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2021-08-23 09:36牛力立吴家丽曹家洪唐虹鲍菊陈维
长江蔬菜 2021年16期
关键词:安顺市安顺蔬菜

牛力立 吴家丽 曹家洪 唐虹 鲍菊 陈维

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矿物质(钾、钙、镁、铁等),已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1]。蔬菜产业已从昔日的“家庭菜园”逐步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因其周期短、见效快,是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深受老百姓欢迎。2018年贵州省蔬菜种植面积达1 500万亩(100万hm2),大白菜、萝卜、茄子以及区域性的山药、生姜、韭黄等蔬菜在国内市场销售中占了重大比例[3]。

蔬菜是贵州省“十二大”和安顺市“九大”重点特色产业之一,在贵州省、安顺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坝区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也是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安顺市作为贵州蔬菜主产区之一,其自然立体农业生态气候可实现蔬菜的周年生产、均衡上市。为推动安顺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实地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安顺蔬菜产业现状和开发潜力,分析安顺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探索壮大蔬菜产业发展道路,促进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

1 安顺市蔬菜产业的基本情况及优势分析

1.1 安顺市蔬菜种植面积概况

据2019年《安顺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安顺市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56.54万亩次,以白菜、芹菜、甘蓝、生姜、韭黄、茄子、辣椒、番茄、黄瓜、莴苣、萝卜、大葱等蔬菜种植为主,其中大宗蔬菜以白菜最多,为41.68万亩次,特色蔬菜以生姜种植面积较大,为7.6万亩次,辣椒24.5万亩次。

安顺山药大面积种植

1.2 种植蔬菜种类及产值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各县区主要发展瓜果类、甘蓝类、白菜类、葱蒜类、莴苣、块茎类蔬菜,还有少量的特色蔬菜种类,如芦笋、茭白、莲藕等。每667 m2蔬菜产值在0.1万~1.8万元,其中辣椒0.4万~0.5万元/667 m2,番茄0.4万~1.8万元/667 m2,甘蓝类蔬菜0.2万~0.7万元/667 m2,白菜类蔬菜0.1万~0.4万元/667 m2,大葱0.2万~0.8万元/667 m2。

1.3 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①自然气候优势 安顺市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海拔356~1 850 m,年平均气温14.5℃左右,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2~24℃,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4~7℃,年均无霜期280天以上,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点,冷凉气候优势明显,垂直差异大。尤其是7~11月无风暴、无飓风、夏(晚)秋冷凉气候条件下上市的夏秋蔬菜,对于夏秋季普遍受高温、暴雨、台风影响,蔬菜生产极不稳定的沿海地区,极具竞争优势。还有许多小气候区域可实现周年供应。同时,境内山地、丘陵、坝子、河谷交错分布,自然生态良好,形成了天然隔离条件,病虫害较少发生且不易大面积传播,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三废”污染较少,具有生产绿色、有机等安全健康蔬菜的明显优势。

②区位交通优势 安顺市地处黔中腹地,西南地区中心位置,坐拥贵昆、长昆、隆百、株六、黄织、清黄、320国道、102省道等交通要道,且已实现县县通高速,是贵州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和全国通往东南亚国际通道的重要节点,交通优势明显。

③蔬菜产业基础良好 安顺市蔬菜产业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沉淀,如夏秋错季叶菜、果菜、普定韭黄、安顺山药、小黄姜、紫云红心薯、折耳根等已经形成一定生产规模,在全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进入蔬菜行业的各类资金和人才日渐增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蔬菜产业已成为对农民增收贡献较大的农业产业之一。

④品质和加工市场优势 安顺地理位置特殊,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低纬度、高海拔区域适宜蔬菜生长,尤其是生产的辣椒品质优良,且地方品种资源丰富,耐瘠性强,芳香味浓,辣味适中,是酱菜厂、断桥柴火糊辣椒、旧州鸡辣子等特色食品加工企业的首选原料,加工的特色辣椒产品或制品除销到全国各地外,还销往美国、墨西哥、俄罗斯、日本、德国、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安顺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⑤政策发展优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战略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蔬菜产业优势,整合多方力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贵州省发展蔬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3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黔府办发[2017]42号)、省农村产业革命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了《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蔬菜产业推进方案(2019-2021年)》,安顺市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并配套了《安顺市农村产业革命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强化全市蔬菜产业技术服务指导工作的通知》,成立了市级蔬菜专家团队,为各县区、乡镇、村的蔬菜产业发展服务。

2 存在的问题

蔬菜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蔬菜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一是本地辣椒、山药、生姜、魔芋等特色蔬菜生产中长期使用自留种,导致品种逐年退化,产量低,连作病虫害严重等现象发生,种植面积逐年缩小,有逐渐被外地品种代替的趋势。加之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

二是蔬菜育苗设施少而不全,育苗新技术应用力度不多,种苗外调多,无法满足安顺市蔬菜产业大面积发展和周年育苗的需求。

2.2 产业保障体系建设薄弱

蔬菜产业技术人才少,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科研力量薄弱,产业技术服务尚需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不够,靠天吃饭的问题较为突出。蔬菜农业保险机制尚待健全,应对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弱。

地方生姜资源———镇宁小黄姜

2.3 产销对接及品牌打造不足

产业布局和策划等方面不够科学,与市场衔接有差距,盲目跟从和扩大种植规模;蔬菜采后分级包装、预冷贮运等技术相对欠缺,产业链延伸不够,蔬菜深加工企业少,容易导致蔬菜集中上市、市场供销失衡和生产效益降低等。绿色、有机认证基地面积不大,地理标志产品获批数量不多,龙头知名品牌少,品牌效应低。

普定韭黄大面积生产

3 对策与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为更好地推进安顺蔬菜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特提出了以下对策和思考。

3.1 生产上加大特色优势,优良品种筛选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力度

建议加大辣椒、山药、小黄姜、特色野菜等地方品种资源收集整理、提纯复壮与创新利用。建立地方特色蔬菜品种资源利用圃和良种繁育体系,提升地方特色蔬菜质量,扩大种植面积。加大山地机械引进、筛选、研发示范推广力度,降低劳动力成本,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支持和扶持有一定基础条件的单位或县区先行建立市级集中育苗示范点,逐步完善县区和乡镇育苗中心,降低蔬菜育苗成本和运输成本,提高蔬菜苗的适应性和移栽成活率。

3.2 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保障

强化蔬菜主产区水、电、路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设大型农贸交易市场和分类仓储体系,通过市场集中产品,为蔬菜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建议省、市、县、乡各级层面上下联动,每年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蔬菜科研、示范、推广工作的持续开展,稳定蔬菜科研和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着力培养农村技能人才和农民二传手。完善蔬菜产业保险体系,降低蔬菜产业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

3.3 做好市场衔接,扩大品牌效应,延伸产业链

采取政府部门引导、技术部门指导和尊重农民意愿的模式,引导农户总结市场规律,引种筛选与市场接轨的蔬菜品种,针对市场需求做好先行的试验示范,加大力度做好产销对接,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产销一体化的方式运作,扩宽产品销售渠道,切忌盲目跟从和选择不适应当地的蔬菜品种。提升蔬菜采后预冷、分拣包装、冷链运输的意识,配套引进初、深加工企业,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地方特色蔬菜加工产品研发和品牌塑造,延长蔬菜产品供应链,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做好蔬菜绿色生产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申请,适度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区域发展有机种植,提高品质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猜你喜欢
安顺市安顺蔬菜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奇怪的蔬菜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安顺市石材集中采购中心举办揭牌仪式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蔬菜
有创新可借鉴的“塘约经验”——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考察报告
“安顺市金钟老年大讲堂
——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专题讲座举办
寻味贵州——安顺
安顺市中通快递配送模式分析研究