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阅读教学应然路径

2021-08-14 20:25宣迪淼
关键词:问题驱动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宣迪淼

摘    要:有效的问题驱动是语文素养课堂的重要模式。教师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秉优执本、寻真求新、张本继末为原则,采用各种主题视角来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在真实且富有意义的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中,积累整合、筛选提炼、归整分类、解决问题、发现创新,从而习得知识,提升思维。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驱动;阅读教学

一、概念厘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简称“《课标》”)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是学习语文的宗旨。那么,培育这些素养的抓手是什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我们怎么让“立德树人”的目标在语文课堂中落地生根?经过20多年的课堂实践,笔者认为,有效的问题驱动是语文素养课堂的重要模式。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问题驱动教学”的内核概括起来说就是回答、解释、讨论、解决文本中的矛盾点、疑难点、关键点、重要点甚至意外点。教师应以问题引领学生去积累整合、筛选提炼、归整分类、解决问题、发现创新,在真实且富有意义的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中提升思维。从内涵和作用看,语文学科的问题必须具备下列三种特性:

(一)建构性

问题驱动,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和素养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可視化、具象化。教师通过问题落实知识,对学生进行导向、调控、激励、评价,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如此,课堂教学的鉴赏点、价值点才能体现,语文课堂培育学生素养的意义才能真正构建。

(二)层次性

文本有很多层次,比如结构层次、文体层次、内容层次、主题层次、自我(阅读)层次等。教师必须按照文本层次,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主、次问题,从审美、认知、场景、主题和文化等角度,多层次设问,以不同的阅读视角解读文本,形成一堂堂追求素养“点”的课。还要以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问题驱动,结合单元阅读、主题阅读、任务群阅读、整本书阅读,形成阅读素养周期,从点到面,求同存异,寻找知识规律,让思辨、探究、表达逐渐成为课堂的核心元素,继而成为生活的自觉要素,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力。

(三)双向性

在教与学的双重视角下,问题驱动也可以细分为问题教学和问题学习两个维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预设问题,用问题教学推动课堂。在具体的课堂行进中,学生往往会通过自我的理解不断质疑,生成新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根据学情不断调整课堂问题,甚至不惜变更自己课前确立的主问题,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的知识情感。

二、“问题驱动教学”路径选择的原则

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笔者认为,“问题驱动教学”的路径选择应遵循秉优执本、寻真求新、张本继末三条原则。

(一)秉优执本:内容优化

秉优执本,就是立足学情和立人这个本,挑选文本中最有价值的点,优化问题设计。在“文本”前加上“语文”“教学”“教育”等词之后,文本体现的众多价值中就有了主次、优劣、主客观、正负能量、内容和形式、重文学和重语言之分。只有那些能帮助学生素养达成的根本性的、优化性的问题,才能成为课堂的主元素。

(二)寻真求新:特质化

理想的课堂问题设计,首先需要寻“真”,包括文本真实、课堂真实、学情真实、信度真实。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结合文本内容,考虑哪些地方可以通过问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哪些问题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探究,哪些问题需要结合课外实践探索。求真、合理的问题驱动,才会引燃素养的火花。

问题的设计还讲究求“新”。“新”就是个性化、学生的困难处,黄本荣老师认为“了解学生阅读时的困难,咬紧‘困难处,一道解决困难,这就是朴实有效的阅读课”。笔者始终认为,教师授课的基本任务是传授给学生未知的知识和未掌握的能力,高明的教师绝不会在学生“已知”之处反复咀嚼。

学生拥有个性化阅读能力,是所有从教者梦寐以求的事。所以,问题驱动理所当然会追求学生层面的问题学习。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在课堂中衍生并促成新的“生成”,这是课堂的“亮点”,也是语文素养达成的显现。学生的个体问题最终应归结为具有班级共性价值的新问题,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这才是集体教学的本真。

(三)张本继末:课程化

《课标》提出的课程、学习任务群、综合性学习、整体性等,都需要教师在问题设计时有课程观念,要有问题目标的整体性、序列性和持续性。教师要以课程为整个教学的总问题,以单堂课的主问题为整个教学的子问题,形成问题探究的体系,让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在学习和实践中融会贯通并有序推进。这样,以问题驱动为抓手,让学生课课有习得,周周有研究,月月有课题,年年有构建,语文学科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三、“问题驱动教学”的实践

(一)“主题”视角下的问题设计

现行的各种高中语文教材都有很多融入了价值理念的专题,因而,以专题来形成系列问题研究,以“主题”视角来设计问题,是完成语文育人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专题和主题设立问题的好处是:既能使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有效统一起来,使每课一得不再孤立;又能使某个主题或课题有深入、厚重的探究,且有充足的时间保证知识和能力的达成。这符合核心素养培育的规律。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这个专题时,发现选配的三篇文本采用了“跨文本、超文本”的组合方式,这就给教学造成了一定难度:既要处理好“文言文”和“语体文”的衔接过渡,又要处理好单篇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于是,在多次裸读文本的前提下,笔者决定以一个总问题,即“我们如何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的选择和考验”,来驱动整个单元的学习。设计这个问题的出发点是:既能与学生的兴趣点贴近,又能与单元“直面人生”的话题合拍,还能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同时,笔者又确立以单篇教学为基础,为整合教学做好铺垫的理念,围绕“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两组矛盾,让“生存选择”和“真的猛士”彼此交叉、互为铺垫,构成主题问题链:

渔父、屈原、司马迁、刘和珍、鲁迅的生存选择是什么?它们在文本中是怎么存在的?作者是用哪些手法来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他们做出了这些生存选择?他们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影响?结合时代背景,谈谈我们要怎么做出个人与国家的人生选择?

这一组问题,以生存选择为主题,围绕核心话题展开思辨,循序渐进,充满了语文味和思辨性。如在探讨刘和珍的生存选择时,有学生经过几堂课的铺垫,提出问题:“鲁迅对刘和珍的请愿的看法是否准确?”笔者带领学生从时代背景、生命价值、鲁迅思想、刘和珍个体意志等方面展开探讨,得出:请愿这种方式在当时是刘和珍的必然选择,鲁迅先生肯定刘和珍的“死义”精神,却反对请愿这种方式,实际上也体现了其内心的矛盾。

(二)“语言”视角下的问题设计

《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因此,通过贴切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自主、真实地体验语言的特点、规律、经验、特质、韵味,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神”和“情”,或许是语文课堂的最美姿态。

笔者认为,“语言”视角下的问题设计依然需要有“主题”的引领。语言是形,是载体;思想是神,是灵魂。任何课堂,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不应是割裂的、各自为战的,而应以主题问题为内核,步步为营、层层设问、细细探究,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并内化为语文能力。

例如,我校一位以鲁迅为偶像的老教师,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围绕鲁迅的生死观和刘和珍的生存选择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反复品味、整理文本语言内容,形成一条筛选、分析、评价、运用信息的能力链。他还满怀激情地带领学生到鲁迅故乡绍兴研学旅行,最后学生完成了高质量的课题报告《鲁迅:温情内核下的冷峻美》,并发表在杂志上。这让人不禁感叹好的语言探究、好的问题导向、好的教学方式所能带来的巨大力量。

(三)“审美”视角下的问题设计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课标》提出的重要核心素养。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教师只有通过精准的问题引领,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悟到文体、语言、思想、形象的美,才能进一步让他们由单篇审美提升到整本书审美,由主题审美升格为任务群审美,由事到情,由趣到思,从纵到横,从圆形到树形,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客观地说,高中学生在母语语境中,都具备了基本的审美能力,比如好与坏、美与丑、含蓄美与直率美,但是在具体的语文任务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单薄、思辨能力薄弱。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经常性地考虑审美意识,并结合思辨展开。

笔者在教学《离骚》时,为了落实审美素养的培育这一环,特意设计了一个有纰漏的比较阅读审美活动:

你能说说《离骚》和《声声慢》谁更美吗?为什么?

一个小组经讨论后,认为后者更美,理由是此词感受细腻、巧用叠字、意象丰富,上阕用“淡酒”“晚风”“过雁”,下阕用“黄花”“梧桐”“细雨”,都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了内心的愁情,最后逼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情,突然作结,沉痛无限,让人产生共鸣;而前者意象晦涩,自我意识浓厚,很难让读者体悟到美感。另一组马上有学生起来反对,他们认为前者更美,依据是前者意象华美,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诗经》异曲同工,以杂言句为主的语言形式以及以“兮”字为标志的楚辞格式具有开创性,尤其是屈原的家国情怀凸显了高贵的品格魅力;而后者是个人之小愁,立意俗气,似乎小家子气了。正讨论间,又有一个学生“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意见:“老师,您的问题不成立!”他认为这两首诗词各有所长,诗“是一家”,词“别是一家”,两者各具特色,比如从《离骚》中可以读出屈原的理想主义情怀,从《声声慢》中可以读出李清照的苦闷、孤独、凄凉,了解她的以苦难为特征的情感世界……

不必多说,学生已经把笔者预设的审美目标达成了。

(四)“形象”视角下的问题设计

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今散文时,笔者常常觉得散文中的人、物、事、景,音容笑貌、性格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衍、风土人情等异彩纷呈,进而又感受到作者的个人情感、感悟和思考,并且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于是,笔者认为,阅读课堂完全可以在“形象”的视角下设计问题,让学生多维度多层次地开展思维活动,从“学”到“用”,从“技”到“能”。

在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笔者根据能力训练需要,把问题设计定格在“形象”视角上。这篇散文主要用地坛、“我”、母亲三个形象构成了事理空间和情感空间,笔者围绕“形象”问题鏈,用一个浅问题入课:

在“我”的眼里,地坛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试图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慢慢走入文本,逐渐找到“我”的情绪。然后,笔者继续追问:

“我”发生了什么事?“我”为什么要到地坛去?地坛的生命又给了“我”什么印象?这样的印象是怎样描写的?“我”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地坛究竟给了“我”什么?母亲是怎样一个形象?“我”给母亲出了什么难题?母亲在地坛又给“我”做了什么?“我”从母亲那里明白了什么?地坛和母亲让“我”明白了生的意义和活的方式,你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这一问题组,从读景、读情到读人,把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和人生哲理交融起来,让学生在穿过散文形象的宝山时能满载而归!

猜你喜欢
问题驱动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