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1-08-20 08:33郭宝均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8期
关键词:米卡粒细胞真菌

郭宝均

(内蒙古赤峰市第二医院药学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近几年,多种因素导致临床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人数在不断增多,比如因为各种病症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化学药物或者放射治疗等使得机体免疫功能出现缺陷,进而增加了真菌感染的发生率[1]。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是真菌侵入患者的体内,并且在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和血液系统当中生长繁殖,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炎性反应和组织损伤。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进行明确诊断相对较为困难,对患者进行经验性的抗真菌治疗已经开始成为临床上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应用方案[2]。所以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应严格选择安全性较高,效率较好的抗真菌药物,并且要根据患者实际状况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患者病症的良好恢复[3]。通常临床主要利用三唑类药物福利康唑及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来对侵袭性真菌性感染进行治疗。本文针对于此进行调查,统计抗真菌药物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的疗效,并分析对整体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现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经过抗真菌药物治疗之后效果不明显的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来我院进行治疗的34例侵袭性真菌感染经过抗真菌药物治疗之后效果理想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确保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基本一致,以便于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本文观察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4例,对照组当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5例;观察组患者年龄最大68岁,年龄最小22岁,年龄平均为(42.54±14.33)岁,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大为67岁,年龄最小为23岁,年龄平均为(43.52±13.52)岁。本文两组患者在临床基线资料(性别和年龄)方面经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分析,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本文所有患者均根据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当中的相关原则对患者进行确诊。②本文所有患者均对本文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4]。

1.2.2 排除标准 ①排除经过抗真菌药物应用时间不足1周的患者。②排除存在局部真菌感染的患者。③排除存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④排除年龄不足18周岁或已超过80周岁的患者。⑤排除已知或者怀疑对研究的抗真菌药物过敏或者存在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⑥排除无法耐受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或者因为自身病症进展而不能继续应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的患者。

1.3 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抗真菌药物对侵袭性真菌感染进行治疗的效果,并分析对整体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5]。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进行治疗。

选择伏立康唑治疗者,24 h以内给予负荷剂量,其中患者体质量≥40 kg,每12 h给药1次,每次400 mg;患者体质量<40 kg:每12 h给药1次,每次200 mg。24 h以后给予患者维持剂量,其中患者体质量≥40 kg,每日给药2次,每次200 mg;患者体质量<40 kg,每日给药2次,每次100 mg。

选择卡泊芬净对患者进行静脉用药,第1天单次70 mg负荷剂量,随后每日单次50 mg。

选择米卡芬净的患者,采用静脉用药,每日单次剂量为50 mg米卡芬净钠,每日1次静脉输注。对于严重或者难治性念珠菌病患者,根据患者的情况,其用药剂量可增加至每日300 mg。静脉输注米卡芬净时,应将其溶于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或者补充液中,剂量为75 mg以下时输注时间不少于30 min,剂量为75 mg以上时输注时间不少于1 h。切勿使用注射用水(该溶液为非等渗性)溶解米卡芬净。如果对患者用药剂量增加到每日300 mg,则需要密切对患者用药的反应进行观察[6]。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主要包括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病症表现、既往是否存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抗真菌治疗之前是否存在粒细胞缺乏表现、患者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抗菌药物应用的种类、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碱性磷酸酶的表现、总蛋白、白蛋白、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肌酐、C-反应蛋白、G试验等相关的指标,综合对抗真菌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效果的影响进行判定[7]。

1.4 效果评价

1.4.1 临床疗效 以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制订临床疗效判定方案。经过治疗以后,患者所有入院的症状、体征等全部消失,或者完全恢复正常,经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或对患者进行微生物学检查,相关指标恢复正常,说明临床治疗痊愈;经过治疗以后,如果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症状、临床体征没有完全消失,或者患者存在有一些新的病症或体征,而不得不进行其他的针对性抗菌治疗,说明临床治疗无效[8]。

1.4.2 微生物学疗效 需要根据来自感染部位的相关标本病原菌检出状况进行分析,主要划分为病原菌清除、假定清除、未清除、假定未清除和部分清除。

1.4.3 综合治疗效果 在患者结束治疗以后进行访视的时候,临床治愈,而且细菌清除或者假定清除,这说明临床治疗痊愈;患者治疗结束进行访视,临床无效,治疗细菌没有清除,或者假定未清除、部分清除,也或者二者兼有,则说明治疗无效。患者如果临床和细菌学检验结果当中某一项为无效或者另外一项缺失,则综合治疗效果判定为无效[9]。

1.5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资料和标本均导入统计学软件IBM SPSS25.0当中进行统计学检验和分析验证。采用χ2对所有的计数值进行检验;组间差异通过采用P<0.05表示,说明数据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364例,经过抗真菌药物治疗以后,治疗效果理想的患者308例,占84.62%;对两组患者临床情况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当中存在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超过1周的患者31例,占91.18%,用药时间超过10 d的患者33例,占97.06%,而对照组分别为4例和6例,分别占11.76%和17.65%,两组进行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不同表现比较[n(%)]

3 讨 论

近几年,临床上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在逐渐的提高,有研究认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已经达到35%~90%。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进行早期明确诊断相对较为困难,所以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一般应用抗真菌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但是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忽略患者的个体差异性,这样就会导致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总体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10]。本文主要评价抗真菌药物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的整体效果和影响因素,从效果角度来说,308例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达到84.62%,相对较为理想。而分析对整体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患者存在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超过1周,因为多种原因导致患者存在有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表现,患者可能会合并淋巴细胞减少或免疫调节损伤,这样就会导致患者免疫系统被破坏,进而诱发患者出现严重的感染。在感染发生以后患者机体又很难产生有效的抗炎性反应,这样就会使得感染的发生更加迅速,并且表现的比较隐匿。所以临床要有效的避免中性粒细胞的缺乏,并且缩短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时间,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提升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的效果。从用药时间角度来说也是一大因素,用药时间超过10 d的患者比用药时间不足10 d的患者而言效果更好,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坚持为患者长时间的应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对于侵袭性真菌感染能够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抗真菌药物对侵袭性真菌感染进行治疗可以发挥理想的治疗效果,而对于整体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存在粒细胞持续缺乏时间超过1周和用药时间超过10 d,因此临床应用对此情况加以重视。

猜你喜欢
米卡粒细胞真菌
米卡芬净对光滑假丝酵母菌在巨噬细胞内活性的影响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原始表现主义的画像——沃尔特·米卡作品欣赏
高等大型真菌与人类
真菌造房子
烟叶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
米卡的灯花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