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形呈意,以意传情
——“中国古代钱币展”形式设计总结

2021-08-15 18:40
大众文艺 2021年14期
关键词:钱币陈列展品

王 倩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6)

博物馆展览体现的是历史或展览主题与参观者的对话,展品作为展陈空间的主角,需要设计师通过特定的设计手法对其进行展示设计,使得展品与展品、展品与空间、展品与人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将展品融入为其量身打造的展陈环境中,为观众带来更生动、更直观的视觉感受。博物馆的空间形式设计不是文化符号的堆砌,也不是平铺直叙的将展品罗列展示,应该对展览主题与背景进行提炼、概括与升华,并将相关元素归纳为形式语言,恰当地运用到空间造型、展示方式、色彩等诸多方面,赋予空间特殊的艺术形态,更好地反应展览的主题思想,即所谓的赋形呈意;具有特殊意蕴的展示空间更容易引发人们的观展想象,为观众带来情感上的触动,即所谓的以意传情。此次展览还通过增加不同形式的互动模式,增加观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以更加有趣的形式生动、直观地将展览主题传达给观众。文章将从空间形态设计、色彩的提炼、展陈方式的改变以及多媒体互动四个部分对展览设计进行归纳总结。

一、空间形态设计

博物馆陈列空间的设计是时空连续的四维表现艺术,重点在于时间与空间艺术的不可分割性。虽然客观的空间形态是陈列空间设计的基础要素,人们在空间中可以感知实体界面的造型、尺度,以及色彩,但如果没有历史元素与主题符号穿针引线,很难使参观者在文化与主题的影响下感受展览的深层次内涵,因此历史元素与展览主题的提炼至关重要,设计者通过深入发掘设计元素,并将其转换成特殊的设计符号,赋予陈列空间特有的性格,从而传递给参观者特定的视觉感受。

1.序厅的空间设计

序厅作为展览的开篇,在这一部分展示的是世界货币体系,使观众站在整个经济体系和世界贸易的大背景下来了解中国古代钱币的相关知识。展览以此开篇意味深远,为观众之后的观展留出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形式设计以此线索为切入点,并寻找与之契合的设计元素,转化为形式语言,将深层含义直观地呈现出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纸币的国家。中国古代钱币既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又沿着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货币体系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与交流。序厅共展示世界钱币约60枚,以馆藏外国钱币为主,以世界地图为背景按地区组织陈列,体现东西方两大货币体系的典型特征与通行范围,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世界货币体系。为了更好地烘托序厅主旨,体现“交流”与“流通”的概念,我们从2020件展品中选取北周时期钱币“永通万国”的钱文,应用于展览起始部分,取其美好寓意,希望观众感受到贸易所带来的交流以及钱币的流通。北周宣帝铸“永通万国”钱,因铸工精整,书法优美而被后人珍视,钱文笔画委婉,揖让自然,被称为“铁线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将钱文提取出来,设计成发光字嵌入序厅的穹顶,不仅能与序厅的世界钱币体系相呼应,且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起到烘托展览氛围的作用,使参观者步入展厅便能感受到钱币所带来的世界贸易及交流等更深层次的含义。从设计元素的提炼与装饰工艺的选择等方面体现出赋形呈意,以意传情的展陈设计手法。

2.展览主体空间的形态设计

展览主体空间包括第一部分“泉林漫步”、第二部分“圜宇方圆”两大部分,每个部分又下设单元章节。在单元章节的划分及展线的设置上我们采用迂回的线路设计来增加展线,使空间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通过设计元素的提炼和应用,将两大部分合理的衔接起来。

我国古代钱币公认最早出现的币种是海贝,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由农具铲、工具刀以及纺轮等生产生活工具发展演变而来的各种青铜铸币取代了人类早期使用的贝币。具有中国特色的早期货币当属布币、刀币、圜钱。其中布币来源于农具铲,农具铲古称“钱”。我们将布币的外形作为设计元素,进行形态提炼、尺度归纳后,作为连接序厅、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过渡空间的门洞设计,在空间的形态设计中体现出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类型特点。

秦始皇统一币制,全国行用半两钱,铜铸币外圆内方的形制由此确立,形成了我国古代钱币的基本形制。方孔圆钱是秦以后我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两千余年的钱币基本形制,成为东方钱币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钱”在古代被通称为“泉”,《周礼、地官、泉府》贾公彦疏:“泉与钱,古今异名”。《汉书 食货志下》中记载:“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偃师古注:“流行如泉也。”泉是由四面八方的泉水汇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象征着流通。设计中我们将“泉”与“钱”的概念相结合,将其转化成橱窗式龛柜的造型设计灵感。取方孔圆钱的圆形作为龛柜的轮廓,有些墙面的圆形龛柜大小相同,具有一定的序列感;有的大小不一,按照一定的形式规律进行布局,体现出节奏感与韵律感。第一部分“泉林漫步”共有7个单元,每个单元开端选取一件重点展品引领整个单元的内容,我们将每个单元的重点展品的龛柜设计成同心圆的形式,将展品放置于龛柜中央,配合龛柜内的灯光设计,犹如泉眼向四周扩散开的水波纹,使同心圆的形式具有特殊的意味,是展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创造和升华,能够准确地传递展品所蕴含的特殊含义与历史价值,被赋予特殊形态的陈列空间更能体现展览主题,也更具有艺术特色,有助于观众体会展览内涵。

二、色彩的提炼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元素,在博物馆陈列空间的造型设计上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不同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内涵,给人视觉感受和心理影响也不尽相同。色调的搭配需要根据陈列内容的特性、展品的内涵等诸多因素来确定。色彩的合理应用有助于展览主题的表达,在色彩的运用和搭配上,我们力求使其与展览内容与展品背景相结合,并融入设计师对色彩明度、饱和度等诸多因素的主观判断,最终确立展览空间的色彩基调与搭配。色调的选择与空间形态设计相结合,着重体现“钱”与“泉”相结合的概念,因此设计师把能够代表“水”的蓝色定为展览的主色调,按照展览框架将第一部分“泉林漫步”的颜色设计成相对较深的蓝色,这种蓝色相对沉稳,给人以宁静的视觉感受,使参观者能够在这样的色彩环境中静静地观看展览,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的历史脉络。第二部分“圜宇方圆”部分以钱币为背景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展示内容相对丰富,展示形式也更活跃。因此,这一部分的色彩采用相对较浅的蓝色调,给人以明快、活跃的视觉感受。不同明度的蓝色的使用使展厅空间的色调具有层次感,但这种转换是柔和的、细微的,观众在观展过程中不至于有大起大落的视觉落差。

三、展陈方式的改变

此次展览是在原“中国古代钱币展”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设计的重点在于展陈方式的改变。展品以钱币为主,尺寸非常小,大部分方孔圆钱的直径在1.5cm—4cm之间,上面的钱文锈迹斑驳,原展览采用展柜式陈列,展柜进深较大,加之展品对灯光照度有特殊的要求,不利于观众观看钱文。如何将钱币及钱文尽可能清晰的呈现给观众是此次钱币展改陈设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改变传统的展柜式陈列方式,采用橱窗式的陈列设计,将橱窗的进深设计成25cm的厚度,来拉近展品与观众的距离。在文物的支撑加固设计上为了彰显文物的魅力必须因物施材,采用金属和尼龙线两种材料,金属材料用于重点展品的支撑和悬挑,尼龙线用于一般展品的固定,展品有的凸出于背板,有些则平铺于背板,形成“立体”展示的形式,有助于观众清晰的掌握这组钱币的历史脉络并抓住重点来了解展览信息。

四、不同形式的多媒体互动设计

每个展览的空间面积以及展品数量都是有限的,仅仅依靠展品及说明文字很难将展览背景及历史知识完整的呈现出来。多媒体互动设计作为整个展览信息的补充,通过不同形式的互动模式,以更加延展、更加立体的方式,从多维角度将展览内容展示给观众,不仅可以扩充知识面,还可以增加趣味性,也反映了展陈设计的与时俱进。

此次展览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多媒体互动模式。首先是序厅的动态投影,展示的是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重要钱币。将精选出的一部分重点钱币通过动态投影的方式,放大后循环展示。按时间及地域显示世界主要文明的重要古代钱币,让观众直观感受东西两大货币体系的演进与交融。第二,在第一部分“泉林漫步”结尾处设计了重点钱币的放大模型展示墙。利用3d打印技术,选取一部分中国古代重要钱币进行高精度的三维还原,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触摸,感受钱文变化。第三,在“货币轻重”部分设置了称量互动,通过触摸掂重量的方式,让观众直观体验历代五十两的重量变化。第四,在“食足货通”部分设置了多媒体触屏,利用数据库模式,收集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别的物价信息,观众通过操作触摸屏,选择时代及商品类别,制定商品类别的物价表,同时对应参考币种的图片,体验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物价变化。

此次展览为了系统的阐释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与内涵,我们在展览中尝试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知识,结合设计方法,转换成形式语言运用到展览形式设计中。通过空间的划分、元素符号的提炼、色彩的归纳、展陈方式的改变以及多媒体互动的应用,使展陈环境具有特定的性格特征,使观众感受到展览的意蕴,以具有时代特征的展陈方式呈现给观众。在形式设计上力求做到赋形呈意,达到以意传情的展览效果。

猜你喜欢
钱币陈列展品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展品被盗了
出售中
《Radio World》公布IBC 2019“最佳展品奖”名单
组合与构建
Sun Yat-sen Numismatic Museum, Hangzhou
左脑风暴
2009中国(昆明)东盟赏石石材博览会展品选登
钱币保存各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