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重定位与准社会互动

2021-08-16 05:12范筱雨
新媒体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日常生活受众

范筱雨

摘 要 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作为日常生活类视频博客的一种细分类型,具有区别于一般视频博客的三大特征:主体单一性、视频悦目性和内容固定性,受众的观看实践及其与博主的互动关系也具有一定特性。该类视频博客的博主为受众提供了生活范本的指引,使受众得以规整生活,以此获得生活的重新定位。而博主與受众由脱域共在到嵌入共生关系的转变,体现为一种以视频博客为中介的准社会交往状态。

关键词 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受众;日常生活;准社会互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9-0011-03

1 独居生活:现代青年的诗与远方

不论是单身还是独居,以往人们总是对独身一人的状态避之不及,并且常常将其与封闭自我、消极厌世、社交能力差等负面印象相联系。然而,随着西方个体主义思想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充分涌流,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随之生成。翁堂梅指出:“青年个体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幸福,家庭作为私人生活的一部分,被个体推向更加私密的生活之外,从居住模式到交往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已经影响到每一个社会个体的生活。”[1]如今,独居逐渐成为现代青年向往的生活状态。

2020年贝壳研究院联合珍爱网发布了一项题为《90后独居青年生活真相》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42.75%的90后独居青年表示“经常感到幸福”,而独居作为新居住方式的一种,也代表了“新居住”趋势的一种可能[2]。的确,独居不能完全等同于孤独,并且与自由有更大程度的联系。正如罗森布鲁姆在《精致的独处》中所说,“积极的独处体验与孤苦伶仃的处境完全是两回事。”[3]从“一人食”到“一人游”,从“一人学”到“一人居”,良好的独处体验让生活本身成为了一种喘息的机会。

2 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一种理想生活乌托邦的具象化

随着视频博客的出现,独居青年开始运用这一视频形态记录自己的独居生活。视频博客承袭了传统日记的记录特性,兼采视频形式,为受众提供了更具临场感的观看体验。从B站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附带的标签来看,“一人食”“治愈生活”等是最为频繁出现的字样,这为我们把握独居生活类视频的特征提供了依照。

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作为日常生活类视频博客的一种细分类型,其与日常生活类视频博客的区别之处有三:一是主体的单一性,创作者较少在视频中与他人进行互动;二是视频的悦目性,角度、色调等更为考究;三是内容的固定性,该类视频集中于独居空间中的日常生活实践,内容通常是吃穿住行的重复循环。总体而言,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是博主个人细碎独居生活细节的精细拼贴。

随着视频平台的不断发展,人们能够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视频博客,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的受众群体也在不断扩大。以2020年12月5日入驻B站平台的韩国博主ondo为例,截至2021年4月1日,其粉丝数达10.3万。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在B站平台的最高播放量可达到186.3万。由此可见,该类视频拥有一定规模的稳定受众群体。

博主们公开自身独居生活样貌细节的记录实践,成为了探知他人独居生活状态的窗口,而对于受众而言则是一种理想生活乌托邦的具象化。基于此,本次研究将聚焦于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受众需要观看且喜爱观看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观看该类视频给受众带来了什么影响?受众与博主之间建立了一种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为B站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的受众群体,年龄在18~30岁之间,拥有一年及以上观看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的经历。

本研究选择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法考察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受众的观看实践与心理情感转向。访谈对象为来自长沙、北京、上海等城市的10名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受众(表1)。

访谈分为结构化和半结构化访谈两部分,结构访谈分为四个维度:1)受访者个人信息;2)观看视频的动机;3)对博主的情感态度;4)观看视频后自身的变化等。在完成规定问题后,笔者会根据访谈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做出必要的调整。

笔者自身作为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的受众,拥有长达三年的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观看经历,为深入研究提供了保障。

4 生活的重定位:从指引到重塑

4.1 指引生活——范本的出现

在富有流动性的社会环境下,当现代青年处于人生阶段的递进期时,自身的心理状态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内心价值认定上摇摆不定,个人无力感便会常常出现。正如吉登斯所说的一样,“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4]9虽然这种无意义感会随着身处地域的变迁,生活环境的转变,以及精神状态的改变而有所增强或减弱,但始终相伴而生的困惑便是——“我该如何生活”。

笔者在与受访者进行交流时发现,他们最初接触独居生活视频博客时,往往独自面对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或正处于个人发展的瓶颈期。即使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力,也仍然不知该往何处去,在心理层面上表现为一种迷茫和焦虑的状态。

A1表示:“当时是疫情在家隔离,一个在家生活,有点不知道该干些什么。”A7称:“那段时间我一个人在家考研二战,心情特别不好。对生活很没有兴趣,也不想洗碗不想打理自己。”A8表示:“去年和交往三年的男朋友分了手。一个人在家准备考研,再加上之前一直有人陪伴,而同学们要么工作要么上学去了,感到自己和大家产生了脱节。所以产生了很强烈的孤独感以及不知道自己前路是什么的迷茫。”

当受众对于“我的生活该往何处去”的问题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时,出于对当下生活现状的不满意心理,他们便会渴求了解一种与自身状态不同,并且更好的生活样本作为自我生活的参照系。

A2称:“刚工作的时候自己的生活还没有打理好,ondo(博主)对我来说是一个生活标准吧。”A9表示:“当时觉得这完全是自己的理想生活,是自己以后独居生活要过成的样子。”

由此可见,独居生活视频博客为受众突破了对生活方式的想象,提供了对生活状态的全新认知,并促使受众以此作为标准调适自我。

4.2 重塑生活——规整的开始

除了对独居生活方式的了解以外,在观看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的过程中,受众更多地收获了一剂让不安情绪得以修复的良药,获得了一方让心灵得以栖息的净土。这类视频博客甚至让受众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A7和A4均表示该类视频让她们收获一种力量感,A7称“有一种让人想要好好生活的感觉”;A4则认为“内心上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期许和热爱,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着,但也可以获得一片精神上的栖息地”。

从精神层面上来说,无力感与个体所确立的目标规划、对生活状态的愿景紧密联系,从条件因素上来说,其又与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可以说,消弭无力感的唯一突破口就是不断改进自我的存在方式,不断调整生活的行进状态,以缓解无力感。吉登斯认为:“‘我将如何生活的问题只有在有关日常生活的琐事如吃穿住行的决策中得到回答。”[4]15受众在对生活状态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认知,转变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之后,便会开始依照博主的独居生活方式调整自我,在现实生活中付诸行动。

A8表示:“我开始打理自己,给自己做饭做果汁,甚至喜欢上了我从小到大都很讨厌的洗碗。”A1称:“我(原本)做事情比较随便,看到博主做每一件事都会带有仪式感,我也慢慢的将仪式感带进了自己的生活,比方说买了一套仪器,每天会自己手冲咖啡。”

可以观察到的是,尽管自己不一定处于独居状态,受众还是会主动地将独居生活的美好细节萃取提炼,为自己的生活添砖加瓦。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的存在就意味着不断行动,“人是有意志的,他可以自我选择自我创造,同时人有在这种自我设计中获得存在。”[5]受众观看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后,能够进一步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规整,这意味着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让个体重新找到了自为性。

A8表示:“她们的视频给了我重新开始生活的动力和希望。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我找到我想要的生活状态。”由此可见,个体逐渐降低了从自我在生活中如何定位的不确定感,在对自己的生活不断赋予新行动的过程中,在日复一日的观看实践中,受众作为社会个体重新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方式以及自我存在的意义。

5 准社会互动——从共在到共生

由唐纳德·霍顿(Donald Horton)和理查德·沃尔(Richard Wohl)提出的准社会互动理论,现在已演化为一种通用范式,用于解释在媒介中介的作用下,受众和媒介人物之间的一种拟互动关系。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的受众与博主,正是依托视频平台,搭建了一种虚拟的人际交往关系。毛良斌归纳指出,孤独、吸引和观看时长等都是促成准社会互动形成的重要因素[6],接下来笔者将详细分析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的受众与博主之间准社会互动关系建立的过程。

5.1 脱域共在——虚拟在场的幻象

在新媒体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下,现代社会时空的分离感不断加剧,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的降临日益把空间从地点分离出来,场所完全被远离它们的社会影响所穿透并據其建构而成[7]。

可以说,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增强了时空交错混杂的失序感,对于受众来说博主为其搭建的生活空间并非遥不可及。记录主体的集中性和单一性,让受众更易以博主的个人视角进入理想生活空间,独居生活的博主和观看视频的青年之间建立了一种“凝视”而非“观看”的关系。在对家庭环境的凝视,对生活用品的观察中,自然生成一种虚拟的在场感,产生我能与博主搭建交往关系的幻象。A7表示博主在视频中收到礼物时,做手工制品时,都给人一种朋友在分享生活的感觉。

博主对于日常生活细节的全透明展示,让受众能够观看了解博主对所用物品的偏好选择,了解博主对生活节奏的计划控制,从而逐渐把握博主的生活风格和生活规律,进而不由自主地与博主同步自己的生活步调。A5表示会跟博主一样用浅色系的衣服,购买同款物品,A6认为“看了她的视频后我的厨艺变好了,饮食习惯变得跟她很像”。

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博主对于生活细节的无差别展示,让受众感到博主和自己存在的共性,这便是相似性产生的吸引。A4认为经常翻车是她关注的博主最为可爱的一点,也非常贴近自己的生活。A8表示:“其他博主镜头摆放的角度太过完美所以没有那么的喜欢,而独居生活的博主会让我没有那么多距离感,和我的身份和期望生活的样子贴近。”当一个人面对生活时,往往会有不知所措的时刻,经常会出现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独居博主对于个体生活瑕疵的呈现能够拉近受众的心理距离,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感。

5.2 嵌入共生——精神陪伴的形成

与观看其他类型的视频博客不同的是,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受众的观看频率维持在每天都看或者一周多次的频率上,许多受众会反复观看博主以往的视频片段。A3表示看看她的视频已经变成我日常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了,更一期必定会看一期。A5称:“我喜欢的几段我都会下载下来反复看。”

正如受访者所言,观看视频的行为已经嵌入受众日常生活的轨迹之中,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自己的生活相伴而行。

随着观看时长的不断叠加,受众与博主之间逐渐建立而成一种更为稳固也更为真实的精神陪伴关系。一旦博主断更,受众会感到失去了一个熟悉的朋友,生活的一部分变成了空缺状态,由此产生巨大的失落感。A5表示:“有段时间ondo(博主)断更我特别难过。”

随着与“朋友”的失联感越来越强烈,受众便会积极主动地寻求联系,A7会把微博超话上留言的中文翻译给关注的博主看。A7感觉“博主就和朋友一样,虽然她不一定认识我,但是总会知道有中国的粉丝在支持关心她”。A3则很想参与博主的线下见面会。在长期的观看实践中,博主逐渐成为受众的精神陪伴,一种以视频博客为中介的黏性交往关系由此形成。

6 结语

受众持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生活,力求达到与博主一样的理想生活状态,并且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与博主从共在到共生的一种想象性的亲密关系。我们不得不承认,视频博客让夹杂在技术漩涡中的现代青年,不断地迷失在由博主创造的一个个相似重复却又如梦似幻的美好生活气泡中。

然而我们更需要注意到的是,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让背负着繁杂压力的青年人,在钢筋水泥的缝隙中找到了释放自己的出口,让流转于车水马龙间的青年人,寻得了一种安放自己的舒适姿态。梅洛庞蒂曾说,“我们生活在世界里,融合其中,与之妥协。”[8]在由梦想到现实的实践中,独居生活类视频博客的受众至少重新寻得了生活的目标,并以一种更巧妙的方式与生活中的苟且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翁堂梅.公私分离与青年流动人口的个体化困境:基于S市流入青年的个案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9(9):80-87.

[2]周叠瑶.2020年独居人群洞察报告 打开“贝壳”,迎接新独居时代[EB/OL].(2020-05-01)[2021-04-01]. http://www.neweekly.com.cn/article/108055.

[3]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精致的独处[M].杜菁菁,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VIII.

[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9,15.

[5]任兰兰.存在主义伦理学视域下的个体生存[D].贵阳:贵州大学,2009.

[6]毛良斌.准社会交往研究:回顾及展望[J].东南传播,2014(3):1-3.

[7]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6.

[8]莎拉·贝克韦尔.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M].沈敏一,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229.

猜你喜欢
日常生活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浅析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初中化学
自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聚合”与“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