方面从量上来看,基本没有形成持续开发巡展的常态化机制,巡展市场仍然处于供不应求阶段。

3.2 普遍存在重展轻教现象

国内巡回展览开发普遍存在重展览设计、轻教育开发的现象,研发过程更多地关注展项知识点、互动体验形式的研究,而很少配套设计教育活动,更没有系统地面向教育工作者、普通公众的教育手册,展览教育功能发挥、传播效力都受到很大局限。

3.3 缺乏巡展系统规划概念

本研究中多次提到巡展是一个体系,而国内目前尚未有这个概念,方法论上的缺失直接影响巡展的产出和效果。目前巡展较多关注的是中端展览研发、设计环节,而忽略前端观众研究和选题以及末端宣传推广环节,而作为应该贯穿始终的评估工具更是甚少利用。

3.4 行业发展缓慢

科普展览行业发展缓慢,远未达到形成产业的阶段。目前行业内从事展项制作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单位不多,具有较强规划设计能力的单位寥寥无几。而令人担忧的是,近10 年来没有太多新生力量出现,行业生态极其不平衡。更大的问题是,因为供应商基数小,市场缺乏竞争,导致相关制展机构创新动力不足,这又成为行业发展的掣肘。如此恶性循环,是行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4 科普巡展发展对策及建议

解决以上问题,建立完善的科普巡展体系是有效途径。借鉴国际专业经验,通常需要专业的策展和巡展实施团队、系统的教育和推广资源包、完善的推广网络和渠道,并有周期性、常态化的研发计划。以下,将就如何构建和完善我国科普巡展体系,从研发能力、巡展体系工作内容和平台渠道等3 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4.1 建立科技馆体系的策展人制度

科普巡展相比常设展览而言,因其展览周期短,具有时效性强、选题灵活、更新快等特点,在选题上追踪社会热点,或对某一问题深入系统呈现,注重知识点之间的整合,对策展团队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我国科技馆自身人才储备不足、科技传播行业人才供给不力等原因,科普巡展工作开展受到很大制约[9]。策展人制度引入中国大概是从20世纪90 年代开始的,在美术馆展览中运作得较为普遍,特别是现当代艺术展的独立策展人体制已相当成熟。近10 年来,策展人制度开始为国内大多数博物馆所接受并逐步实践,如,广东省博物馆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策展团队由策展人负责,采用开放性的自由组合方式组建,由策展人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自主确定设计、宣传、教育活动、多媒体、文创等方面的人员,极大地提升了团队的积极性、业务能力,也为持续产出高水平巡展提供了基础保障[10]。

然而,我国科技馆行业的策展工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理论体系建设、实践能力和经验方面较为欠缺。博物馆行业的策展模式,尤其是以策展人负责制为代表的当代博物馆策展模式对科技馆很有参考意义[11]。建议参考博物馆、美术馆体系,科技馆逐步形成策展人制度,通过一套完整的策展运作流程,整合馆内外资源,组建专业团队,统筹实施展览策划设计工作。

4.2 构建巡展体系概念及工作内容

科普巡展的工作流程可分为研发、设计、实施、推广、评估等几个阶段,其中展览评估是贯穿始终的重要辅助手段,科普巡展体系即对应以上工作流程,由展览研发设计、教育资源开发、巡展前期准备、布展实施、配套文创开发、媒体推广、巡回展出和评估等工作内容组成的完善系统,具体流程和相关内容如图1 所示。针对国内科技馆普遍仅关注展览研发设计、布展实施环节的现状[12],建议参照国外标准进行全流程体系建设。其中,展览研发设计是体系中的核心,也是物质基础,前文已结合案例做重点剖析,这里不再重复表述,以下就体系中其他工作内容提出建议。

图1 科普巡展工作流程

4.2.1 教育资源开发

国际巡展展教融合程度高,通常巡展都配套开发有教育手册(education guide),这是一本面向教育工作者(学校老师或科普工作者)和学生群体的学习指引册子,内容包含展览探讨和关注的主要科学问题、与学校课程相关联的知识点、教师教学指导建议、教育活动方案以及延伸学习资源等丰富内容。教育手册通过网络公布,有需要的老师可自行下载,在学校提前预习准备,来科技馆后结合展览开展现场教学和体验。这一手段很好地促进了馆校结合,也极大地拓展了科技馆展览的教育功能发挥。

4.2.2 巡展前期准备

巡展前期准备包括场地考察、平面图设计、展览运输装卸协调等工作。有规范体系的博物馆(科技馆),或展品对温湿度和安保有严格要求的展览,通常会要求承展单位填写场地报告(facility report)以确保场地符合要求,如广东科学中心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合作的“大脑展”,美方就要求广东科学中心在场馆内安装温度24 h 监控设备,以确保场地符合展览要求。除此之外,场地报告要求对货运通道、货梯尺寸、消防、监控、安保设施等进行详细填报,这对布展前期准备提供了充足的依据,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后期施工的工作效率。

4.2.3 布展实施

流动性是巡展的重要属性,为了确保展览到每一个站点都能及时、准确完成搭建工作,布展规范至关重要,因此编制巡展布展手册,明确相关布展细节、流程、工序等就成了重要的工作依据和保障。布展手册编制通常按专业分工,如图文版、电气(电路)、多媒体(软件)、结构、模型(实物)等,对应配备不同的专业指导人员,按统筹计划协同推进。一般展览的布展指导人员为2~3 人,特别复杂的展览会达7~8 人之多。

4.2.4 配套文创开发

巡展配套文创产品是对展览科学内涵的艺术化表达和延展,亦是实现科普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国际巡展几乎每个展览都配套有相应的文创产品,大体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类是与展览知识产权(IP)相关的装饰性或实用性小物件,如印有展览LOGO的服装、文具、日常用品等;第二类是与展览主题密切相关的定制类商品,如书籍、画册等出版物和形象公仔等;第三类是结合展览主题开发的相关科学实验套件、玩具、教育资源包等。成功的文创产品对增强公众的参观体验感受、提升场馆的科技文化品味具有重要作用。

4.2.5 媒体推广

巡展媒体推广也应形成一套标准的资源包,包含Logo、新闻通稿、海报、图片、视频等,以保证每一站都有相对统一的风格和固定的品牌露出。关于媒体宣传部分,通常会在合同里进行约束,提供媒体资源包并约定使用规则和范围,一方面节省了承展方的设计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保护展览知识产权的手段,有利于强化品牌形象、提升展览知名度,是市场营销的内核所在。

4.2.6 展览评估

展览评估是其中最容易忽视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专业的展览策展过程通常要进行全过程的评估,完整评估过程包括前置评估(front-end evaluation)、形成评估(formative evaluation)和完成评估(summative evaluation),即分别对展览规划研究时、展览制作实施过程和展览开展后3 个阶段进行评估。其中,前置评估主要用于辅助展览规划早期工作,形成评估用于辅助改进展品展项设计和制作[13];而完成评估主要用于展览推出后展览效果总结评估,了解观众收获等,并为将来工作提供经验[14]。评估手段通常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进行,是设计成功展览的科学工具。

4.2.7 巡展模式

如前所述,我国巡展尚处于开发一个展览、通过业界流动进行巡回的模式,随着我国科技馆建设数量的不断增加,科普场馆对巡展的需求越来越大,常规的巡展模式资源有限,无法协调这种供需不平衡;同时,我们也看到各地对巡展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国内外高端巡展无法落地,也变相加剧了这种不平衡状态。鉴于此,开发可复制度高、普适性强的展览,制定灵活开放、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巡展机制是有效的解决途径。如广东科学中心研发的病毒展,构建了完整版、简易版、蓝图版三位一体的巡展模式,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场馆需求,对于欠发达地区可采取项目支持的方式开展公益性巡展,对有条件的单位可收取版权费或借展费,使项目形成良性“造血”功能,探索科普市场化道路。

4.3 搭建巡展渠道和平台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科普巡展流动的效率也决定了它的生命力。较国外成熟的巡展市场而言,我国的巡展市场还不够活跃,首先是卖方产品不够多,其次是买方购买力不够强。我们所知的国际知名科技馆、博物馆开发的巡展排期至少提前2 年预定,有些甚至3 年~4 年,这说明他们已经形成成熟的推广渠道和平台,是市场化的运作。结合国内实际,建议充分发挥各类科普行业平台,如学会、协会、联盟的网络作用,统筹搭建巡展资源库,常态化分享动态信息,促进巡展流动;在每年大型的学会年会上,设立专门的巡展专题平行会议和小型展会,沟通巡展信息、开展业务交流,带动巡展行业发展;搭建科技馆巡展联盟,开展联合引进国外巡展、馆际交换巡展等工作,形成成本、风险共担的良性机制,促进巡展内循环的同时带动国内向国外输出巡展的外循环机制建立,并逐步完善建立起国际巡展双循环(见图2,虚线表示不成熟或未建立);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引入国际联合策展机制,通过在国际合作项目中培养人才,同时也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刺激国内行业水平提升;通过政府项目支持等方式培育巡展市场,强化产品基础。

图2 科普国际巡展双循环模式

5 结论

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科普巡展发展现状,结合案例的创新实践分析,提出了建设科普巡展体系的对策建议及相关实现路径。鉴于国内外业界尚未明确提出“科普巡展体系”概念,笔者在总结大量国际巡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总结提炼出科普巡展的全流程体系及其工作内容并进行了详细分析,具体包括展览研发设计、教育资源开发、巡展前期准备、布展实施、配套文创开发、媒体推广、巡回展出和评估等,体系中的每一项工作内容都需要由对应的专业团队完成,工作内容本身及其相互作用水平的高低,共同决定着科普巡展的成败。

我国的科普巡展体系建设方兴未艾,巡展市场尚未开发,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相信通过加强展览专业团队建设、搭建多元共享的平台和渠道,科普巡展体系一定会更加完善,也必将对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巡展策展科技馆
科技馆一日游
深圳科技馆新馆
《策展哲学》
策展与时代:文化责任与学术发展第二届“策展在中国”主题论坛纪实
关于策展
2020年中考优秀作文巡展
初心不改•使命传承
——新中国审计70年巡展
2019年中考满分作文巡展
首届“刘征青年诗人奖”获得者巡展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