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语文”到“教学生用语文”
——一名“雪花膏”的关键教学事件

2021-08-15 12:49江苏省江阴市立新中心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奇石拟人自然段

江苏省江阴市立新中心小学 陶 蓉

一句“多嘴”引发的思考

2016年9月20日,笔者作为薛法根江阴工作站的一名二期学员,执教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石榴》一课。作为一名忠实的“雪花膏”,在偶像面前班门弄斧,免不了有些许紧张。但大半节课上下来,笔者对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用薛老师课后的评价来形容:“教得很扎实”。字词教学板块,教得比较细致;指导概括板块,运用“石榴树在什么季节怎么样”的句式,“有提示和方向”,薛老师认为这个凭借很重要;体会表达板块,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比喻和拟人的生动具体。然而在小结拟人手法时,为了写板书时不冷场,也为了小小地幽默地夸一夸学生,笔者顺口多了一句嘴:“你们都知道啊!”“知——道——”偌大的阶梯教室里,一下子响起了听课老师的一阵哄笑。当时笔者心里一紧,隐隐觉得有什么不对,但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课后,薛老师对拟人句的教学特意做了点评,留下了一句发人深思的话:“拟人,教了老半天,学生们都懂。那么这时候,拟人教什么?”

【反思与调整】

回校后,笔者跟一起参与磨课的同事们展开了讨论,也静心思考了几天。教表达效果?教了呀,拟人句表达的喜悦之情,学生都有深切的体会。教想象?孩子的想象力远超于成年人,想象要教吗?教仿说仿写?这是四年级的“饭”,能在三年级上学期“吃”吗?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笔者在QQ上联系了薛老师,谈了自己的思考及困惑。薛老师建议:教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中初步感受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

是呀!比较阅读是一种非常实用有效的阅读方法。中年级学生掌握好较浅显的比较阅读法,有利于品析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提升对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学生们刚刚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还没有接触过比较阅读,正需要!

于是,笔者趁热打铁,修改了教案,奔进隔壁班,进行了课堂实践。调整后的教学片段,学生通过比较“密”和“盛”,理解了两个词在表达上各有侧重;通过比较简单的比喻句和生动的比喻句,感受到春天石榴园的热闹;通过比较一般描写和拟人手法,体会到石榴果的活泼可爱、作者对石榴果的喜爱以及丰收的喜悦。与之前的教学相比,学生更大的收获是学到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法。

风娃娃的故事一讲再讲

2017年9月始,统编版语文教材投入使用。笔者思量再三,毅然与苏教版语文教材“分了手”,回到一年级,初尝统编版语文教材。

2018年10月16日,笔者有幸观摩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一课。薛老师的课堂教学,围绕“运用结构讲故事”这一目标,层层推进,以生动的课例帮助一线教师解决了语文教学目标不聚焦、内容不确定、活动不充分等问题。

活动一:

1.图文对照,学习第二自然段。

(1)图文对照,读第二自然段。

(2)逐句指名读,引导概括:①风娃娃来到哪里?看见什么?②他是怎么做的?③结果怎样?

(3)连起来讲故事:风娃娃来到__________,看见__________。他__________,(结果) _________。

2.图文对照,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

(2)运用结构讲故事:风娃娃来到__________,看见__________。他__________,(结果) _________。

3.图文对照,同法学习第五自然段。

4.根据图画,展开想象,运用结构把第六自然段讲具体:风娃娃来到______________,看见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结果) _________。

活动二:

风娃娃听了妈妈的话,明白了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从此以后,他只做对别人有用的事。请小朋友根据图画,创编风娃娃助人为乐的故事。

风娃娃来到______________,看见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结果) _________。

图一:锄禾。(略)

图二:蒲公英。(略)

图三:风力发电。(略)

图四:雾霾。(略)

【我的深思】

薛老师凭着一双慧眼,从文中特别的语言现象中找到教学的关键点,将这些碎片化的关键点整合成为结构化的教学块,再根据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规律,建立教学块之间的逻辑链,形成一个台阶式的序列板块。如此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读句段,发现课文第二和第三自然段相似的结构特点,并让学生运用结构进行讲故事练习和看图想象说话练习。这样的活动设计,整合了课后两道习题,学生通过类化学习,使表达更得法、更有序、更精彩。在后续的讲座中,薛老师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意识”,特别是在讲故事、写话等练习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结构”,在运用中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薛老师在《用语文教儿童》一文中指出,统编版语文教材是“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实践载体”。语文核心素养并非四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以“语言与言语”为内核的整体结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与语文的多重功能。语文是“运用语言”的学科,而不是“研究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学生“用”语言,培养运用语言说话与写话的人,而不是专门谈论语言的人;学生语文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在言语实践中“练”出来的。学生习得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比习得语文知识更重要。

黄山奇石有多“奇”

观摩薛法根老师执教《风娃娃》一课的同一周,笔者也要给其他教师上示范课,准备执教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统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说,课后习题“往往体现对知识点或语文能力训练的要求”。备课,就要从钻研课后习题开始:

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说说图片里的石头,再选一张图片写下来。

◇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图一:天狗望月。(略) 图二:老翁采药。(略) 图三:孔雀栖息。(略)

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教师们都谈到了一种现象:只要教到比喻句,不管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几乎都能听到这样的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乍一听,四个问题由浅入深,教得相当完整,这是比喻句教学的神奇四问,放之四海而皆准。初识比喻句,可以这么教,熟识之后仍然这么教,就是在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那么学生的能力提升体现在哪里呢?

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必须把握学生学习这一篇课文的原有基础(经验性、知识性、方法性基础),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关注点、困惑点、生成点,必须发现学生原有的经验、知识和阅读方法与学习这篇课文所需要的经验、知识和阅读方法之间的落差。这样,“教”的存在是因为“学”的需要,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动力,课堂才会更有活力。

首先,做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比喻句,也基本把握了比喻句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凭着大量的生活积累和文字积累,完成比喻句说写练习,达到基本要求,并不困难。但是不难想象,有一些学生写出的比喻句肯定会不够具体生动,仅仅出现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如“那块巨石真像一位老人在采药”“它好像一只孔雀在休息”。这样的比喻句,并不能凸显黄山奇石之“奇”。可见,低年级学生在进行说话、写话练习时,教师要格外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会不会”的问题,更应该是“美不美”的问题。

其次,细细研读这两句例句。笔者发现,作者能把“仙桃石”和“仙人指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除了运用比喻手法,还准确地使用了动词,把奇石化静为动。课文中对另外两种奇石的描写也是这样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获得遣词造句的方法。因此,在设计语言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发现表达的秘妙;然后通过朗读,感受生动的表达效果;最后在看图说、写比喻句时,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学生的表达不仅准确,而且具体生动。这样,就把比喻句的“认识水平”进阶到“运用水平”。

【活动设计】

1.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填空。

奇石名字 动词 位置 把什么比作什么仙桃石 飞、落 山顶 把巨石比作仙桃

关注动词,并读出奇石的有趣。

2.自由朗读三到五自然段,口头填空。

奇石名字 动词 位置 把什么比作什么仙桃石 飞、落 山顶 把巨石比作仙桃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选择喜欢的奇石,关注动词,读出它的有趣。

3.完成习题。要求准确使用动词,化静为动,并说清巨石所在的地点。

薛法根老师用他睿智的点评,用他“为言语智能而教”的组块教学课例告诉笔者: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的语文课堂,必须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实现从“教语文”到“教学生用语文”的实践转型。这样的课堂,“才能锤炼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才能催生一个人的言语智慧,才能体现语文对于生命成长的价值意义”。

猜你喜欢
奇石拟人自然段
秋天
拟人句
拟人句
学会拟人句
《中华奇石》2017年杂志征订火热进行中……
奇石欣赏
美丽的秋天
奇石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