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不那么确定

2021-08-20 02:33杨苗燕
书屋 2021年8期
关键词:塔拉家庭教育

杨苗燕

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过教室的大山女孩塔拉,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七个孩子的家庭,童年在父亲的垃圾场做帮工,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全家一直活在摩门教信徒父亲坚持的所谓忠诚和真理下,塔拉和他的兄姐们包括他们母亲的意志完全被父亲的思想所控制。并且,塔拉还会经常受到哥哥的侮辱,母亲对此基本视而不见。她的父亲不信任医疗机构,因此,塔拉从未见过医生或护士,褥疮和脑震荡甚至爆炸引起的灼伤,都是在家里用草药治疗。家庭与主流社会如此孤立,以至于没有人可以确保孩子们接受教育,也没有人在哥哥发生暴力时进行干预……用震撼来形容这个现代故事,一点也不为过。但更为震撼的是,就这样一位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陔,却最终戴上一顶顶学历的高帽,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最重要的是,她成功地拥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读书的体验,有点像跟着塔拉坐了一趟过山车,头晕脑胀加上恶心。塔拉所经历的怯懦、崩溃、自我怀疑以及不被接纳,无法忍受的一次次的挣扎和痛苦,我们都一同在阅读中经历了。也许,让读者跟她一起慢慢梳理这一大堆五味杂陈的悲伤故事,有点残酷。但是,正因为塔拉尝试着去接受教育,并发现教育所传授的东西与她父亲所教的完全不同,所以,她开始放弃父亲口中的真理,在极端的环境中直面教育的真谛,直至最终完成了令人惊喜的自我蜕变。而读者也会最终觉得,这趟过山车坐得“票有所值”。

以为走出大山,拿到学位,功成名就,就可以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了?且慢,塔拉还在远离家庭的漫漫长路上颠簸呢,原生家庭给人的影响真的很大。比如精神异常的父亲、一味顺从的母亲、轻易背叛的姐姐和暴力狂躁的哥哥,家庭给她关上了所有的窗户,只是塔拉并没有屈服,这位充满勇气的姑娘,把自己变成了一束光,刺破了死气沉沉的房间。她的另一个哥哥泰勒通过自学离家上了大学,为她播下一颗好奇的种子:家之外是否有一个可以救赎她的不同的世界?当她拆下散热器上的铜,将第五百块金属扔进分类箱时,属于她自己的声音渐渐苏醒:离开家,去上学。塔拉自学了足够的数学、语法和科学知识,以之参加ACT考试,并被杨百翰大学录取。在那儿,她学会了与室友相处,她明白了同居在一个屋檐下需要承担家务,如厕后需要洗手这样简单的道理,因为她一直被教育为:洁净是虚伪,污垢才是诚实。在大学里,她学习了心理学、政治、哲学和历史,第一次了解了重要的世界大事,例如二战大屠杀和民权运动,第一次知道欧洲不是一个国家。她对知识的追求改变了她,她从不及格生成为全优生,她获得去剑桥大学交换学习的机会,继而在那里攻读硕士,又成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最后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当然,这条改变命运的路,也将让她与生她养她的家庭越走越远。“我是那么爱你们,但不能不说再见!”她被视为家庭的背叛者,与父母决裂。分离之痛让她一度发疯,整夜梦魇尖叫,光着脚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梦游狂奔,沉重的心理负担让她几乎辍学。塔拉在她开始接受教育后的许多年里获得的那些光环和知识,依然无法治愈来自原生家庭的痛。所以,令人震撼的不是那些熠熠生辉的光亮,也不是原生家庭的荒诞不经,而是塔拉一次次的争取、失败和锲而不舍。我不知道有多少读者会明白:塔拉为什么要一次一次地回到大山,去寻求跟她没有丝毫共通之处的家庭的和解,因为,她拥有的不仅仅是血浓于水的牵挂,是无法抗拒的爱。甚至,心理学说认为:当你不再抱怨原生家庭的种种,当你明白自己生命与性情中有些负面的东西来源于那里,当你学会了与这些负面的东西和解并且慢慢去修正,当你学会了理解和原谅,开始用心去改善这一切,让事情朝着一个乐观的方向前进,这样,一个新的我才会产生。

这本书的主题是教育,是教育在塔拉心中开启了一盏明灯,才会让她走出大山,去寻找新的自我。“你可以用很多种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教育给了她生命中一个全新的视野,就像作者曾经在一次专访中说的:“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他们应该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这是塔拉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的思想基础。

其实,每个阶段带给我们的教育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教育并不能直接带给我们财富和名利,它真正带给我们的意外收获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共情的能力。这本书最让人难忘的不是塔拉的自我成长,而是成长以后的精神救赎。这本书将塔拉和她的家庭这个惊人的生活故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其成为与亚历山德拉·富勒《今夜,不要每况愈下》,玛丽·卡尔《骗人俱乐部》和珍妮特·沃尔斯的回忆录《玻璃城堡》齐名的经典之作。作者用笃定的叙述,引导着在她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经文和历史书籍的风格。书中的一段话反映了她父亲的观点与她自己的观点之间的根本差异:“我和父亲看着圣殿。他看到了造物主,我看到了花岗岩。我们互相看着。他看到了一个该死的女人;我看到了一个没有感情的老人,从字面上被他的信仰毁容了。”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道德原则,没有人可以强行把自己信奉的生存准则强加在别人的头上。对于一些执着的信念,你要极力去维护和坚守的,另外一些人会去批判,就像本书作者的父亲坚持不读书不就医一样,你确定谁是正确的吗?生命有许多种诠释,从塔拉身上,我们看到教育带给一个人的改变:它使你眼界开阔,思维拓展,使你看到更多的真相,而不是自己内心坚信的;它还使你直面过去,认识自己,使你理解他人,原谅自我;最重要的,只有当你去直面,你才有机会看到,在伤痛与阴霾的另一端,是宽恕与解脱。其实,我们无法知晓世界上的每一种生命形式,一切,都不那么确定。因此,世间百态,都应该被温柔以待。

“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里。”直到书的结尾,我也不能确定塔拉是否已经和她的家庭和解,但我知道,她至少与自己和解了。离开成了她爱家人的唯一方式,也是她找到自我的最佳方式,因為,她找到了属于她的那座山,她正在负重然而自由地飞翔。

猜你喜欢
塔拉家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不同提取方式下塔拉籽油提取率及其相关性质的研究
家庭“煮”夫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恋练有词
给电线杆“穿”衣服的小女孩
给电线杆“穿”衣服的小女孩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