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高新区龙王庙水库碧道设计简析

2021-08-21 02:56王杰华张庭荣
广东水利水电 2021年8期
关键词:碧道龙王庙清淤

王杰华,张庭荣

(1.肇庆高新技术开发区农林水利管理中心,广东 肇庆 526040;2.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35)

1 概述

万里碧道是以水为主线,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成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好去处、践行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好窗口[1-3]。

根据滨水区所处区位和环境风貌特征,碧道分自然生态型、乡村型、城镇型、都市型4种类型[4-6]。根据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建设都市型碧道[7],重点推进治水、治城、治产相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其他城镇建设城镇型碧道,以水环境治理为重点,链接水系周边的各类公园(包括湿地、农业公园、森林公园等)、产业园等系统共建共治,打造城镇居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粤东粤西粤北广阔农村地区,主要建设乡村型碧道,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助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宜居美丽村庄;粤北生态区主要建设自然生态型碧道,通过修整土质人行通道等生态措施,适当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游憩系统。

广东省级河长专题会议研究,确定1个大湾区碧道和10个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碧道共11个(“1+10”)碧道工程为省级试点。肇庆市确定将鼎湖区长利涌段、高新区龙王庙水库段等23个碧道项目204.38 km列为市级试点[8]。如何立足龙王庙水库现有特点,根据防洪、生态、游憩、文化四位一体的理念[9-11],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碧道建设,满足人民生活、游憩、防洪、旅游、娱乐、集会、交流的需求[12-13],创造舒适、良好的生态和谐环境及居民的休闲天堂,提出相应的建设方案已是当务之急。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安全提升、景观与特色营造、休憩系统构建对龙王庙水库碧道建设设计方案进行了阐述,展示了具有山湖城江峡特色的区域碧道建设,为国内其他同类碧道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2 区域概况

2.1 自然概况

龙王庙水库位于四会市与三水区交界的大南山山谷出口,坝址位于芦苞水闸对岸约5.7 km处。水库淤积较为严重,周边无工业污水入库,但鱼塘养殖侵占库区。水库岸边杂草丛生,库区局部区域被水葫芦覆盖。龙王庙水库对下游高新区城区具有重要的防洪、调洪作用,水库加固后最大能抵御1 000年一遇的洪水。龙王庙水库东岸毗邻大南山,西岸为区城市建设开发用地。目前,库区2 km范围内尚无建成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湿地公园、地址公园等特色自然生态资源。库区现状西岸湖边无道路通行,库区东岸为山坡,东岸从管理楼沿湖边有防火隔离通道。湖岸沿线尚无建成的水上游憩设施、滨水慢行系统及滨水服务设施。

2.2 建设内容和基本要求

碧道建设主要任务包括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安全提升、景观与特色营造、游憩系统构建5个方面,应满足人民旅游休闲、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构建高新区“融入自然、品味文化、畅想健康”的休闲游憩好去处。

1) 水环境治理

龙王庙水库碧道水质应清澈无异味,水体流动,健康有活力。碧道水质不低于IV类水标准。

2)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龙王庙水库碧道水资源得到保护,水生境得到营造和恢复,有白鹭、鱼群以及其他水生动植物栖息,将碧道试点建成永不落幕的自然博物馆。

3) 水安全提升

龙王庙水库碧道应遵循合理利用现有岸线资源和保护库岸安全的原则。各项建设应符合《防洪标准(GB 50201—201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的规定要求,将碧道试点建设成为行洪安澜的生命线。

4) 景观与特色营造

龙王庙水库碧道应注重地域特色营造,结合沿线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挖掘,植入休闲、旅游、康体、科普、教育等功能,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碧道休闲旅游线路或多段特色展示区等,将龙王庙水库碧道建设成为生机勃勃、一碧千里的活力走廊。

5) 游憩系统构建

龙王庙水库碧道应在保证安全、兼顾美观的基础上,建设近水可憩,远足自然的慢行系统、滨水自然公园、亲水便民设施、公共休闲场所等,满足动植物栖息和人的公共休闲活动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享美好滨水空间。

3 建设目标

主要实现如下目标:碧道建设长度为6 km,水库水质不低于IV类水标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河道生态流量保障率达到90%,生态岸线长度为6.0 km。堤防达标率达到100%,河湖管理范围划定率为100%;特色节点数量不低于3个;公共节点空间数量不低于5个。总体平面布置示意见图1。

图1 龙王庙水库碧道景观布置示意

4 建设措施

4.1 水环境治理

1) 截污工程

对库区养殖产业进行全面清理,完成截污工程,水质经过自我调节达到IV类水标准。为进一步改善库滨生态系统,提高水质,分近、远期计划对水库上游和周边村落的污水收集、处理,直接减少水库污染源;同时,远期规划在三水区来水方向浅水区建设生态湿地公园,丰富湿地生态自然景观,拦蓄地表径流,地表径流经生物缓冲带再次过滤,使得外围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2) 清污清淤

对现状库区进行清淤,主要通过水下开挖方式,设计清淤边坡1:5,清淤平均厚度为1.5 m,清淤后水库的自我调节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4.2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1) 水生态改造

主要包括水生动植物修复、建设湿地绿岛。湿地绿岛是遵循生态学原理,采用环境友好型材料在水体中搭建水生植物种植和生长的平台,具有水质净化、创造生物(鸟类、鱼类)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和消浪保护驳坎等作用。水生植物既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和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也可以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营造水面景观。

2) 驳岸改造

水库岸坡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结合现状库区岸线建设亲水广场、弹性花园、石滩、草坡等,打造出一套集生态观光、康乐休闲、旅游度假、健康养生一体的环湖生态驳岸。

3) 绿化植物

对水库岸坡种植多种绿色植物,让绿植贯穿整段碧道。绿化植物设计根据环境条件和功能要求,结合总体布局,整个碧道的植被规划在空间上考虑了不同郁闭度对整个景区不同部分空间感受的影响,并通过环库依次种植桃花、黄花风铃木、紫荆花、凤凰木等营造整个景区不同部分呈现红、紫、黄相间的颜色空间变化(见图2)。

图2 不同植被种植分布示意

4.3 水安全提升

1) 除险加固

主要措施有土坝培厚加固、坝体灌浆、重建护坡、增建反滤排水设施、重建泄洪闸并更换金属机电设备、排洪渠渠首段加固并疏浚清淤、截洪渠断面修整衬砌、新建管理楼及防汛仓库、水库清淤等,从而完善水库的防洪系统。

2) 退塘还库

通过退塘还库,恢复库区水面面积达到2 km2,绿地面积1.3 km2,总库区面积3.307 km2,其中80%的绿地高程应控制在10 m以下、其余最高不超11.65 m以保证调蓄作用,不设汛期防洪限制水位。

3) 岸坡填土

区域淤积土清理出库区后,经晾晒后直接用于回填,一方面合理利用库区淤泥,使其“变废为宝”,节约了土方工程投资;另一方面,水库清淤后,库容得到了保障,不会对水库防洪带来不利影响。

4.4 景观与特色营造

主要采用步行道、植物园,同时结合湖岸线,适当引种色叶观花类植物,并对现有植被林进行改造,从而构成形成具有季相变化、层次丰富的湖岸天际线。按照9.3 m常水位线,保留部分岛屿、池塘及水生植物形成湿地保护区景观。

西岸碧道:主要由开放式的滨水广场(效果及典型断面示意见图3)、步行道、可淹花园(效果及典型断面示意见图4)、湿地绿岛以及瓦尔登花园(效果及典型断面见图5)组成,结合现状农田、鱼塘、谷地、竹林等现状,营造形成郊野拓展、松林竹影、水生植物展示、龙王庙胜景等景观节点。同时将大坝景观纳入西岸碧道建设范围。本次设计碧道设置在水库常水位高程为9.30 m控制线上,局部根据地形和景观等其他建设调整。

图3 滨水广场平面布置及典型剖面示意(单位:尺寸mm,高程m)

图4 可淹花园平面布置及典型剖面示意(单位:尺寸mm,高程m)

图5 瓦尔登花园平面布置及典型剖面示意(单位:尺寸mm,高程m)

4.5 游憩系统构建

主要建设内容包含骑行道、环库通道、水上栈道及阡陌栈道等。

1) 骑行道依据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路面采用与周边环境协调的透水沥青路面。路面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150 mm厚级配碎石掺8%水泥,200 mm厚C25混凝土面层,玻纤土工格栅,50 mm厚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道路两侧设置500 mm×300 mm×40 mm厚烧面白麻路平石。

2) 环库通道25地面步行道宽为1.5 m,骑行道为 1.5 m,车行道宽为4 m。全长为2 881 m,1.5 m步行道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100 mm厚石粉垫层掺6%水泥、120 mm厚C20混凝土面层,40 mm厚1:2.5水泥砂浆,240 mm×120 mm×60 mm厚红色透水砖,240 mm×120 mm×60 mm厚黄色透水砖波打线;1.5 m骑行道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100 mm厚石粉垫层掺6%水泥,120 mm厚C20混凝土面层,玻纤土工格栅,50 mm厚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4 m车行道结构为150 mm厚级配碎石掺8%水泥,200 mm厚C25混凝土面层,玻纤土工格栅,50 m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乳化沥青粘层油,40 mm厚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

3) 水上栈道水上栈道总长为383 m。框架结构,C25砼柱、梁、顶板,步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面层铺1 200 mm×400 mm×10 mm仿木地砖,栈道两侧设置镀锌栏杆。

4) 阡陌栈道阡陌栈道(小径)总长为1 508 m,路面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60 mm厚中砂垫层,100 mm厚碎石垫层,压实度>93%,30 mm厚中砂找平层,240 mm×120 mm×60 mm厚红色透水砖,240 mm×120 mm×60 mm厚黄色透水砖波打线。

5) 配套设施园区内设计配套设施包括公共厕所、休憩座椅、垃圾桶、便民驿站等。

5 结语

龙王庙水库碧道设计首先采用大坝加固、生态清淤、退塘还库、岸坡培土等措施,巩固和提升水库行洪安全;其次,综合截污、建设湿地绿岛、岸坡种植等工程开展水环境治理及水生态修复;最后,沿库建设“近水可憩,远足自然”的慢行系统、滨水自然公园、亲水便民设施、公共休闲场所等,植入休闲、旅游、康体、科普、教育等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享美好滨水空间。设计充分提现了“防洪、生态、游憩、文化”四位一体的碧道建设理念。

本文以肇庆高新区龙王庙水库段为典型案例,从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安全提升、景观与特色营造、休憩系统构建等5个方面对水库碧道设计进行了阐述,可为省内其他地区的同类碧道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猜你喜欢
碧道龙王庙清淤
乡野型碧道规划建设难点及对策研究
——以中山市西江碧道为例
广东万里碧道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市政道路软基清淤回填施工技术实践与探讨
揭阳碧道
山西文明守望工程掠影
深圳石岩湖生态碧道景观设计回顾
奇怪森林
龙王庙里的龙
牵引式排水管道清淤机器人的研究
力士德清淤挖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